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公元 678 年—公元 740 年),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自幼聪慧,7 岁能诗擅文,长安二年中进士。为官期间,曾多次直言进谏,如反对赦免安禄山、反对提拔牛仙客、阻止唐玄宗易储等,但也因此遭李林甫陷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不循资历,重视地方官选拔,对国家经济建言献策;军事上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和边睦邻,抑制节度使权势。文学方面,其诗歌风格清淡质朴,代表作有《望月怀远》等,散文力求内容务实、语言朴实,有《曲江集》传世。他为“开元之治”作出重要贡献,也推动了盛唐诗歌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图片

首句 “海上生明月”,以广阔无垠的大海为背景,明月从海面升起,展现出一种宏大、壮丽的景象。这种宏大的意境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也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开阔的氛围。“天涯共此时” 则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将人们的视线从海上延伸到天涯海角,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广袤的宇宙之中,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

图片

诗中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月夜中的宁静与清幽。熄灭蜡烛后,满室的月光让人感到格外柔和与温暖,诗人披衣而起,感受到夜露的清凉。这里没有喧嚣与繁华,只有月光、露水和诗人的身影,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图片

这首诗以 “相思” 为主题,通过对月夜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 “情人” 这个形象之中,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苦。这种相思之情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诗人整夜无法入眠,只能在月光下徘徊,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图片

诗中还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之感。在茫茫的大海上,明月高悬,诗人独自一人,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这种孤独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在月光下的孤独身影,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图片

尽管诗中充满了相思之苦和孤独之感,但诗人并没有陷入绝望之中。相反,他在诗的结尾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虽然无法将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但他希望在梦中与亲人相会,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图片

张九龄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在《望月怀远》中,诗人运用了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月夜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等诗句,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图片

这首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等诗句,对仗工整,韵律优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图片

诗中 “不堪盈手赠” 一句,巧用比喻,将月光比作可以捧在手中的礼物,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比喻新颖别致,富有想象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图片

《望月怀远》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艺术特色鲜明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