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造像有三个全国之最:一是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处。二是雕造的对象从过去以佛为主体过渡到以罗汉为主体,是全国石窟中雕造罗汉最多的地方。三是就汉族地区来说,是供奉与西藏喇嘛教有关的佛像最多的地方。青林洞东南口 洞口一块巨石
石上有一些文字:“□道光一 首 七年岁次丁酉三月戊寅□钱塘徐……钱汪之虞平江□濬陆铭景游”看的不太清楚,有的字可能猜错。(网络下载图片)
第1尊罗汉:残高38厘米,身躯端直,穿通肩袈裟,袒露胸脯,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双手交拱袖中置膝上。
第2尊罗汉:高50厘米,头部微向右侧,着通肩袈裟,左脚上屈右脚盘,赤足露趾,左手上举,右手按膝。
第3尊罗汉:高47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左手按膝,右手执念珠一串,作念经状。
第4尊罗汉:高44厘米,头部端直,着半披肩袈裟,偏袒左胸肩,挺胸凸肚,上身前倾,左脚上屈右脚盘,赤足露趾,右手撑地,左手掌托腮,肘部搁在左膝盖上。
第5尊罗汉:高47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昂首挺胸,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双手托钵上举胸前。
第6尊罗汉:高46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身躯微向左侧,胸脯微挺,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右手握蝇拂,左手置脐前。
第8尊罗汉:头部和左肩膀残缺,残高39厘米,着通肩袈裟,身躯略向左侧,胸脯微挺,右脚上屈左脚盘,左手撑地。
第9尊罗汉:高49厘米,身躯高大,着半披肩袈裟,偏袒右胸臂,昂首挺胸,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左手按膝,右手持珠,招引着右上角的一条龙。龙长33厘米,短身细颈,张牙舞爪,向罗汉飞舞而来。(以上罗汉九尊,一字形排列在同一个长条状龛内,龛高60厘米,长376厘米,顶弧拱。)
第2尊罗汉:高50厘米,头部向左侧,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右手上举,左手按膝。(以上二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65厘米,长130厘米,顶弧拱。)
第3尊罗汉:头和胸部残,仅存下半身,残高23厘米,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双手相叠平置膝上。(此罗汉位于第2尊罗汉左前方一块凸出的岩石上,无龛。)
第4尊罗汉:高48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双手握一根禅杖,横置膝盖上。此罗汉的左侧还有一个高19厘米的葫芦,内插香3根。
第5尊罗汉:高46厘米,头部端直,着通肩袈裟,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双手合十。
(以上二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68厘米,宽128厘米,顶弧拱。)
第8尊罗汉:高45厘米,头部向左侧,着通肩袈裟,左脚上屈右脚盘,赤足露趾,左手托腮,右手握拳,下垂脐前。
坐像位于青林洞东南口西侧壁的上部,座南朝北,龛形横长,高85厘米,残宽138厘米,顶弧拱,龛内圆雕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尊造像,坐仰莲须弥座,背后都有项光和身光,内为缠枝牡丹,边缘是熊熊的火焰纹。三像的面部以及大势至像的右下部皆残缺。
本尊弥陀佛高51厘米,作中年男相,体态适中,头部端直,高肉髻,螺发,着半披肩袈裟偏袒右胸臂,露出贴身穿的僧祗支,全跏趺坐式不露趾,双手叠平置膝上作三摩地印,也就是弥陀手印。
观音和大势至,各高46厘米,皆为青年女相,体态适中,头戴宝冠,宝缯垂肩,身披薄纱,胸挂璎珞,帛带下垂,全跏趺坐式不露趾。观音左手托净瓶,右手持物。大势至左手平摊在膝盖上,右手持巾状物上举胸前。
罗汉坐像,北宋咸平三–六年(1000-1003)。
第1尊罗汉:高27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右手扪胸,左手按膝。其下题记已残。
第2尊罗汉:高27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平置膝上。其下残存高8厘米,宽11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子赵□□造罗汉一身咸平四年十月日”,四行,行字不等。
第3尊罗汉:高27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合十。其下有高8厘米,
宽11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女弟子赵九娘造罗汉一身,咸平四年十月日”,四行,行字不等。
