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后唐东川节度使董璋、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联手反抗朝廷,并且击退了讨伐军。

当时后唐明宗正好铲除了权臣安重诲,就借坡下驴,对两位大帅说,都是安重诲对你们生疑,做出讨伐你们的姿态,才导致我们君臣破裂、兵戎相见的,既然安重诲已死,我们重归于好如何?

有一说一,虽然两位大帅都不干净,但安重诲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赵季良的老朋友宰相任圜,也是被安重诲陷害死的。

同样,虽然两位大帅本来就各怀鬼胎,但明宗也确实是奔着分化他们去的。

果然,矛盾爆发了。

当初明宗觉得孟知祥毕竟是姑爷,有拉拢空间,所以不但没为难他的家属,还把他的家属送去和他团聚;却把董璋留在后方的儿子董光业一家杀了。

所以孟知祥和明宗之间留下了和解的空间,董璋却没有。孟知祥表示愿意和解,在董璋这里就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缺乏同理心,收了朝廷的好处,背弃同盟。

董璋阻断孟知祥从绵州上表的道路。孟知祥与赵季良商议派使者从峡江上表朝廷,时任掌书记的李昊说:“公不和东川商议却自己遣使,那么他日背盟的责任在我方了。”孟知祥还派使者继续试图说服董璋,董璋当然不听,你能让我儿子复活不?

赵季良与诸将商议,派昭武都监高彦俦率兵攻取壁州,以防山南西道军队通过壁州进攻。李昊又反对,说,如果和朝廷开战争夺天下,那么需要夺取的就不只是壁州而已了,现在正在和朝廷讲和,还和朝廷抢地盘,合适吗?

孟知祥听了李昊,赵季良心生厌恶。

其实随着事态的发展,两川上演德比大战已经是可以预期的了。孟知祥如果是真心要维护同盟,就不会接受朝廷的和解了,他明知董璋没有和解空间还意图缺乏同理心地按头,恐怕并不是真心要维护同盟,恰是为了激怒董璋,把率先破坏同盟的恶名让董璋背好。

但是如果打不过董璋,这样的花招也是浮云。

孟知祥再派赵季良去查探,赵季良回报:“董璋为人,豺狼之声,狗鼠之行,横征暴敛,好杀恶生,负志刚强,不量人事,用兵好胜,不达天时,而且朝令夕改,喜怒无常,兵有斗心,将无战意,方今以小谋大,不察百姓善恶,有窥四海之心,终作两川之患,料其训练军队、修完城垒,招我健将,挫我使臣,必行雷电之机,不顾山河之誓。”

董璋果然发兵打来了,而且在杨林镇取胜,声势很大。

孟知祥是关系户上位,之前从事的是行政工作,基本没有亲临战阵,心里没底,赵季良却从容说:“董璋为人勇而无恩,士卒不附,下人多怨愤,如果他守城就难以攻克,如果野战就可以擒获他了。现在他不守家,杀出来,对公有利,是自己来送死,是上天把他送给公。董璋用兵时,精锐都在前锋,公应该用弱兵引诱他,用劲卒等待他,开始虽有小败,后必然大捷。董璋素有威名,现在他举兵突然到,人心危惧,公应当亲自出战加强军心。”将领赵廷隐也赞成,说董璋轻而无谋,举兵必败,愿为孟知祥擒之。

董璋又发檄文,并写信给赵季良、赵廷隐和利州昭武军节度使李肇,称是这三人招他来攻西川的。

这样的计谋并不高明,孟知祥将信给赵廷隐,赵廷隐不看就投在地上,说:“不过是反间,想让令公杀副使和我罢了。”副使就是赵季良。孟知祥当然不理会。

赵季良的建议,孟知祥亲临前线鼓舞士气,留赵季良和都押牙高敬柔守成都。赵季良调度经营,军用无缺。

东川军连战连胜,董璋一路杀到了接近成都的弥牟镇,西川军左明义指挥使毛重威、左冲山指挥使李瑭相继阵亡,赵廷隐打不过,孟知祥亲率西川军主力也挡不住,但是孟知祥预先把义胜、定远诸军都知兵马使张公铎安排在了后队。

