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红军都参加了长征,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策应主力部队长征,比如何叔衡就是其中之一。

何叔衡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1921年,他参加了“一大”,见证了我党的诞生。在这之后,何叔衡始终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积极探索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么,何叔衡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何叔衡出生于1876年,湖南省宁乡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庭贫困,早年时期的何叔衡一边务农,一边断断续续读了八年私塾。1902年,何叔衡考中了秀才,在县里工作一段时间后,他看不惯旧社会的黑暗,毅然辞职回家,一边种田一边教书。

1913年,何叔衡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学习,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毛主席等进步青年,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并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一师毕业后,何叔衡前往长沙等地任教,期间,他参加了毛主席组织的革命活动,并利用教师的身份向学生们宣传革命思想,引导他们走向进步与光明。

何叔衡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59岁壮烈牺牲,女婿曾担任贵州省委书记

1920年冬天,何叔衡与毛主席一起创建了我党在湖南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他参加了“一大”,成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在这之后,何叔衡活跃在湖南,大力发展党员与基层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为我党早期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24年,大革命开始后,何叔衡在湖南做了大量促进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工作,是推动大革命浪潮兴起的功臣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何叔衡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参与创办了我党的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并努力积蓄革命力量,为后续的武装斗争做好了准备。

1928年,何叔衡前往苏联,参加了“六大”,“六大”结束后,他留在莫斯科,学习了一段时间。1930年夏天,何叔衡从苏联返回国内,回国后,他前往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的工作,期间,他组织和营救了很多被捕的同志,并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移到中央苏区,挽救了大批革命干部。

1931年,何叔衡也转移到中央根据地,此后他投身根据地的建设,尤其是在司法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何叔衡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策应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长征。

留守红军的艰苦程度丝毫不逊于参加长征的红军,何叔衡等人也面临着敌人的各种封锁。即便如此艰难,也没有动摇何叔衡的革命信心,他积极做好动员工作,从思想以及精神上为战士们鼓劲,经历了各种生死考验,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5年2月24日,在由江西转移到福建过程中,何叔衡在突围过程中壮烈牺牲,年仅59岁。值得一提的是,何叔衡有个女儿名叫何实山,何实山的丈夫,也就是何叔衡的女婿名叫陈刚,陈刚是1927年入党的老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四川省委副书记、贵州省委书记(第三书记)等职务,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