第4尊罗汉:高26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上举。其下有高9厘米,宽9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女弟子洪二娘造罗汉一身,咸平四年七月日”,四行,行字不等。(以上四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30厘米,宽78厘米,顶弧拱)
。
左二下面的罗汉:高27厘米,头部端直,双脚相交坐在石座上,左手按胸,右手置膝上。其下题记,字已漫漶。(此罗汉占一分龛,龛高32厘米,宽24厘米,顶弧拱)。
中间,阿弥陀佛像,己未建隆元年(960)。位于青林洞西侧壁面上,座西朝东,龛形纵长,高72厘米,残宽60厘米,顶弧拱。龛内圆雕弥陀佛坐像一尊,面部残蚀。这尊弥陀佛像高33厘米,中年男相,体态适中,高肉髻,着半披肩袈裟,偏袒右胸臂,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拇指相交平置膝上作禅足印。身后有项光和身光,
边缘饰作熊熊火焰纹。须弥座高12厘米,其上枭作成仰莲形式。
龛的下方有高21厘米,宽27厘米题记一方,文为:“上直都管军都头弟子周钦,右钦谨发虔心舍净财□西山灵鹫禅院,制造弥陀石佛一躯,所申意者,为先亡考九郎,亡妣魏氏、龚氏,亡三兄追荐净识□□□□承泰,亡侄女□□娘,□□娘之侄承训,亡新妇泰二娘,亡孙子□□□愿早生净土,各得超升,离苦解脱,
生前罪业籍此云销,没后冤□□□□解释其功德,今已相□□圆恒□□□永充供养。时己未建隆元年三月十九日记。”正书十一行,行字不等,其上又覆刻篆书“皇帝”二字,毁去数字。
第2尊罗汉:高24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捧经盒。右上方题记,字已漫漶。
第3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端直,左脚上屈右脚盘,左手握右手腕,斜置脐前。其旁题记,字已漫漶。
(以上三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32厘米,宽70厘米,顶弧拱)。
下排第1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合十。其下有高8厘米,宽11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弟子备匡赞为亡考七郎,亡妣范一娘子造罗汉一身,咸平四年四月日”,六行,行字不等。
第2尊罗汉: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左手上举右手按膝。其右上方有高9厘米,宽9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弟子储□赞为四恩三有并妻应□乙娘造罗汉一身,咸平四年三月日”,六行,行字不等。
第3 尊罗汉:
高23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左手执蝇拂,右手按膝。右上方题记,字已漫漶。
第4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端直,双脚交叉,露趾,席地而坐,双手合抱右膝盖。右上方有题记,字已漫漶。
(以上四罗汉占同一壁面,壁高28厘米,宽70厘米)。
第2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右手扪胸,左手放置脐前,其旁题记,字已漫漶。
(以上二罗汉占同一壁面,壁高27厘米,宽42厘米)。
第3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左手执麈尾斜倚肩上,右手按膝盖。其旁题记,字已漫漶。(此罗汉占一分龛,龛高30厘米,宽3l厘米,顶弧拱)。
第1尊罗汉:高22厘米,头和身子皆向右侧,左脚上屈右脚盘,双手正在持食物喂虎。虎昂首蹲在罗汉右侧,长尾横在地上,高9厘米。右上方题记,字已漫漶。(此罗汉占一壁面,壁高27厘米,宽40厘米)。
第2尊罗汉:高19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右手持一板状物,左手按膝。右侧有高7厘米,宽7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弟子□造罗汉一身,咸平□□□□□”,三行,行文不等。(此罗汉占一壁面,壁高24厘米,宽24厘米)。
第3尊罗汉:高17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拱置膝上。右侧题记,字已漫漶。(此罗汉占一壁面,壁高17
米,宽28厘米)。
第4尊罗汉(左下1):高20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合十。(此罗汉无龛)
第5尊罗汉(左下2):高19厘米,头部端直,左脚上屈(上端残)右脚盘,双手各按在膝盖上,其旁题记,已残。(此罗汉占一壁面,壁高25厘米,宽23厘米)。
第6尊罗汉(中间):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握长柄如意一把。其下有高9厘米,宽9厘米题记一方,文为:“□□□□□为□□为亡妻(残缺)”。(此罗汉占一壁面,壁高25厘米,宽28厘米)。