张公铎,太原乐平人,其父张项是唐朝的仪州兵马使。张公铎年轻时涉猎文史,身长七尺,倜傥有节义,后被时任北京留守孟知祥录为亲从。孟知祥出镇西川,补张公铎为牙校。朝廷送孟知祥妻福庆长公主入蜀时,张公铎跟随都押牙高敬柔、衙内右第二指挥使武漳前去晋阳迎接。

在孟知祥指挥下,张公铎发狠了带队上前冲锋,以一当百,给了董璋一记暴击。赵廷隐也整军复战,东川军乱不成列,溃败,数千士兵阵亡。

赵季良曾经预判,董璋的精锐都在前锋,孟知祥也正是用赵季良的办法取得了大捷,董璋败了事小,精锐前锋都交代了才事大,中都指挥使元璝、牙内副指挥使董光演等八十余人被俘。从名字看,董光演有可能也是董璋的儿子。

赵季良的贡献还不止于此,先前他为雅州刺史赵进求情,这次用人之际,赵进戎装入见,请求出战以报孟知祥不杀之恩,被署为前锋监阵使,也先登立下战功。

董璋逃归梓州的时候已经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很快被部下指挥使潘稠所杀,孟知祥只要追杀到东川就接收了董璋的遗产。董璋身为强势进攻方,败亡却如此迅速,本来想渔翁得利的朝廷都目瞪口呆。

张公铎因功被授简州刺史。

只苦了孟知祥的女儿孟延意,因为丈夫董光嗣随父自杀,做了寡妇。

在决定东川节度使人选时,赵廷隐和武信军留后李仁罕相争不下,李昊和赵季良却达成了一致意见,由孟知祥亲自兼领。于是孟知祥遣李仁罕归本镇,以赵廷隐为保宁军留后;赵季良率将吏请孟知祥兼领东川,孟知祥顺水推舟;改赵季良为武泰军留后。赵季良又请孟知祥称王,行墨制代行皇权,赏赐功臣。孟知祥不许。

在李昊建议下,孟知祥上表请求任赵季良、李仁罕、赵廷隐、宁江军留后张知业、李肇为全权节度使,并自行除授下属刺史。孟知祥的外甥供奉官李存瑰奉命出使西川回朝,就把表文一并带了回去。

长兴四年(933年),孟知祥不等明宗下令,就自行以墨制任赵季良等五人为节度使。明宗知道没辙了,下诏封孟知祥为蜀王。孟知祥宴府僚于前蜀宣华苑,对左右说:“假使前蜀末代皇帝王衍不荒于政,有贤臣辅之,李继岌这小子岂能很快到这里呢?”赵季良说:“也是天时,不有所废,君何以兴?”孟知祥大喜。李继岌即灭前蜀之战的名义统帅,庄宗的嫡长子,还得称孟知祥为姑父。

明宗又下诏册封孟知祥为蜀王,以赵季良等五人为节度使,其中赵季良为检校太保黔南节度使,也就是武泰节度使。至于赵季良是赴任了还是遥领而已,待考。

这一年,明宗崩,子闵帝继位。应顺元年(934年),犍为出现黄龙,玉局苑有白鹊集合,宣华苑有白龟游泳,赵季良等上表陈说符瑞,率文武百官劝进。孟知祥说:“德薄不足辱天命,以蜀王而老,对孤足够了。”赵季良说:“将士大夫尽节效忠于殿下,皆望攀鳞附翼,今不正大统,无以符合军民推戴之心。”

孟知祥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他就是后蜀高祖皇帝;加赵季良为特进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判三司,仍领节度使。

但是在所有的中国开国皇帝里,孟知祥是比较没福气的,才当了半年皇帝就病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