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松柏、榆树、朴树、香樟、银杏、石榴、桂树、玉兰、红枫等古木,以及荷花、牡丹、芍药、兰花、菊花等花卉,郁郁葱葱争奇斗艳,一年四季满庭芳。但人们容易忽视的是:海棠尽管在园林中栽植不多,却出奇制胜活化为一种建筑文化符号。厅堂,因海棠轩顶命名为“海棠厅”。园亭,因海棠形制得名为“海棠亭”。漏窗、洞门、花台、影壁、栏杆、屏门、铺地等建筑构件和建筑小品中,海棠也婀娜多姿广为“栽植”。别具一格的园林建筑“海棠文化”,值得研究大有可为。
P art 01.
海棠家族和意蕴
海棠而是我国著名的特产花木,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包括蔷薇科苹果属和木瓜属的多种花木济济一堂。早在《诗经》《山海经》等古籍中,对海棠就有记载。沈立的《海棠记》,记载了海棠的形态、种植技术与分布,并且汇编历代歌咏海棠的诗文。后来,部分内容被南宋《海棠谱》收录。明代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花谱》中,对海棠科学分类:“海棠有四种,皆木本。贴梗海棠,丛生,花如胭脂。垂丝海棠,树生柔枝,长蒂,花色浅红。又有枝梗略坚,花色稍红者名西府海棠。有生子如木瓜,可实者,名木瓜海棠。”后人将这四种海棠称为“海棠四品”。其中的垂丝海棠为落叶小乔木,高约5米,在我国长江流域等地广为栽培。树冠造型优雅,花梗细长下垂,花开鲜艳玫瑰红,是著名的观赏树种。18世纪后,中国的海棠传入欧洲,经过杂交育种,现在世界各国栽植的海棠,已有200余个园艺品种。
南北朝以来,海棠的观赏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历代文人雅士对海棠热情有加颇多歌咏。唐代在宫苑中,不但广植牡丹芍药,海棠也栽植不少。宰相贾眈是一个“花花公子”,著有《百花谱》,称赞海棠为“花中神仙”。北宋僧人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讲述了唐玄宗李隆基把杨贵妃比作海棠的轶事。玄宗曰:“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唐五代敦煌曲子词《虞美人》歌咏海棠花开胜景:“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
宋代诗词大家对海棠也情有独钟。李清照《如梦令》歌咏:“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将海棠比作妩媚动人、艳美高雅的美人。宋代苏轼《海棠》写作者与友人赏海棠花所见:“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髙烧银烛照红妆。”宋代刘子翚有“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之句赞咏海棠花。诗人陆游有《海棠歌》赞美:“碧鸡海棠天下之色,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仆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明代苏州才子唐寅《题拈花微笑图》歌咏:“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长物志》称赞垂丝海棠:“垂丝娇媚,真如妃子酔态。”清代李渔对园艺研究颇深,对海棠更是推崇备至:“春海棠颜色极佳,凡有园亭者不可不备。”在我国传统吉祥文化中,海棠非常讨吉利口彩。棠,谐音“堂”,有满堂阖家欢乐之意,象征满堂春色喜气洋洋。玉(玉兰)堂(海棠)富(牡丹)、贵(桂花),这四种吉祥花木的栽培组合,更受到园主的青睐。此外,“棠”因谐音“堂”,也寓意做人须“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传承良好家风不可少。
P art 02.