第7尊罗汉(右上二):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按膝。右上方题记,字已漫漶。(此罗汉占一壁面,壁高27厘米,宽25厘米)。
第8尊罗汉(右上一):残缺严重,仅存轮廊,残高18厘米。其右上方有高9厘米,宽9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弟子李□信为亡妣□氏一娘刻罗汉一身,咸平五年六月”,五行,行字不等。(此罗汉无龛)
第9尊罗汉(右下):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右手扪胸,左手放置脐前。其旁题记,字已漫漶。(此罗汉占一壁面,壁高24厘米,宽37厘米)。
下排左起。第1尊罗汉: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合十,其下题记,字已漫漶。
第2尊罗汉:高20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置膝上。下端有高8厘米,宽8厘米题记一方,字已漫漶。
第3尊罗汉:高20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右手持瓶,左手按膝。下端题记,字已漫漶。
(以上罗汉三尊, 合占一分龛, 龛高
32 厘米, 宽 70 厘米, 顶弧拱)。
32 厘米, 宽 70 厘米, 顶弧拱)。
第2尊罗汉:高23厘米,身子略向右偏,左脚上屈右脚盘,双手合抱左膝盖。右上方有高9厘米,宽8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弟子汤用舍净财,造第十二身罗汉,资荐亡考亡妣生界,咸平四年三月日”,五行,行字不等。
第3尊罗汉:高30厘米,头部端直,左脚盘坐右脚下垂作半跏趺坐式,左手扪胸,右手按膝。右上方有题记一方,字已漫漶。
第4尊罗汉:高30厘米,向右侧坐在一个圆形石凳上,双脚下垂,赤足露趾踏在地上,左手按膝,右手举着插有三支香的香插。右上方题记,字已漫漶。
第5尊罗汉:高2 厘米,身向右而头扭向左,通肩袈裟敞开,袒露胸腹部,全跏趺坐式,右手高举,左手按膝。
右侧有题记一方,字已漫漶。
(以上罗汉五尊,合占一壁面,壁高 29 厘米,宽138厘米)。
第2尊罗汉:高20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置膝上。下端有高8厘米,宽8厘米题记一方,字已漫漶。
第3尊罗汉:高20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右手持瓶,左手按膝。下端题记,字已漫漶。
(以上罗汉三尊, 合占一分龛, 龛高 32 厘米, 宽 70 厘米,
顶弧拱)。
下排中间左起。
第1尊罗汉:高21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左手持物,右手撑地。未见题记。
第2尊罗汉:高23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在胸前作叉手合掌。其下有高7厘米,宽8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周延庆造大阿罗□第五身□□三年五月日”,
四行,行字不等。
第3尊罗汉: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拱手置膝盖上。其下有高4厘米,宽8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弟子陆承为陆三财造□汉尊□□身□□”,六行,行字不等。
第4尊罗汉:高26厘米,全跏趺坐式,右手持物,左手按膝。下端有高
8 厘米, 宽8厘米题记一方,文为:“清信弟子董延赞为亡妻殷四娘舍净财造阿罗真者第一身,咸平三年五月日”,六行,行字不等。
(以上罗汉四尊,合占一分龛,龛高39厘米,宽84厘米,顶弧拱)。
第2尊罗汉:残蚀严重,仅存轮廓,残高20厘米。题记亦已残缺。(此罗汉无龛)
下排右边,第1尊罗汉:高21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握置膝盖上。
其左下方有高9厘米,宽9厘米题记一方,文为:清信女弟子苏氏娘舍净财,造第十六尊者,咸平三年十月”,四行,行字不等。
第2尊罗汉:高22厘米,身躯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向上举作合抱手势。其左上方有高9厘米,宽7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女弟子□氏七娘舍净财(残缺)”。
(以上罗汉二尊合占一分龛, 龛高 30 厘米, 宽 65 厘米,
无顶)。
右2(右1下面),罗汉:高2 厘米,头部端直,右脚上屈左脚盘,赤足露趾,双手按在肚上。右上方有高7厘米,宽8厘米题记一方,文为:“清信弟子高□宗舍净财□第□罗汉□□咸平三年二月”,五行,行字不等。(此罗汉占一壁面,壁高26厘米,宽40厘米)。
罗汉坐像,北宋咸平三-四年(1000-1001)。
中间是下生弥勒坐像,北宋。位于青林洞东南口的东侧,座东朝西,龛形横长,
高67厘米,宽74厘米,顶弧拱,龛内圆雕下生弥勒及左右胁侍菩萨造像三尊,头部皆剥蚀,左胁侍菩萨左脚残缺。
中间是下生弥勒坐像,北宋。位于青林洞东南口的东侧,座东朝西,龛形横长,
