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62年获得百花奖,
她经历长达22年的生活磨难
她嫁入幸福农家52年
最具矛盾色彩的的生命数字2容纳了黄婉秋怎样的幸福与心酸
前言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已有好茶饭呐呵,更有山歌敬亲人呐敬亲人。”
《只有山歌敬亲人》歌曲一响起,我们总会想起那个热情好客、聪明伶俐,坚毅刚强的壮族女子刘三姐。
而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把“歌仙”演活了,使刘三姐从传说定格到人间。
01
1962年,黄婉秋获得百花奖。
20世纪六十年代,整个广西都在创编彩调剧《刘三姐》,刘三姐的故事越传越广。
长春电影制片厂苏里导演看到了报道,打算将刘三姐搬上电影荧幕,不光是在广西传播,而是呈现在全国观众的眼前,打造“艺术精品刘三姐”。
导演苏里亲自到广西剧团挑选演员,广西推荐饰演刘三姐的候选人有四位,黄婉秋被分配出演刘三姐的好友舟妹。
但是在试戏的时候,领导对饰演刘三姐演员的表演不大满意,要求剧组重新物色演员。
知名戏剧家、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田汉慧眼识珠,对苏里说:“我看,那个扮演舟妹的演员不错,是不是考虑让她演刘三姐?”
一句话直接创造了无数代人心目中的刘三姐。
当时,17岁的黄婉秋还是初出茅庐的桂剧团演员,从未拍过电影。对于突如其来的角色更换显然不是很适应,演的时候有点紧张,笑得含蓄,走得拘谨。
导演说:“这不是’刘三姐’的性格!”
导演苏里一面开导她不要紧张,一面劝说她别因此而气馁。
苏里要求她用心去感受“刘三姐”的内心世界,从“刘三姐”斗志昂扬的山歌里,感受不畏艰难险阻的精气神。
很快,她山歌中的淳朴从容,真诚亲和,俏皮犀利。领悟到了“刘三姐”的那股子劲儿。
导演给黄婉秋加试了两段戏“绣绣球”和“三姐骂财主”。
在表演“绣绣球”这场戏,她那羞答答的动作和含情脉脉的眼神让现场摄影师暗暗喝彩。
而在三姐骂财主的戏中,她怒目圆瞪、双眉紧蹙,嘴巴抿成一条缝,这样的表演配上冷嘲热讽的对歌,让苏里评价道,“好一个高山上的红辣椒”。
苏里认为婉秋聪明伶俐,天生丽质;而且体形上小巧玲珑,表演起来无拘无束,落落大方,于质朴之中略带一点野气——这正是刘三姐的形象,刘三姐的气质。
那天,《刘三姐》剧组正式启拍,一个经典的刘三姐形象要诞生了!
影片上映以后,黄婉秋荣膺第二届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演员奖,从而一举成名。
02
1943年春节前“小年夜”那天,黄婉秋降生在山青水秀的桂林。
她的家庭是一个平凡人家,婉秋的父亲与人合伙开染坊,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全职在家照顾孩子。
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她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里也不富裕。
家长最大的希望与努力方向,就是给孩子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黄婉秋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幸福地成长。
黄婉秋的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听听戏,特别爱听广西地方戏“彩调剧”。
4岁的黄婉秋,聪明伶俐,时不时,跟着父亲哼唱几句,便显得在兄妹六人中出类拔萃。
她在姑妈的引介下,得到了桂剧老前辈尹羲的启蒙。
由于受到父亲影响,有了尹老师的指教,小小的她,爱上了唱歌和戏剧,时间一长,能有模有样地唱一些经典唱段了。
她家楼下有一个的商店,店里的叔叔阿姨们爱给她梳妆打扮,更爱听她唱戏。
8岁那年,代表学校参加校办文工团,走在表演队伍的最前面,下农村演出。
13 岁那年,她无意之间在报纸上看到桂剧团招聘学员的消息,就萌生出了想报名的想法。
当时,她才小学五年级,根本不符合剧团的招聘年龄,但是她初生牛犊不怕虎,只知道自己想当个演员,就瞒着家人去各位评委老师面前表演了一段戏。
各位评委非常喜爱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热爱演艺的小女孩,决定破格将她录取。
但是录取的消息,却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她不服,背着大人悄悄给在长春拖拉机学院念书的大哥写信,争取支持。
上了大学的哥哥在家里说话相当有份量。
