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藏以外的我们,只羡那天蓝水绿、圣洁无暇,那里有我们向往的浪漫与自由,还有对“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无限感慨与遥想,而对藏族人民来讲,他们心中的圣地只有拉萨,只有布达拉宫,那里满盛神圣和辉煌,也满载人们虔诚的信仰与从善从容的心念。质朴的人们将无数情感与智慧注入在字里、在画里、在他们的劳动之中,他们唱着歌,战胜苦累,他们秉持着信念,一丝不苟,无私奉献,将为布达拉宫而作的付出作为他们的庆幸与荣耀,并将他们的祈愿伴随牛奶、布匹、纸张、墨粉、黄土等等送入布达拉宫,他们都希望自己手下的作品,能够代替自己长存这世间。或许天地广阔、自然无情,但这有情的众生们,在布达拉宫的光辉下,同这天地一般,壮美伟大。成为布达拉宫符号的,不只是殿堂、佛像、壁画、唐卡、贝叶经、吉祥结,更是那散步在西藏广袤土地上常存善念的广大人民。
让我们在纪录片《布达拉宫》中感知别样的文化与人生,在它的解说词中,感受那份文化的魅力和信仰的力量。
就像曾经千百次的辞旧迎新一样,她在静候,等待新的一天、新的一年,与人们的祈愿一同到来,这座无与伦比的宫堡,俯仰天地之间,经受岁月流转,而历久弥新。她的奇迹,由每一个敬仰她的人、靠近她的人、维护她的人、书写她的人、惦念她的人,一同浇灌而成。她的故事,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现实的妙音。
左右移步皆天地,上下转眼已千秋。
当有限生命面对无尽时空,而生发了感悟与创造,恰是人类文明最富张力的部分。像夏勒尼玛父子这样的匠人,在传统的范式内,把他们的感悟与创造化为曲线的美感、色泽的浓淡、眼眸的张合、嘴角的曲直、手势的起落,一代又一代,将生命的力量注入手中之物,超越时间,共同成就珍藏在布达拉宫里精彩绝伦的艺术瑰宝。
如今的拉萨河谷,机械化已经普及,但村民们依旧会在春耕之前,以这样的形式向祖先致敬,向季节问候。尘土飞扬,人与土地,又一次完成跨越千年的问答和致意。
每个西藏的家庭,都有各自的故事,所有凡尘俗世,都将化入时间长河之中,千千万万的他们,世世代代的他们,最终将点滴智慧,细密情感,汇聚成文明的大江大海。
山河之间,土地养育着山河,而文字延展着文明。
文字流传,时光流逝,孩子们浸润在藏文中,学会触碰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光阴如流水,千年一瞬间,从狩猎与放牧,到农耕与文字,青藏高原上的文明,由历代生息于此的人民一起创造传承,层层递进,绵延不绝。
今天,布达拉宫已是集西藏文明之大成的博物馆,它不再只是一座众人仰之弥高的殿堂,更深深根植在高原人民的生活日常里。
布达拉宫的庄严和神奇,来自建筑和文物,也来自无数人的参与,以及投射进去的情感与智慧。
行走在布达拉宫,如同穿梭千年时空,目之所及,皆是工艺与文化的盛景,仰头所见不只是文物的陈列,更是生命本质的展现。
不论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先哲,还是今天的手艺人,这一生,都很难逾越百岁之数,重要的是,当死亡的那一刻来临,能够不愧此生。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活着的每一片刻都须认真面对的功课。唯有执守,方得始终,方能创造出布达拉宫里的无数瑰宝。
这些宝物,承载着一代先哲的智慧、历代智者的哲思、以及无数匠人的崇信与体悟,漫溯上千年的时间,跨越数千公里的地域,汇聚在红山之上,浓缩于布达拉宫之中,最终集汉藏和佛教文化之大成,如同一座文明的小宇宙。
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才能在最终时刻,不愧此生,嘎玛德勒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将生命的有限,化为艺术的不朽。
生命有终始,造化可永恒。
高原的馈赠,让布达拉宫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生态建筑。天地无私的养育,让这一方水土如此纯净,既守护了生命,更圆满了智慧。从过去到现在,自然净土的滋养,人类智慧的浸润,延续数个世纪,让布达拉宫既是历史的建筑、文化的建筑,也是一座万物循环、生生不息、活着的宫堡。
生命虽有尽,愿力本无穷。从将近四百年前一直到今天,白玛次仁、格桑、扎西,一代又一代的普通人,用纯净之心、虔诚之愿,建设布达拉宫、维护布达拉宫,也丰富着布达拉宫的壮美生命。在这些普通人的内心深处,也早已建起了自己的布达拉宫,那是一座向身边最亲爱的人,表达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以及无尽情意的神圣宫堡。
从日常生活的相依相伴,到远古神话和佛教造像,牦牛形象所代表的祝福,从自然而来,往文化而去。
墨黑,天地间最深邃的颜色,挥墨成字,集字成书,就让文明闪耀光辉,照进千千万万的心灵。
从大山深处,一步步走到布达拉宫,墨黑,承载先人的智慧,继续照耀文明的前路,也激活正要被启蒙的新生一代。
布达拉宫,是一座文化符号的宝库,这些符号的材质不同、形制各异,色彩更是五彩缤纷,但传达的信念,却都是关于人生与心念的美好,都是先民生命体验的精酿。
生命无常,自然无情,人在天地之间,要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传承千百年的符号,给了他们方向。仓珠展现了手艺人的娴熟技巧,让符号在石头上化为一种艺术景观,但是这不仅是他的工作,更是他内在信念的体现,那就是代代相传的善念与慈悲。
文化符号,最早来自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体悟,到今天,依然是生命成长的动力。
色彩,来自于天地自然,集萃于布达拉宫,如今再通过阿佳娜姆与同伴的感知,最终登上舞台,成为当代雪域高原的文化符号,展现在世人面前。
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文化的血脉,经由符号而绵延不绝,在高原的晴空底下,活活泼泼地向未来流淌。
在雪域高原,久远以来的文化符号,给有限的人生赋予无穷的滋养,岩石、纸张、布料、珍宝,以及木头、金属、墙体,都成为这些文化滋养的载体。如果说,天与地是人间最极致的载体,那么从红山坚硬的岩石上矗立起来的布达拉宫,就是先民在世界之巅所刻画出来的一个壮丽的文化符号。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山川之间、雪域之上,集藏族文化之大成,进而铸就中华特色文明。而布达拉宫,这座无与伦比的宫堡,以信念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祝福每一位心有所归、志有所向、相互扶持的有情众生。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所有耀眼的辉煌,承载的都是人间对美好时代的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