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乡记忆之:漫谈前进街//谢川

     

             谈前进街                           

      郝穴前进街在解放前名土地巷,因这里有座土地庙而得名,位置在今天的老邮政局旧址。解放后改名为民主街,四清运动时又更名前进街。位置介于老街道柳家咀和乐善街之间(即现在的西湖路西路),与雷大巷相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前进街是郝穴镇的文化中心,内有很多历史建筑和故事。街口靠西第一家是福建会馆,是福建人的聚会所,因福建人供奉妈祖,又名天后宫。据说“天后宫”三个大字是清代乾隆时期的郝穴进士沈华旭书写。解放后天宫拆除,在旧址上改建百货公司。街口靠东是范家纸铺,往北是毕家豆腐铺。天后宫向北30米是基督教的真耶稣会会堂,解放后取缔该会堂。耶稣会堂对面是解放后修建的郝穴第一所邮政局,那时的邮政信件电报都来自那里,管辖熊河、普济、滩桥等乡镇。紧挨着邮局的是郝穴镇最大的剧场,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五十年代戏剧商朱耀生等人在此筹建的。一些大型的文艺汇演、政府工作会议、外地剧团演出和放电影都在郝穴剧场。1960年,朱耀生特邀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桂芳和马小芳父女在此组建郝穴京剧团,一时名声大噪,誉满荆沙。往北走过郝穴剧场,就是“东川花园”。该园是1946年由郝穴两位文化人徐亚东和鞠百川创办。花园面积很大,南抵郝穴剧场,东到河边尼姑庙准提庵,北至供奉刘关张的庙宇三义殿。花园内有奇花异木、茶社、牌局、木偶戏、大型马戏、卖唱小曲等。游客川流不息,是人们游乐中心。解放后,花园因无人打理,任其荒废,政府在此地建立了工商联和一居委会,后又改名东风居委会、沿江居委会。百姓也在此地盖起了民房。郝穴剧场是最热闹的地方。平时政府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1961年,郝穴镇工会文工团在剧场内演出歌剧《刘三姐》、话剧《七十二家房客》、《荆江泪》等。四清时在剧场批判“四不清”干部,斗争五类分子或公判大会。文革时,剧场又成了造反派、保皇派、钢派、新派必争之地。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戏剧院改为影剧院。每当有新影片放映,狭窄的街道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后因经济流向东移,邮政局迁移到荆洪路,新建的影剧院又在丁公广场落成,至此,前进街热闹不再,渐渐地门庭泠落车马稀。前进街虽然时代变迁,没有往日热闹,但它保留了很多传统工艺作坊,如邱氏铁匠铺、沈氏米粉店、高氏米圆子、夏氏圆木坊等,为江陵的民俗文化留下了永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