新疆的文化其实很多朋友都不了解,毕竟语言上的差异,让不少富有魅力的历史隐藏在角落,因此作为新疆人,和玉大叔今天要带大家一起探寻新疆历史文化与和田玉发展之间那错综复杂又妙不可言的关系。这个话题写起来可不简单,需要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线索,才能真正理解和田玉的文化魅力。它的故事要从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说起:

让我们先来看看和田玉的“出生地”吧。和田玉的原生矿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昆仑山脉,要到达那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是在现代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前往玉矿依然是一次艰难的旅程。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明明是在山间行驶,却仿佛在惊涛骇浪中航行。车只能到半山腰就没路了,人还得继续往上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和玉大叔不禁感叹,现代社会去采玉尚且如此艰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的呢?

试想在古代交通不便、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古人开采和田玉的难度简直是夸张,纯粹用人命去采。在于田县阿羌乡流水村至今还保留着几块简易的玉文化展板,上面记录了昆仑采玉人的艰辛:“上山难,找玉难,采玉难,采到玉了,下山也难,人乏、玉重、路险。”语言特别质朴,却道尽了采玉的不易。

尽管开采之路充满艰辛,其实和田玉进入中原的时间却很早。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秦朝大臣李斯给嬴政上《谏逐客书》。当时秦王下令驱逐客卿,李斯见状旁征博引,举例说明吸引人才、强盛国家、一统天下的重要性,上书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所谓“昆山之玉”即西域昆仑山产的和田玉,用以比喻杰出的人才。嬴政被打动遂收回逐客的成命。

和田玉输入中原后很快出现了白玉崇拜”现象这个过程中孔子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和田玉的特点与君子的品质相结合明确提出了玉德说”,认为玉有“十一德

例如: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礼……后人对此作出了多方的诠释玉德说最终被汇总,定义五德上。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将玉与人性相融的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国外不了解和田玉的原因,因为没有优质的和田玉矿脉,也没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自然只喜欢亮晶晶的东西

在漫长的用玉、琢玉、选用玉料、异地交换玉料、玉器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发现玉石中的透闪石玉与其他石头或者其他玉石种类在色泽、纹理、质地等诸多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中国有许多透闪石玉料产地,新疆出产的料子是众多透闪石玉脉中最优质的一种,最终在大浪淘沙般的玉料筛选过程中,透闪石玉料中最顶级的和田玉脱颖而出,成为顶级玉器制作的不二原料。以至于费孝通先生曾用玉魂国魄来概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他还强调千万不能丢掉玉文化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和田玉的文化影响力是深远的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在敦煌莫高窟98窟的于阗国王李圣天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冠下垂玉珠手戴碧玉戒指腰佩玉雕拳形柄剑。 玉石是白色透明的人们用它做戒指戴戴这种戒指的人不会触闪电因为它的属性如此。这些都说明和田玉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西域各民族的生活中。

当你亲自摩挲一块和田玉,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温润之间,流淌着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化传承;白玉崇拜镌刻在中国人的基因之中。从地壳运动到高温变质,和田玉的成矿条件缺一不可,再从地震、雪崩、火山爆发中流落玉河,经过千万年冲刷成为籽料;尽管经历千难万难,和田玉依然保持坦荡、坚定、温润的品质,就像中国人几千年来始终追求君子之德、中庸之道的民族特性

撰写这篇文章,和玉大叔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再次回顾和田玉与新疆历史文化的发展关系不禁感慨万千——从远古时期的工具到审美的对象再到精神的寄托和田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它不仅连接了东西方文化也串联起了古今中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田玉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喜欢大叔的文章,请帮大叔点一下“在看”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