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布拉格城堡,下一步布拉格还有很多可看的景观。像我们这种闪电游的探景家,到各处行走一定要抓住重点,重点就是重要的景点。布拉格老城是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绝对要去走一走并看一看。上次说过,最初的布拉格是公元九世纪所建维谢赫拉德城堡的附属城廓,距今一千二百年了,除了城堡还有废墟,其它都灰飞烟灭了。现在的这座布拉格老城是查理四世国王所建,他在公元十四世纪当上波西米亚王国皇帝后,便以布拉格为都,新建了布拉格城堡,还重新翻建了城市,得到了现在的布拉格老城。

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中心广场,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布拉格老城肯定也要有一座广场,我跟着团长走过去看看。顺着通往老城广场的无论哪条街向前走,当你看见下图中的塔楼时,你就可以松一口气,这是快到老城广场了。

满街筒子都是人,你只能被他们裹挟着走进广场,想不进去都不行。

咱们过去有一句老话叫“看山跑死马”,说的是虽然已经能看见前面那座山,可要想骑马跑到山脚下还会跑死一匹红鬃烈马。这是形容从看见山到坐在山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不是,当你能看见那座塔楼时,真地很快能走到那个广场了。

既然已经看到那座塔楼,我一定要走上前去高低看看它。

这是一座哥特式钟楼,它的下面是有一座小礼拜堂的。近前一步看看那小礼拜堂的外部。

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有大小尖顶,有尖拱梅花柳叶窗,还有啰啰嗦嗦的砖雕刻花,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风格。关键是它墙上那些瘦长的人像柱,这是哥特式教堂的经典装饰,都是基督教先知和圣人们的雕像。最中间窗户两边,左边是基督,右边是圣母,这种布置叫做加略山。加略山是基督受难地。两边侧墙上嵌有几个徽章。

从左往右看,第一个带三座塔楼的城门是布拉格城徽(Coat-of-Arm of Prague);第二个两把钥匙代表圣彼得,那是基督交给他的天国钥匙;第三个老鹰是波西米亚王徽;第四个狮子是波西米亚国徽。

看看塔楼的顶端。

有一圈石柱连续尖拱廊,这也是哥特建筑特点。这座钟楼除了让钟声响彻四方以外,还兼有瞭望台的功用。塔楼是过去老城市政厅(The Old Town Hall)的一部分,下面图中塔楼后面的黄色四层楼就是老城市政厅。

这座老城市政厅过去也是哥特式建筑,后来逐渐改造成了现在的模样。还能看见的哥特印记是下面这座侧门。

小尖顶和连续内凹的尖拱券,还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砖雕刻花,这是哥特式门券的特点。门外地上的黑白地砖表示本厅内首长黑白二道通吃。

你看楼下路上熙熙攘攘有很多人来往,他们并不是皆为利来,亦非皆为利往,他们是聚集到此处来看稀奇的。看什么稀奇?就是下面这个。

怎么样?人很多吧?其实我也在他们中间,只不过是站在最后一排。大家都在张着嘴往钟楼南墙上看,那上面有一架很漂亮的钟。光是漂亮还不足以稀奇,稀奇的是它还是一架天文钟,除了可以显示当前时间以外,它的表盘上还可以显示出日月在天上的当前位置。他们说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古老的天文钟,而且是“尚能饭”的最古老天文钟。上次我在法国鲁昂也曾见过一架天文钟,没有这架精致,而且只能显示月亮盈缺。

以上这些还不是最稀奇的,它们还不足以在楼下聚集这么多人。最稀奇的是表盘之上的那座小屋,它里面住着基督的十二使徒。一到整点时分,那两扇窗子就会打开,然后十二使徒在里面列队从窗前走过,向楼下群众秀面孔。中国古人曾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之句,这钟楼里的十二使徒过尽仍不算完,关窗之后还有报时的钟声要“当当当”地响那么若干下。之后,上面笼子里的那只金鸡还要打鸣。所有这些都表演完了,整点节目才算结束。大家这才低下那高贵的头,合上那张着的嘴,好像过足了瘾似的四散而去。

