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400多处老工矿企业遗存,其中40处被确定为“工业遗产”,并纳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软实力,尽管在城市发展中,这些工业遗存失去了主要生产功能,但仍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如今,沉淀了太多的历史老厂区正续写着“逆生长”的新故事。

金陵机器制造局
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1865年,李鸿章选址于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以马家山为核心,建造厂房,办起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宁局”。它是南京第一座近代机械化工厂,标志着南京近代工业的开端,被誉为中国民族军事工业的摇篮。
图片
金陵兵工厂大门外景

南京解放后,这里由第二野战军部队接管,更名华东军械总厂。1965年,已启用“晨光机器厂”为第二厂名的工厂转隶第七机械工业部,开始了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

晨光机器厂在转入从事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阶段,主要承担国家重点航天型号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
图片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2006年,南京晨光集团主要生产设备从厂北区(如今的“1865创意园”)向厂南区以及江宁、溧水搬迁,至此,生产了100多年的厂区机器停止运转。

晨光机器厂的生产线虽已迁出,但它却留下了整个中国都不多见的完整工业遗址,其中包括不同年代独具特色的各类建筑达60余栋,宛若一座中国工业建筑历史演变的博物馆。
图片
老厂区南区道路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图片
南京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专项保护图则,对这里进行保护性改造利用,成立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园区内9幢清朝建筑、23幢民国建筑、20多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都得到妥善保护利用。
图片
图片
晨光1865园区
2007年,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近代中国工业建筑的“陈列馆”。园区内文化投资运营、总部经济等业务的办公场所,多是由老厂房进行改造利用。
南京第二机床厂

国创园 
南京第二机床厂可算的上是百年产业遗址,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曾在此创建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之后还成立过江南造币厂。1959年南京第二机床厂建立,主要生产辅助机床,就是齿轮做好以后给齿轮削边打磨的机器。
图片

1978年,全国的国有企业开启了一场整顿,南京第二机床厂也加入整顿大潮中。经整顿,滚齿机、插齿机开始大规模在厂里生产起来,产品规格齐全,几乎涵盖了齿轮加工的全套机床。

上世纪80年代,南京第二机床厂员工多达到4000人,年产值超过2亿。也是南京市老牌明星工业企业,一度承载着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建造业领域内的辉煌历史。

图片
图片
创业园 图源:南京发布

2012年,南京第二机床厂适应城市布局和经济转型需要,搬迁到南京郊区发展。金基集团对留下的老厂房进行保护性利用与开发,建设为产业园区——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

2013年9月27日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盛大开园,园区在整体设计上尽可能保留了老厂房原来的框架结构,厂房的梁和柱也都是原汁原味。2014年,全面完成一期3万平方米改造,入驻企业近80家。

国创园保留了醒目的红砖、红钢融入建筑之中,以此突出还原七八十年代的工业风,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度改造,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咖啡店、艺术展示空间、小众设计师买手店、复古超市、艺术工作室、西餐店、家居集合店等,给原本厚重的工业厂房增添了时尚的气息。 

南京永利铔厂
1934文化产业园
1934年,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先生在南京创立了永利铔厂,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化工厂之一,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工厂,时称“远东第一大厂”。1937年2月5日,随着第一包红三角牌硫酸铵(中国第一包国产化肥),在永利铔厂包装车间内缓缓下线,打破了中国不能生产化肥的历史。
图片
图片建设中的永利铔厂( 1935年)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图片

永利铔厂硫酸部(1936年摄)(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为了保护民族化学工业的成果和血脉,毛泽东主席对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104师炮兵营作出重要指示:对付永利铔厂守敌,只能诱至野外歼灭,不能强攻,不能炮打。如果毁坏了永利铔厂,就毁灭了半个南京城。
图片
1949年初合成氨车间

南京解放后,这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民族化工企业,被完整地交到了新中国手中。同年夏天,周恩来在接见侯德榜时称赞道:“永利化学公司人才荟萃,是一个’技术篓子’,在新中国建设中’极其可贵’”。

永利铔厂后来改组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南化),先后创造了第一台高压容器、第一炉催化剂等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其中,厂长侯德榜发明的“侯氏碱法”氨碱联合制碱工艺,获得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直到今天仍是国际制碱领域的先进技术。

2012年,南京市把南化六村、三村建筑,以及相关老厂房“永利铔厂旧址”等处,确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图源:南京发布
2018年起,永利铔厂原老南化一中、编织厂房等周边地区,开始探索工业文明转型与发展之路,过去的老工业基地逐渐演变为文化创意园区——南京1934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占地16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定位为影视产业基地,二期为文化创意类企业的办公总部,三期为民国风情商业街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许多著名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例如《我不是药神》《少年班》《人民的财产》等。

来源 | 金陵档案

编辑 | 朱振鑫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