花街铺地植海棠
海棠因形态和花色俱佳,倍受造园者和园主青睐,在园中多有栽植。可惜,海棠花期不长,为了弥补遗憾留住满园春色,海棠就巧妙“活化利用”使之永恒,成为园林建筑的重要装饰图案和符号。与五瓣的梅花不同,海棠花瓣通常为四瓣。园林建筑中的海棠图案主要有两种:写实的,为四条弧线上下左右组合成花朵,通常用于铺地、洞门、花窗(漏窗)等建筑物。写意的,以四条弧线一字排开为花纹,通常制作成椽子外形,构成海棠轩式的“海棠厅”。
铺地由于“地位低下”被游人踩在脚下,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园林建筑小品。园林中庭园的铺地,通常使用卵石、瓦片、缸片等“小儿科”建材,化废为宝,镶嵌出各类几何图形,以及器物、动植物等图案,称为“花街铺地”。铺地的面积,可以是一条狭窄的曲径通幽甬道,也可以是一片宽敞的庭院地面。它们是江南园林、特别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誉为“卵石镶嵌的美术地毯”。
留园海棠铜钱铺地
明代计成的《园冶》,第七章专门列出《铺地》。文章将铺地图案誉为“吟花席地,醉月铺毡”。其列举的铺地图案中,就有海棠铺地。苏州园林和老宅庭院中,保存着不少姿态各异的海棠铺地。拙政园“海棠春坞”景点,庭院内栽植两株垂丝海棠,地面则镶嵌软脚卍字与海棠组合的图案。游人入内,视觉嗅觉触觉共享,顿悟海棠花香春意盎然。留园的海棠铺地品种多样,有的与如意组合为“如意海棠”,有的与古钱组合为“古钱海棠”。南半园的海棠铺地图案与众不同:四片花瓣紧紧依偎,组合成两个8字形。东山容春堂的海棠铺地,花瓣用黑色鹅卵石镶嵌,花心用黄色鹅卵石镶嵌,两者对比鲜明相得益彰。此外,耦园、沧浪亭、网师园、天香小筑等庭院内,都有争奇斗艳的海棠铺地。
P art 03.
小品争艳绽海棠
园林小品中也有不少海棠符号。院墙上的砖细边框洞门,不设门扇为空门宕,具有分隔景区的隔景引景作用。明代计成《园冶》卷三列有《门窗》章节。文章开头就阐述其重要功能:“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其洞门造型多姿丰富多彩,除了常见的月洞门,还有不少几何形、器物形、动物形和植物形造型,其中就有海棠洞门。苏州古典园林和传统老宅内,至今还保存着一些海棠洞门遗构。
狮子林海棠洞门(探幽)
狮子林的海棠洞门,堪称经典案例。其造型是:上下左右四条弧线两两相对,组合成一朵海棠花瓣造型。砖细边框花瓣的底部,别出心裁镶嵌一片弧形花岗石片,坚固耐磨,经得起游人反复踩踏。海棠门的上方,一门两制,正反两面各镶嵌一方砖额,东面题“涉趣”,西面题“探幽”。洞门框景,将奇石九狮峰框入洞门。此外,苏州古城内的顾廷龙故居,高新区镇湖中国刺绣艺术馆,以及东山容春堂庭院内,也各有一座别致的海棠洞门。

园林院墙上开设的窗宕,与洞门异曲同工,也具有障景框景作用,通常称为“花窗”。因其窗格中的花纹具有通透的效果,亦称为“漏窗”。其实,用“花漏窗”表达更确切。花漏窗不但窗框造型多姿,有几何形、器物形和动植物形多种,还可以用砖瓦和纸筋等建材,在窗框内镶嵌出争奇斗艳的花纹图案。
江苏按察使署海棠漏窗