广场的中心有一座纪念柱。

你看那柱头,这回是罗马柱了,科林斯柱头。柱子顶端是一尊圣母立像,柱子基座上有二尊金翅天使打妖怪的大理石雕像。

柱子的台基是游人歇脚处,类似于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马路牙子。

甲辰秋游走东欧之五:布拉格(2)

这座纪念柱也很漂亮,它最初是十七世纪所立,为的是纪念三十年战争结束。1918年被拆毁,为的是纪念捷克脱离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2020年,又把这座纪念柱重新立起来,为的是恢复广场的历史面貌。

这座纪念柱正下面是布拉格时间子午线,东经14°25’17″。每天中午十二点,纪念柱的影子便会和这条子午线重合。

老城广场东侧是市政厅,中间是圣母纪念柱,西侧是上面图片中看见的那座尖顶教堂。

那是塔恩前的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ýn),你看它的名字,叫做Church,而不是Cathedrul,说明它是一座新教教堂。西方的基督教挺有意思,西方人认为俄罗斯人是Protestant,就是新教徒。俄罗斯人反驳说我是Christian,我是正教,你们西方人是Catholics,你们才是新教徒。

最早的时候,差不多就是十一世纪初捷克公国时期,这里是一座罗曼式教堂。那个时期的捷克是拜占庭传来的基督教,也就是所谓的正教,因此这座教堂叫做Church。当时盖这座教堂是为了方便外商拜神,这些外商经常在教堂后面的泰恩庭院(Týn Courtyard)活动。十三世纪的时候,捷克已经改信天主教,这是因为波西米亚王国第一位皇帝弗拉迪斯夫二世皈依神圣罗马帝国,就把宗教信仰也给改了。这个时候,这座教堂被改建成早期哥特风格。这一条还可以在现在的两座钟楼上看到痕迹,早期哥特式钟楼是平顶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平顶改尖顶发生在哥特鼎盛时代,可以从法国鲁昂大教堂两座不同风格的钟楼看出来。

到十五世纪初,这座教堂又改成了哥特晚期风格。最后,十九世纪,它又被改建了一次。所以,现在看见的尖顶已经不是哥特晚期风格,而是十九世纪改的新哥特风格。但是,这座教堂的建筑结构应该最晚是十五世纪的,外墙上的贴砖已经纷纷堕落。谁要是拜神正好从那里走过,非得被高空坠砖砸死,不知是让人说他幸运还是说他倒霉。

正厅尖塔上有一幅金色圣母子像,为此,这座教堂还被称作金色圣母教堂。据说每座尖塔顶上的金色小球都是纯金的,我估计是他们瞎说呐,应该是鎏金才对。

这座教堂前面的楼叫做泰恩学院(Týn School)。

老城广场的东北角有一座雕像群。

这是胡斯纪念像。扬·胡斯(Jan Hus)是捷克十五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者,比德国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早一百多年。胡斯搞宗教改革完全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天主教双教皇时期,罗马和阿维尼翁分别坐着两位教皇,甚至最后还闹出来第三位教皇。这些教皇们各自为政,都说自己是正统。二位教皇互相对立,当然就会引起争斗,当时的局面乱得不行。而此时又弄出来赎罪券什么的,教会借此敛财,鱼肉百姓。胡斯就曾买过这个赎罪券,花了好多冤枉钱。

胡斯这时是布大(布拉格大学)的校长,还经常去校外传教布道。他就在各处集会上痛斥教会的腐败,批判他们抢占民田,搜刮民脂民膏,兜售赎罪券。胡斯是天主教的原教旨主义,只认《圣经》,他说那教皇根本就不是上帝的仆人,干的事情都违反《圣经》教导。他号召捷克脱离天主教会,建立自己的教会,这就是建立新教嘛。他这脱离罗马教廷的壮举比英王亨利八世脱离罗马教廷另立圣公会也早了一百年,亨利八世那是为了停妻再娶好留下子嗣,胡斯则是一心为公,根本就不是一个主义。