在哥哥的劝说下,全家人转变观念,支持她。她如愿以偿。
于是,黄婉秋就正式成为剧团的一名学员。
在剧团,黄婉秋凭借着她对唱戏和表演的热爱,接受专业的培训,刻苦训练基本功,每天承受高强度的压腿、练腰训练,进步很快。
14岁那年,她首次登台,在《斩三妖》中饰演苏妲己而参加正式表演。
由于她的天赋异禀,再加上刻苦磨炼基本功,《斩三妖》一经演出就不同凡响。她的名字通过演苏妲己渐渐受到艺术界人士的关注
后来,她成功接演刘三姐这个角色,获得了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后。
从此,“歌仙”黄婉秋活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样板,清丽纯净、歌声动人的她成了广西美女的代名词,并以“刘三姐”的形象定格人们心中的美好。
03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黄婉秋在事业高光时刻,遇上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刘三姐》这部电影被认为有问题。
那个时期,有相当一批文艺工作者,都曾经罹患磨难。
黄婉秋也从大红大紫,跌入了人生至暗的无底深渊,遭遇长达22年牵连。
所幸黄婉秋在人生最落魄的日子里,遇到了关心爱护她的“阿牛哥”。
他叫何有才,出身农民家庭,比黄婉秋小六岁,却是黄婉秋生活中最坚强的支柱。
黄婉秋刚成名时,身边不乏爱慕者。但当自己一朝跌落成“黑分子”,被下放、游街、谩骂,那些追求者们便一哄而散了。
何有才不管别人是怎么看黑分子的,他只要看到黄婉秋遇到困难,就上去保护她,
有一次押黄婉秋在车上被游斗的时候,另一辆游斗车上有一个凶悍女子,抡着一根很粗的木棒朝她劈来。
“砰”的一声响了,但棍子没落在她身上,被人用身体挡住了。
当时天黑,没看清,后来才知道,那个人是何有才。
只有何有才,一直陪在她身边。这就是所谓的患难之时见真情吧?
黄婉秋很是感动,1972 年 7 月 15 日,黄婉秋和何有才结合了。
婚礼是在农村何有才家里举行的。
他俩本想一切从简,所以没发喜帖,也没有通知什么人。
可是,在乡下,喜事是绝顶大事,加上迎娶的是人见人爱的“刘三姐”,于是四乡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纷纷前来;他俩在剧团里的朋友和同事,闻讯后也都从市里悄悄赶来庆贺。
结婚以后,歌舞团一直没给他们安排房子。
他们一直住在农村,那儿离歌舞团不下十几里,上下班很不方便。
为了支持妻子的演艺事业,何有才不辞辛劳,天天晚上接她。
那段时光,他们过着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但也是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
后来黄婉秋再次复出,他们依旧恩爱如初。
04
就像乌云始终无法遮挡太阳一样,噩梦终将过去。
1976年,她恢复工作,直到 1984 年 5 月,黄婉秋才真正得到解脱。
22年的磨难,22年的辛酸,灰飞烟灭。
从噩梦中走出来的黄婉秋,再次走入大众视野,在艺术上枯木逢春,荣誉加身。虽然年轻的容颜不再,但她身边的追求者又出现了,其中不乏一些有权有势的人。
那些人,藐视何有才是个农民,吐槽他根本配不上她。
黄婉秋觉得又气又好笑,自己跟丈夫患难与共,岂能说拆就拆了?
妻子的反应,让何有才非常感动。
黄婉秋工作越来越忙,他便化做一名助理,做她的司机,秘书、私人助理,几乎全权打理她的生活和事务。
他说“婉秋受的苦太多了,她重获新生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了,用她的话说已经是艺术的后半生了,我应该帮助她更好地发展自己,让热爱她、关心她的人,能重新看到她艺术的发展”,
听着这些朴实无华的话,我们完全能感觉到这位自甘做幕后人物的丈夫的爱妻情怀,同时也不由地感叹他们之间30多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缱绻爱情。
05
恢复工作以后,黄婉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文化传承,和宣传广西美景上面。
为了给家乡做宣传,她曾拍过《桂林山水》《离江春》等作品。
她还培养了许多位“刘三姐”的接班人。
为了做得更加专注,她让女儿和外孙女表演《刘三姐》,把刘三姐的故事,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一辈一辈传下去。
06
2023年,黄婉秋告别了与自己一起生活52年的伴侣,告别了追随她热爱她的观众,到遥远的地方去唱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