计成的《园冶》中,列出多种花漏窗图案。其中的海棠式漏窗,花瓣造型与众不同:左右花瓣为扇形,上下花瓣造型为椭圆形。这种制式,实属罕见。苏州园林和寺庙等景点内的海棠漏窗,也各具特色。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怡园,以及虎丘景区内,都有多款细节不同的海棠漏窗。其基本图案是:中间为海棠图。周围则围绕卍字纹,古朴典雅。寒山寺的海棠漏窗,中间镶嵌一个“佛”字,彰显了寺庙特色。沧浪亭的漏窗多达108式,堪称“漏窗大观园”。其中,有一款海棠漏窗造型堪称孤例:不但边框采用海棠花瓣造型,边框内还别出心裁堆塑出一株海棠树,令人拍案叫绝。江苏按察使署庭院内,有一条漏窗长廊。每个方形窗框内,都镶嵌五朵海棠,上下左右中排列有序,造型优雅。
此外,海棠还在其它类型的窗户上,安家落户开花结果。耦园的一堵粉墙上,配置一扇长方形木结构框架景窗。透过中间镂空的海棠花瓣,可以欣赏窗外的湖石花木。环秀山庄的海棠景窗,与窗外的棕榈树相映成趣。寒山寺庭园小轩的木构半窗上,海棠图案别具风情。一些古宅的落地长窗裙板上,也镌刻精美的海棠图案。留园厅堂内,有海棠花纹屏门。东山启园内,有一座园林少见的砖雕影壁。影壁中间的椭圆形砖细海棠花瓣框中,镌刻一幅精美的春回大地花鸟图。寒山寺庭园内的走廊,两侧设置砖细坐凳(坐槛)式栏杆。这种与众不同的栏杆,下部的方砖镶嵌一幅幅砖细花卉画屏。其中的海棠画屏,不但以海棠花瓣为框,还在框内镌刻栩栩如生的海棠花朵,堪称锦上添花。木渎严家花园内有一座书斋,因玻璃窗的窗框造型为海棠图,书斋也得名“海棠书屋”。
P art 04.
厅堂经典海棠厅
厅堂等建筑梁架中的椽子构造,因其形似古代战车的车顶而得名“轩”。其“轩式”因椽子形制不同而异。主要有鹤颈轩、弓形轩、船篷轩、菱角轩、海棠轩、一支香轩等。海棠轩上的椽子,曲线优雅,首尾连接组合成海棠花纹外形。抬头仰望,一条条间隔有序的平行海棠椽子,构成一幅海棠花纹长卷。当代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著有权威的《苏州旧住宅》。该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收录了东北街李宅的海棠轩图片,设置海棠轩的单体建筑图片。这些建筑也因此得名为海棠廊、海棠厅等。苏州古城天香小筑庭园内,有一条海棠轩长廊。寒山寺的一条碑廊,也是典雅的海棠轩长廊。
寒山寺海棠轩
寒山寺砖细栏杆下部海棠图案
海棠厅是厅堂中的经典。因为轩式的高雅和讲究,海棠厅在苏州园林和老宅内为数不多。张品荣的《苏州老宅》,记载了苏州古城几处老宅的海棠厅经典。高师巷2号许宅东路的花厅,形制为鸳鸯厅。其北厅为海棠厅形制,不但前廊轩为海棠轩,扁作大梁与山界梁的侧面,又镌刻精美的海棠花。王洗马巷万宅的花厅、马大箓巷季宅的鸳鸯楼厅、齐门路潘宅的大厅、东北街李宅的鸳鸯厅,东杨安浜吴宅后花园的梅花草堂,因为前廊都是海棠轩而得名海棠厅。
狮子林燕誉堂和新民桥申祠雕花厅,是海棠厅中的双娇。燕誉堂屋宇高爽,用料精细,装饰华丽,南北两厅组合成鸳鸯厅。其南厅五界回顶上,海棠花纹椽子相映成趣,是一座高档的海棠厅。新民桥申祠的海棠厅,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面阔三间12米,进深13米。其轩式丰富多彩,由前廊轩(双桁鹤颈轩)、前步轩(双桁船篷轩)、五界回顶(海棠轩)、后步轩(双桁鹤颈轩)共四部分组成。由海棠轩命名的海棠厅,无疑是花厅中的经典案例。
P art 05.
