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胡文华—

      常用笔名古月、书院老圃、御宿川叟丶蓝斋僕。1947年生,长安御宿川王曲人。大学汉语专业。

      曾任陕西省长安师范、西安师范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首届中国教育学会师范书法教育专业委会理事,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西安市教育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现任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丶西安市教育书法研究会顾问,陕西省老教授协会书画院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专业从事师范学校汉语和书法教育教学,同时应邀从事社会书法教育。书法创作长于颜体楷书、行书和隶书。

淡墨中的书法隐者一一素描陕西书界胡文华老师

         听这个姓名以为是年轻人。他每天早晨穿一身名牌运动装,用两个多小时远足20多里路,有些路段甚至要小跑要倒走。

         他是那样的执着与热情,因为他选择家乡长安区王曲村外的路线,要在神禾原高高低低的坡道上穿行,重印着童年的足迹,爬上弯曲的土路就能看见平坦的大道。虽然在家中的窗外也能隐隐约约远望南山,但是在一望无际的原上田野,面对至今没有改变的山形轮廓,他目光中的宁静看似进入发呆的状态。

         他每天早上的特立独行,并不是寻着诗与远方,而是源于他对故土深深地热爱。他说童年就爱写字,竟然喜欢了一生。看来一个人童年的命运,可以影响人生的选择方向。他其实并不年轻,退休后依然老当益壮,70多岁了真看不出老态的样子。离开繁华的西安南郊小寨商业圈住房,回到童年成长的地方,在乡情乡音乡愁中重返顽童般的快乐。在满园子种的蔬菜小道上闲庭信步,采摘着陪伴自己成长的果实;在百年的老皂角树前忆古抚今,拾起一个个掉在地上的皂角堆在屋檐下;在几代人传承下的老宅基上,回望默默而去的人情世故。房前屋后存留的老物品、老农具记忆着岁月的凝固,又展示着时光的流逝。

         他说,给村里写的村史诗文已刻在长长的石碑上,入村的桥柱上也有自己的墨迹。其实他最想展示的是乡情中的文字,乡音中的书法,乡愁中的笔墨,让它们幻化成一幅幅富有意境的作品,不仅刻在碑上留在匾上,更被喜爱的亲朋好友认可。

        他对书法的热爱源于童年的天命,步入老年已颇有造诣,却看不出大家的傲气和大师的架势。他在村里像个普通的老农,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田地的丰收,更在宣纸上描绘精彩,浓缩激情,飞越哲思。当然他的书法陋室,是我见过最朴素而动情的地方。他把当年夫妻的卧室改为书房,这其中包含的深情厚意让人感慨万千,这样的书法大堂或称之为书法卧房里,会写出什么样的心爱之作呢?

         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事师范学校和社会的书法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老年大学成立之初就特聘他为书法老师。他曾有许多书法协会的称号,经常应邀参加名目繁多的书法笔会,却在近几年一次次谢绝外出活动,藏身在童年的老房里,享受中午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就醒来的午休,听着满院子不同的花卉草木和自己内心的无声对话。 

        看他的现场书写是一种凝神静心的享受,他面对宣纸的忘情与运笔过程的快乐,让我明白他年轻的秘密。原来他在宣纸上的远足早已超越了每天20多里的行走。他挥毫过程中的“惜墨”风格,不是吝啬那浓香喷鼻的墨汁,而是属于自己一生的体悟和运筹的道妙。一副4尺的作品,他可以用两笔墨、三笔墨一挥而就,在惜墨如金中看到字的骨架与形的气势,体味到墨香中的浓浓韵致。他挥毫时不需旁人用软纸跟着吸墨,因为他写的书法几乎在几分钟内就干透了。他追求的淡墨更能看出笔尖的力度、笔锋轨迹的微妙,近处细观甚至能看见浪漫的画意。

        人生如同书法之道,本应该浓墨重彩,那是年轻人的事,却在老年厮守淡墨。虽然很多年轻人每天走不了20多里,也比不上胡文华老师的豪情,但他用淡墨笑看着人生,笑看着世俗,用淡墨平和着心态,虚化着现实,让自己在老屋的慢生活,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淡然。他的老屋就是他的世外桃源,又在书法中充满了家国情怀,让自己的隐居之所成为充实的方丈。

         他说不再筹备个人的书法展了,正在积极酝酿师生共同的书法展。书法册也不光有自己的作品,更有弟子同道的书法和感言。他说老屋楼上楼下的墙面还空着,准备挂自己学生的书法。他说学生的书法比自己写得好,看起来更高兴,更容易延年益寿。

        他是书法家胡文华,自己的老屋里没有挂自己的书法,仍然在书法的淡墨中淡淡地生活……

2020.7.16.韩新

注:本文作者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实践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局部放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