高67厘米,宽74厘米,顶弧拱,龛内圆雕下生弥勒及左右胁侍菩萨造像三尊,头部皆剥蚀,左胁侍菩萨左脚残缺。
左起,第1尊罗汉:高27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右手执扇,左手按膝。其下有高7厘米,宽7厘米题记一方,文为:“越州客司戴赞保身位刻罗汉一身,咸平三年四月日”,五行,行字不等。
第2尊罗汉:高25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合十,左肩部已被开凿第19龛“胡承德造下生弥勒”时凿掉,其下有高6厘米,宽6厘米题记一方,文为:“龙兴寺比□□兴造□□□□”三行,行字不等,后端残缺。(此两罗汉合占一分龛,左侧和上端残,高宽不清)。
第四尊,下生弥勒坐像本尊,高44厘米,中年男相,头部端直,高肉髻,体态适中,着半披肩袈裟,偏袒右胸臂,双脚下垂作全跏趺坐式,端坐正中一个高17厘米的石座上,双脚平行下垂,赤足踏在各高4厘米的二朵莲花上,右手扪胸,左手按膝。
身后有圆形项光和身光。
左右胁侍菩萨各高39厘米,青年女相,身材修长苗条,体型纤细柔和。头束长发,戴宝冠,披薄纱,穿长裙,腰间一条帛带一直下垂到脚上,赤足露趾站立在各高4厘米的莲花上,双手合十,对称恭立在本尊的两侧。
龛的右侧壁面上,有高25厘米,宽20厘米的题记一方,文为:“胡承德并合家眷同发心,刊下生弥勒尊佛亲近三身记”,隶书四行,每行六字,末行五字,无边框。
下排左起,第1尊罗汉: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拱至膝盖上。其下题记一方,已漫漶。
第2尊罗汉:高22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左手持物上举至胸前,右手按在膝上,其下有高7厘米,宽10厘米题记一方,文为:“弟子朱承赞造罗汉一身,保人身位,咸平四年五月”,五行,行字不等。
第3尊罗汉:高20厘米,头部端直,全跏趺坐式,双手相叠平放在膝盖上。其下题记,字已漫漶。(以上三尊罗汉合占一分龛,龛高34厘米,宽70厘米,顶弧拱)。
飞来峰长期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据称,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因慕西湖之名,从印度来到杭州。他登上此山,惊叹峰峦突兀怪石嶙峋,风景绝异,活似印度的灵鹫山,便说:“此飞来峰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当时人们并不相信,于是慧理和尚又说:“此峰向有黑白两猿在洞修行,必相随到此。”说罢,他走至洞口大声一呼,果然把两只猿唤了出来。从此,便有了“飞来峰”的名称。
又一传说是,过去新昌川岩地区有19座秀丽绝伦的山峰合称“川岩十九峰”,其中尤以第19峰最为奇特。一天晚上人们正在沉睡之际,突闻风声呼啸,彻夜不息。第二天清早起来看,最秀丽的第19峰杳然无踪了。人们到处寻找,最后在杭州灵隐寺前找到了它,这就是现在的“飞来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给飞来峰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飞来峰活像一座放大了的水石盆景。沿着曲折的山径,拾级攀登,嵯峨的奇石琳琅满目:有的如蹲狮,有的如奔象,有的如骏马,有的如伏虎,千姿百态。这里岩洞遍布,现存的最著名洞壑为青林洞,洞口似老虎的嘴,故又俗称为“老虎洞”。
飞来峰地区由于岩层微向北东倾斜,节理、层理及断层发育,岩石中裂隙纵横,所以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不仅地表发育有石芽、溶沟,而且还形成青林洞、玉乳洞、通天洞、射旭洞等喀斯特洞穴,其中最大的为青林洞
洞口朝东,标高 4 米左右, 洞宽约30-35米,长约50米,洞高2-3米;洞顶与洞底均较平整,状若厅堂,连同洞内所谓“济公床”、“济公桌”(相传是慧理和尚休息的地方)等古迹,都给人以一种平坦开阔的感觉。各洞穴高度由南西向北东降低,而且在北东端洞穴呈近似水平状。
菩萨坐像,北宋。位于青林洞顶部悬崖的北侧,座南朝北,呈半圆形,高90厘米,宽75厘米,顶弧拱。龛内圆雕菩萨坐像一尊,头部残缺。
这尊菩萨坐像,高56厘米,身躯略向左倾,披薄纱,挂璎珞,帛带围绕,坐在一个高17厘米的石座上,右脚踏座,左脚下垂,双足赤裸,左手置脐前,右手按在膝盖上。身后有直径52 厘米的大圆光一圈。坐像下方还有高6厘米,宽6厘米的方孔二个,可见该龛原来是有木框保护的。
这尊观音坐像高75厘米,青年女相,眉目清秀,容相慈悲,头部束发,戴化佛宝冠,身披薄纱,胸挂璎珞,帛带绕身,右脚上跷左脚盘,右手斜倚在右膝盖上,
左手撑地,双脚赤裸,坐在不规则石座上,石座高26厘米。身后有大圆光一周。(网络下载图片)
飞来峰上许多名贵树种都是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尤其是很多千年古藤,相互缠绕或是藤缠古树,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极具浓情蜜意,大家称之为鸳鸯藤、夫妻藤。青林洞附近的这棵藤,形状就像汉字里面的“心”字,很多游客在此争相与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