胡斯这么奋臂一挥,还真有不少捷克人互拥而上,这些胡斯党徒哨聚在广场旁泰恩前的圣母教堂,称作是胡斯教派,正经占据那座教堂二个世纪呐。罗马教廷一看胡斯这小子闹大了,当然就要出来弹压。最终把胡斯招来开了一个会,宣布他犯有异端罪,判处火刑。公元1415年炎热夏季的一天,胡斯在德国康斯坦茨殉难。直到1999年,罗马教廷才为此宗教迫害事件道歉,但不肯追认胡斯为基督教圣人。

胡斯一死,聚集在布拉格的胡斯党徒不干了,就发起了一场农民起义。罗马教廷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就发动了第五次十字军东征,去征讨胡斯党。一开始,胡斯党占据了上风,后来因为有胡奸破坏,胡斯党败下阵来。

上面那座群雕中,大义凛然站在那里的就是胡斯,很有点李白站在船头,喊那些十字军汉子“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风骨。躲在后面矮墙那里的是胡斯党徒们,颇有板桥兄所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劲道。雕像基座上烦文写着胡斯的一句名言,他们说用英文说那句话是“Love each other, truth to everybody”,就是“相爱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烦文当然就是烦中国人的文。因为胡斯的创新和与罗马教廷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捷克把他定义为捷克的民族英雄,并在1915年建造了这座群雕,以纪念他去世五百年。

看完了胡斯纪念像,这广场上还有一样和胡斯有关的建筑。老城广场西北角附近还有一座教堂。

这是现在布拉格的胡斯教派教堂。其实现在的捷克信教的人并不多,只有少量的天主教徒;胡斯新教徒就更少了。

这座教堂叫做圣尼古拉教堂,建于十八世纪。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到处都是曲线、涡卷、拱门拱窗和巴洛克花边。中央穹顶上有金色的圣灵之光,光芒中间是圣十字架和两把天国之钥,左边是圣父,右边是圣子,这是圣三位一体。正厅中央拱窗之上有一个神龛,里面是一尊圣母子像。看看它正门上的那组雕像。

从左往右看,圣父、圣子、圣灵之光、圣母和圣尼古拉,该拜的都在这里了。

这位圣尼古拉确有其人,他是公元四世纪生活在小亚细亚的一个富二代。他从老家儿那里继承来不少钱财,心地善良又乐善好施。因为有钱,他就经常匿名资助那些穷人和因病致穷的人。传说如果有人家穷到过不下去而砸锅卖铁时,夜里就会有人用袜子装上钱财,从这人家烟囱扔进去,掉在没锅的冷灶旁。大家后来发现这都是尼古拉干的。他死后,百姓非常怀念他,就把他的事迹演绎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事,还把他的家乡演义成芬兰某地。并且,罗马教廷不甘落于百姓之后,便给他封为基督教圣人。

我且走进去看看。

这座教堂不大,是希腊十字平面布局,就是有四个短翼的十字形。哇塞!中央大穹顶上挂下来的那架吊灯太漂亮了,见到它时一定不要吝惜你的惊叹!内墙上也都是各种巴洛克风格装饰。看看祭坛画。

这是祭台上的圣马太,左手拿着打开的《马太福音》,右手伸出弯曲的食指和中指,这是祝福手势。

莫扎特曾不止一次来布拉格演出,还曾为布拉格写下一部交响曲,就是《D大调第三十八(“布拉格”)交响曲》。据说当年莫扎特到布拉格时,曾在此练琴。他当时练的什么琴?在教堂里,当然练的就是管风琴。现在,本教堂每天晚上都有音乐会,以表示对莫扎特的滔滔景仰之情。我来的这天晚上,是布拉格铜管四重奏组和管风琴的五重奏音乐会,演奏巴赫、泰勒曼和维瓦尔第这几位巴洛克作曲家的经典之作。在巴洛克教堂演奏巴洛克音乐当然绝妙,如果再用的是古代乐器,那就更是妙不可言了。我在里面听了一下他们排练,他们吹的是现代号。演出票价五十欧,要说这样的小剧场演出,倒是不算贵。但是对于这种演给旅游团的音乐会,还是不要听了。

