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元你好,
我家孩子初中成绩还挺好的,上高中以后明显跟不上去了。而且偏科的问题很严重,本来他觉得物理很有意思,结果每次考试单科都是倒数,尤其是高二分科以后,偏科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现在孩子非常痛苦,怎么努力成绩都不见好转,陷在选错科目的自责中。我们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迷茫的高中生妈妈
“偏科”是大部分传统学校的孩子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孩子和家长会陷在成绩和分数的怪圈里出不去,想要帮助孩子,首先得对“偏科”有正确的认识。跳出应试教育的语境,从人的发展角度去看待“偏科”,才能真正找到破局的关键。
“偏科”是正常的,孩子没有问题
在上个月的文章《居然还有「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为什么“生病”的是教育,“吃药”的却是孩子?》和《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成绩那么好,我的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中,我们就已经介绍了,人的能力有八个维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有的擅长空间智能、数学智能,而有的则擅长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等。
同时,每个孩子适合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根据体验方式和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孩子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为集中型、发散型、同化型、顺应型四个风格。我们最熟悉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属于集中型学习风格。
● 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如果把孩子的能力比作一个木桶的八块木板,那么考试所要求的能力仅仅只是其中的两块。孩子明明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却在以考试和成绩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中,被认为是“偏科”——是大人戴着有色眼镜,只看到了学习成绩这部分,忽略了其他能力,只要不符合大人和应试教育期待的孩子,都成了“偏科”。
青少年生命复元学习社区联合创始人、课程设计师邓豪分析道,在传统学校里,我们本来追求的“全人发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只有“智”的部分是容易量化评估的,也就是考试打分,而剩下的四个方面,虽然有对应的课程,却无法直观地在孩子身上看到成果。
因此,无论是领导、老师还是家长,都会把目光放在容易出“教育成果”的“智”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几个部分的发展和成长,也忽略了孩子更多的特长和优点。
尤其是中考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其要求比日常的检验式考试要求更高。对于不擅长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他们没有走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而这成为了他们的“过错”。
“偏科”的孩子也可以培养成材
“偏科”是人的常态,脱离出应试教育的语境,它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
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偏科”的人完全可以成材:偏科的全红婵可以成为世界冠军,偏科的姜萍可以成为数学天才。
邓豪老师正在支持的三位孩子,在学校里也属于“偏科”的孩子,如今他们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环境,且都在各自的探索道路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点击查看详情:《休学后的我,完成职业探索中的第一个项目,顺利赚到第一桶金!》
事实上,已经有中学把培养“偏科”的人当成教育目标了。
以加拿大安省为例,他们9-12年级的必修课分别是:8门、7门、2门,而选修科目,11年级有66门,12年级有78门。越到高年级,必修科目越少,选修科目越多。
● 图片来源:公众号《往事与随想》
78门课程包罗万象,而且针对不同的出路都有相应的课程,无论是想考大学、考大专,学习艺术还是学一门技能毕业后直接工作,都有得选。
比起国内高中把刷题放在第一位,加拿大的高中不仅传授知识,更在意帮助孩子探索自己喜欢什么和擅长什么,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试想中国高中毕业的孩子,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自我和未来的专业的?大部分孩子只是在根据学校、分数、就业情况、人云亦云的意见瞎选。
家长该如何帮助陷入“偏科”困境的孩子?
了解孩子,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很多时候,父母把对孩子的期望与外界的要求等同,他们看到了什么专业是稳定的、好赚钱的、有未来的,然而根本没看到自己的孩子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甚至在外界的压力和期待下,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批判考研名师张雪峰?他可能很了解填报专业的技巧、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求,但他一定不了解你的孩子。
而一旦接受了张雪峰的这套理论,更会强化家长对于未来职业的偏见,这才是真正扼杀了孩子,让他们走上不擅长不喜欢的道路,让本可以自由飞翔的孩子折翼。
大家都默认“考上大学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以后再说”。然而正是因为不知道要往哪里前进,才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眼前的考试上,一旦考不好就完了。
邓豪分享了进入职业创造阶段的同学婷婷(化名)的例子:在尚未休学前,婷婷一直焦虑于自己没有参加中考,没有初中文凭,以后也拿不到高中文凭,好像人生的路就在这里断掉了。当她陷入这种焦虑中时,外人不论怎么劝都没有用。
直到她找到了未来想要从事的领域:艺术疗愈,她才开始真正着手为那个目标做出努力。她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成人自考拿到本科学历,从而申请国外的研究生。
当确定了目标后,她才发现人生的路没有堵死,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在朝着目标靠近,越走越踏实。
而且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要勇于尝试、勇于犯错,每一条走不通的路,都在帮孩子找到那个ta真正想要的目标。
另一方面,很多孩子学不好甚至厌恶某个科目,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复杂的:除了本身不擅长这个科目的学习外,也有可能是老师的讲课方式让孩子不喜欢,甚至可能因为厌恶老师从而对学科产生消极情绪。
孩子往往无法分辨自己消极的情绪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厘清这部分,从而更好地对症下药,解决孩子的难题。
本文专业支持
邓豪
.
主编/屈华
执行主编/言心
撰文/一舟
视觉/日敦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