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砍刀陈,生物多样性杂志,西南渔业。
2024年8月5日,IP地址为湖北武汉的视频博主@砍刀陈在视频平台发布了一则视频.文字是:“这鱼刑不刑?”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博主捏着一只非常漂亮的银色鱼类,此时鱼嘴正快速的张合着,活力很足。乍一看还有点像土鲮鱼,但细看可以发现差别很大,这条鱼周身都是银色的,靠近背部有些泛黄,但身上在阳光照射下是真的散射出了银色光芒。确实非常好看!
视频最后,这个博主就将这条鱼给放生了,这条视频只是用来纪念作用的。结合博主的配文,难道这鱼是保护动物吗?
这鱼很快就被网友们给识别出来了,IP地址为四川的网友率先发言表示:“鳤鱼,抓到了它,管吃管住管就业!”另一位网友也顺着这个说法,他认为:“不要认为是你放了它,是它放过了你!”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还有一位河南网友表示:“遇到无比稀奇美丽没见过的,放了就对了,你放过他也就自然放过了你自己!”
那么鳤鱼真的是保护动物吗?根据我搜索的资料显示,鳤鱼在2016年最新修订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其保护等级为极度濒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评定其为极度濒危物种(CR)。但鳤鱼似乎并非国家保护鱼类,不太懂。
一位江西的网友则表示:“鳤鱼,湖北湖南两省好像是属于一级保护动物,别的地方是国二,此鱼多数成群结队聚集水电站顶水捕食,往往给口是从下往上给口,上鱼时会疯狂洗腮拉力也蛮大,愿称之为淡水里的海鲢!”
他的说法我并没有找到出处和来源,有朋友能解答一下吗?
但无论如何,该博主的做法都值得效仿。不管是娱乐性钓鱼还是真的以捕鱼为生,遇到不认识的物种或者是保护动物,那就果断放生就好,不然确实可能摊上事情。赚了这么一条鱼的钱,结果有可能被抓还赔钱,更糟糕,别有侥幸心理。
今天咱们就稍微来聊聊鳤鱼这个物种。
鳤鱼(Ochetobius elongate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鳤属,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各淡水水体中。
鳤鱼的外形有点像是瘦弱版本的鳡鱼,其体态细长,呈现筒状;头部跟身体比例匀称,呈现锥形;鱼嘴很平直,没有胡须;它的背鳍呈现三角形,小小的跟尾鳍完全不连接;其尾鳍的分叉大,末端很尖锐;不过鱼鳍上都没有硬刺;其周身呈现银色,鱼鳞富有光泽,靠近背部的位置则是蓝绿色的;很重要的一个识别特征是其体侧中间偏上位置有一条黄绿色的纵带,有些个体不太明显。
这种鱼的体型不算大,虽然最大能长到20斤,但常见的也就是1斤到2斤。它们的肉质据说极其细嫩鲜美,因此非常受欢迎,在上个世纪还是常见的鱼类,密布于其分布地的水域中,每年捕捞量可观。但因为太好吃,人类不加节制的捕捞和水质严重污染,主要还是水利的工程的兴建,导致其数量骤然下降。
现在几乎是每次发现都能上新闻的级别。
之所以水利工程的兴建对其影响巨大,那是因为它们是洄游鱼类。
在每年的7-9月,它们需要到湖泊中积攒能量,把自己吃胖胖的,然后再4-6月的繁殖期回到江河急流中进行生殖。之所以选择急流是它们的策略,其鱼卵生出来后吸水会胀大到5-6毫米,然后随着急流漂流,很多水生物种就无法简单吞食它们的鱼卵。
而水利工程需要在各大水体中设置了不少闸门和涵洞,这就阻断了长江干流与附属水体间的洄游通道,很多洄游鱼类就因此遭罪了。
当然需要提的是,当时的情况不同,兴建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举措,虽然当时就考虑到水生物种的情况,但没办法解决,老百姓为重啊!总不能一直拖着吧?所以影响到水生物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相关部门已经通过众多举措来恢复水生物种的资源了。
鳤鱼历史上曾分布在珠江水系的西江、东江、北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然而,现在这些水系中,它们就是在西江上游水库偶尔会被发现那么几次。一些很恐怖的数据:2016-2017年,水产部门曾在珠江中下游监测水系中的鱼类苗种的情况,其中鳤鱼苗每年只出现了一次。这说明了鳤鱼并未完全绝迹,但其资源的衰退极其严重!
有很多河流江段已多年未监测到鳤鱼苗了。
鳤鱼变得如此稀少,为什么不将其赶紧列为保护动物呢?只是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将其保护等级已上升为极度濒危就能解决问题吗?
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实在太难获得鳤鱼样本了,导致科学家目前对鳤鱼的相关研究非常的稀少,因此很难去确定鳤鱼的遗传现状和种群动态等待信息,这就使得保护工作不是难以开展,应该说是无法开展。而保护物种不是说将它的栖息地给保护起来就好,还需要对物种更多认识,才可以对阵下药。
因为超低的数量和人类对其信息的缺乏,导致鳤鱼在现如今全球气候异常的情况下,时刻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现在就只能不断地检测鳤鱼的数量,并尝试人工繁育,以及对其目前还存在的栖息地进行建立保护区和禁渔等举措,希望能在鳤鱼完全消失之前,摸索出一条合适它们的保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