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前,在源潭镇当铺街西口路北第一家商铺,就是“和兴久茶庄”,三间门面,当地人俗称“赵家茶叶铺”。
和兴久茶庄大约创建在清光绪12年,(1886年)。曾祖父赵成德生育四子,祖父赵镇山是二子,自幼爱好武术,刀、枪、剑、棒无不精通。年少气盛受武术治国安邦思想影响,总想考取武术功名为国效力。可是事与愿违,多次参加乡试考武举人不第。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曾祖父决定将和兴久茶庄生意全盘交给祖父经营。祖父大约在光绪17年(1891年)正式接手。
祖父娶住皂角树路东的常氏为妻,生育姑母牛赵氏,嫁于唐河城关杨家楼南路西牛家。后于1898年生育父亲赵连璧。
茶叶的消费者,多为家庭经济收入富足的群体。源潭百姓都有喝茶习惯和传统,低收入家庭多以低档茶叶满足。源潭镇独占水路航运的优势,商业繁荣,民族工业兴旺,卷烟、酿酒、榨油、铁器四大工业支柱带动运输、搬运、农业、商业、娱乐业和服务业的发达,成就了一万多人的就业。如此繁华的市场需求,给茶叶消费带来持久的商机。
祖父以经营茶叶店为终生职业,年迈后又转交父亲经营。茶叶店养活了一家三代人。
1950年后国家实行国营计划经济,私营转为公私合营,工厂转为国营全部迁离源潭。源潭镇的工商业出现萧条、倒闭。茶叶的主要消费群体没有了,茶叶店也就永久停业了。
一个家族给自己商铺起名字,或一个家族给自己家族制定家规、家训,首先制定者要尊重他,敬仰他,同时,要教育子孙们学习他,发扬他。
曾祖父不是巨富,也不是文化知识大家,创办茶叶店,起个店名“和兴久”三字,定受高人指点,含义深刻,博大精深。和气才能升财,财富积累后方能兴旺,有雄厚资金基础,才能持久。祖父赵镇山和父亲赵连璧连继经营60年,就是秉承和兴久的理念和宗旨,和善、诚信、关爱的信条坚持经营下去的。
祖父去世时我仅四岁,面容已没有记忆,从父母的言谈中,祖父留下很多善举使我倍加敬仰。袁小叔、申小叔、韩干娘、张干娘都是当时北方几县逃饥荒到源潭流浪,被祖父接济收留后成家立业的。
父亲的经营思路继承祖父的和善。在去汉口进货返回源潭的木船上,多次受到土匪的抢劫。还有一次是受到一位无冤无仇的远亲商人的忌恨,得知父亲押货乘船返回时在三叉河岸边守侯实施抢劫。
1957年我十五岁时,父亲送我离开源潭谋生,到1960年自然灾害时饥饿谢世,父亲在我完整的记忆中,没有发过脾气,更没有打骂过我,对待顾客总是笑脸相迎,热情话语相送。家风忠厚纯朴,为人诚恳大方,所以家中客人、亲朋不断,能帮助的尽量帮助,从未出现过与亲朋们红脸之事。
母亲邢永玉,出生于马湾邢家,童年时父母先后去世,跟随皂角树旁常家舅父母长大。马湾邢永录是母亲的堂弟,我们称二舅,他的两个儿子,邢西云、邢西峰我称表兄。
母亲没有文化,但在年青时听古书较多,积德行善,尊老孝敬的故事给我们哥、姐包括侄女侄儿讲解很多,教育我们对人和气,不干坏事,不主动惹事,不别人小便宜,正正派派做人。
长兄赵义鹏是家风的传承人,虽说年幼时因病造成腿残,但为人忠厚,勤恳做事,助人为乐,孝顺父母,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祖父年青时是练武术之人,留下多样武术器械。可能设想子孙中有人会继承他毕生未完成的武术事业。父亲瘦弱,我辈姊兄三人,都不热爱武功,所以,祖父的意志没有传承下来。
祖父1946年去世,享年74岁。我亲眼所见的练武器具有三件。
白色石块雕琢成老式锁型,上轻下重,长40,宽26,高30厘米,重约50斤。上部圆柱形手柄,便于手握,圆柱状图型手柄直径约6厘米,长20厘米。练习时,右手紧握手柄举过头顶行走,或者臂膀用力将石锁举起放下,锻炼臂力,像现在的哑铃。祖父年青时怎样用石锁练功已不得而知,但是在1948年,我6岁时亲眼看到我二哥赵义仙把石锁提起来举过头顶在院中转了几圈放下。二哥当时十六岁,能举起石锁行走,说明身体是强壮的。我十二岁时,双手弯腰提动石锁只能移动,不能直腰,更不能举起。
大弓约1.5米长,挂在堂屋后墙中间,黑红色,皮筋很紧,弹性仍然很强。估计没有150斤的臂力是拉不动此弓的。挂在堂屋中间,是对祖父遗物的尊重和纪念。
大刀长度约2.4米,刀柄直径约6厘米,刀刃最宽度约15厘米,刀口不锋利。下部是四棱尖形,可插入地下。总重量约120斤。大刀1948年我见到时,是在祖屋东院,插在地下当栓马桩。后问母亲,母亲回答就是祖父年轻时骑马使用的大刀。这三样武术器具不是供人观尝的收藏品,而是货真价实的习武之人考取清朝武功举人练武的器具遗物。
主 编 | 马营 副主编 | 陈峰 题 字 | 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