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甲母质瘤(Onychomatricoma,O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甲母质,对临床医生和病理医师来说,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这种病变通常生长缓慢,可以持续数年,且多数情况下无疼痛。甲母质瘤的临床特征包括局限或弥漫性的指甲增厚、甲板横向过度弯曲、增厚的甲板变黄、近端或远端甲裂片状出血,以及甲板游离缘空洞。这些空洞在远端横截面上更容易观察到,是本病非常特异性的体征。此外,近端甲皱襞可能有明显的肿胀。
组织病理学上,甲母质瘤是一种纤维上皮肿瘤,包括两个区域的纤维上皮病变。近端区域特征是深而垂直的甲母质上皮内凹,被无颗粒层的基质型上皮覆盖,角化贯穿嗜酸性角质增生带。远端区域特征是绒毛状、尖锐湿疣样结构。免疫组化特点显示,梭形肿瘤细胞表现出一致的强、弥漫性CD34表达,而CD99通常为阴性。分子遗传学改变方面,所有病例都显示出简单的泛基因组定量特征,只有少数完整或部分染色体异常。
治疗方面,通常采取手术切除受累的甲母质。在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未复发。甲母质瘤需要与甲癣、其他甲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依据包括典型体征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国外文献报道:
-
研究背景:Onychomatricoma是一种罕见的指甲基质肿瘤,自1992年首次描述以来,文献中报道的病例不超过80例。
-
临床表现:Onychomatricoma的四大临床特征包括指甲板增厚、横向或纵向过度弯曲、黄甲症和多发性裂片状出血。在拔除指甲板后,Onychomatricoma表现为具有穿透增厚指甲板的指状基质肿瘤。
-
病例报告:一名27岁女性,右食指指甲逐渐出现畸形8年,最初被误诊为甲真菌病。经过4年的抗真菌治疗无效。手术移除指甲后,切除了指甲基质中的肿瘤。术后2个月指甲板继续生长。
-
诊断:Onychomatricoma的诊断基于临床、超声和组织病理学发现。
-
治疗:Onychomatricoma的治疗是手术切除,必须完全切除肿瘤以防止局部复发。
-
免疫组化:CD10和CD34在Onychomatricoma的基质中广泛表达,CD10是甲床真皮的标记物。
-
讨论:Onychomatricoma通常影响中年女性,主要影响手指,可能被真菌感染并常被误诊为甲真菌病。诊断不仅基于经典四联征,还包括皮肤镜检查、超声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发现。
-
组织学特征:Onychomatricoma是纤维上皮肿瘤,由两个不同的区域组成,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
-
鉴别诊断:包括纤维瘤、周围甲纤维瘤、甲真菌病、鳞状细胞癌、Bowen病、甲下疣状瘤、纵向黑甲症和骨软骨瘤等。
国内文献报道:
-
病例报告:一名54岁男性患者,右手食指指甲增厚、变黄已有10年。患者曾被误诊为甲真菌病并接受过抗真菌治疗,但无效。
-
组织病理检查:甲板显著增厚,甲母质细胞V形增生,底端呈条索状伸向真皮,上端呈乳头瘤样伸向甲板,上覆嗜酸性角质增生带,部分乳头瘤顶端见渗出结痂。真皮浅层梭形细胞增生,排列杂乱,间有散在肥大细胞,深部纤维及纤维细胞增生,排列与表皮平行。
-
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CD34阳性,S-100、FXIIIa、CD68和CK7阴性。
-
诊断:甲母质瘤。
-
治疗:手术切除肿瘤组织,10个月随访无复发。
-
讨论:
-
甲母质瘤(OM):是一种罕见的甲母质良性肿瘤,首次由Baran和Kint在1992年报道。
-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病例显示创伤可能是诱发因素。
-
流行病学:白种人病例占多数,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
-
临床特征:包括甲板厚度增加,裂片状出血,纵向黄甲,甲的横向弯曲度增加等。
-
诊断方法:包括皮肤镜、超声、磁共振成像、皮肤共聚焦显微镜、剪甲及病理学检查等。
-
组织病理学:OM是一种纤维上皮肿瘤,包括两个区域上的纤维上皮病变。
-
免疫组化:OM肿瘤细胞表达CD34。
-
鉴别诊断:需与甲母质的纤维角化瘤、甲真菌病、鳞状细胞癌等相鉴别。
-
治疗方法:完全性手术切除。
-
预后:良好,有病例报道显示术后5年随访仍未复发。
-
延迟诊断:可能因肿瘤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常继发真菌感染而被误诊为甲真菌病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