遗构孤例海棠亭
苏州吴中区的香山(包括周边地区),因春秋时期吴王携西施在山上采摘香花香草而得名。但更使香山闻名遐迩蜚声海外的,它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发源地。以明代营造北京天安门的蒯祥领衔主演,明清以来,涌现出众多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香山小志》中,记载了一位工匠建造海棠亭的传奇故事。文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一造海棠亭之某甲。谈者云,某园假山上有亭翼然,式如海棠。四面窗槛,亦将其海棠形势为之,钩心斗角,雕镂精细,东西两门均自能开阖。入者相离一步余,门即豁然洞开。既入,即砰然而阖,不烦人力。出亦如此。人多怪之,四顾缔审,莫知其机何在。年久机坏,遍征工匠仿修,举无从措手。或曰,其机埋于假山,不敢发视,恐不能还旧观也。”这座具有传奇色彩的海棠亭,亭门居然能凭感应自动开合。年久失修后,居然无人能够恢复旧貌,实在令人称奇。可惜,该海棠亭建造在哪里,建造工匠是谁,都没有说明,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是否属实,姑且存疑。
但是,现实中的海棠亭还是有的,而且保存至今只此一座,弥足珍贵堪称孤例。该海棠亭原在苏州古城西百花巷4号,潘曾玮故居养闲草堂花园内。1986年,因苏州剧装戏具厂用地需要,海棠亭原汁原味移建至景德路苏州刺绣研究所内,与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仅一墙之隔。
苏州刺绣研究所海棠亭
该海棠亭的形制,玲珑雅致,为四柱四角攒尖顶。因为当初坐落在假山上,故因地制宜体量不大。当时,房管局张品荣专家在现场实地测量该亭:东西略长1.5米,南北稍短1.05米,檐高2.78米,属于袖珍型的小亭。与众不同的海棠亭,以海棠花造型为主题,全亭各部分构件均由海棠花和海棠花纹曲线组合。举目四顾,争奇斗艳的海棠图令人目不暇接。亭檐最上面的宝顶,雕刻成一朵海棠蓓蕾,含苞欲放。四周雕饰海棠花瓣,层层簇拥花蕾。最外层的花瓣上,又镌刻精美的海棠图。
亭内顶部作海棠轩。4根木柱顶端制成海棠形。4根角梁与28根椽子,都雕刻成圆弧形花纹,并且向亭顶逐层收缩,与所铺的望砖一起,使亭顶形成一朵巨大的海棠。亭顶的木构藻井也制作成海棠图案。图案正中装饰精美的海棠花一朵,4爿花瓣内各镂雕1只蝙蝠,象征“福气满堂”。立体的球形花蕊内,还雕刻一朵海棠花,枝叶俱全,精美绝伦。此外,4只斗拱顶端也雕刻为海棠花造型。斗拱下面的千斤销,也构成海棠图。插角上的海棠花,或制成海棠花枝,或制成海棠花篮。最小的海棠花,仅有黄豆大小。亭柱之间的吴王靠坐凳,弯曲的木质靠背也形成海棠花纹。甚至,亭子最下面的石基,也围成海棠形。坐在亭中小憩,仿佛置身于海棠花海,可以饱览海棠花千姿百态的的娇容,可以嗅到海棠花散发的的芬芳,久久不忍离去。
独一无二的海棠亭,是苏州园林建筑海棠符号的特殊案例。其结构之奇特,工艺之精巧,造型之优雅,制作之精细,不愧为苏州香山匠人杰作,留下永远的乡愁记忆。因为产权问题,海棠亭目前不属于环秀山庄,而归一墙之隔的苏州刺绣研究所管辖。由于缺乏专业保护知识和能力,导致海棠亭年久失修。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如今,经有关文物和园林专家建议,文管部门已制定了规范详细的修复方案。笔者在此建议:从各方面考虑,海棠亭的产权还是划归园林局,纳入环秀山庄景区为好。如此,才能使海棠亭这一弥足珍贵的园林建筑遗产,得到更好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原创:何大明
苏州风景园林公众号 2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