市政厅一侧是一个幽静的角落。

市政厅的另一侧有一座很特殊的楼。

这是一分钟之屋(The House at the Minute),从老城市政厅走到这座楼房只需要一分钟。这栋楼很神奇,不是因为它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稀奇,而是因为它东南两个立面上的那些画。这些画都是《圣经》里的故事和希腊神话故事,神奇之处是它们是用油墨画的。这种画叫做刮画,先把油墨涂在白墙上,然后用刮刀画出图案,得到的是黑白分明的图画,就像木刻画似的。在西方,工艺美术中常用到这种画法,在杯子之类的陶瓷上作画,他们把这个叫做Scratch,咱们叫刮画。

墙上的这些画虽然之间没有分割,它也不是连环画,都是分立的故事。你看它们很有古希腊风格吧?古希腊雕塑里把不穿衣的男青年叫做Kouros,就是“烤肉丝”;穿衣的女青年叫做Kore,就是“高丽”。上面墙上的绘画里既有烤肉丝,也有高丽。

这座楼还有一个值得看的地方,十九世纪末,捷克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一家曾经在此居住。卡夫卡1901年上大学,1903年开始写作。那十九世纪末的卡夫卡还是个孩子,就是说那时是老卡夫卡拖家带口住在这里。不能这么说老卡夫卡,他是一位成功的犹太商人,否则哪能住上市中心这么好看的房子。应该说老卡夫卡携家眷住在这里,卡夫卡经常订婚,却从未结婚,所以他自己没有家眷。我们最熟悉的卡夫卡作品是《变形记》,发表于1915年。这个时候他已经上班,是个卖保险的,写作就是为写作,为艺术而艺术。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派。二十世纪初还有两位现代主义作家,法国的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和爱尔兰的乔伊斯(James Joyce)。前者的《追忆似水年华》和后者的《尤利西斯》都有中文版在国内发行,这两部小说都是现代主义的意识流,也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他们三位作家被称作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喜欢现代文学的游客来一分钟之屋缅怀一下自己仰慕的作者还是很值得的。说实在话,现在还有多少人读这些名著已经不好说了。别说他们,想当年我读《变形记》和《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也是未得甚解的。

看完了老城广场周边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颔首唏嘘一分钟。抬起头来,我再去看看广场旁那些仅作为景观的楼宇建筑吧。这一圈建筑有各种风格,文艺复兴、巴洛克、法国古典、新古典不一而足,百花争芳。

广场北边有这么两座挨在一起的楼。

都是米黄色,都是巴洛克风格。左边这座顶上是框架山花,右边那座则是拱形山花。左边那是一家旅馆。山花框架的拱门里是一尊圣母子像,两边的狮子是波西米亚的象征,捷克的吉祥兽。

右边那座楼的三层插的有捷克国旗和欧盟旗,这肯定是政府机关办公楼,他们说是捷克商务部。一层大门拱券上有布拉格城徽浮雕,四楼则是金色的城徽。看看楼顶的拱形山花。

左边的雕像是消防队长举着水枪准备冲进火场,肩膀上落了一只家雀。右边的雕像是两个百姓在狂喊“着火了”。中间拱顶上的金物是消防队员的装备,头盔和水龙带。这说明本楼曾是布拉格消防队的办公楼。拱券中的图画虽说是巴洛克风格,可是那个天的蓝色已经显现出洛可可的娇媚了。这幅画讲的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

说天后赫拉的儿子赫菲斯托斯是工匠之神,宙斯的神盾、酒神的神杖、太阳神的马车都是他做的。赫菲斯托斯爱上了美神阿芙洛狄忒,可是阿芙洛狄忒并不喜欢他,结果弄得他很是郁闷。他就去找他妈赫拉讨个主意。赫拉说“你要是做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饰品,阿芙洛狄忒一定会回心转意的”。赫菲斯托斯就去找来圣山上的峦石,用奥林匹斯的圣火果然打造出一枚世上独一无二的戒指。他还把玫瑰花刻在了戒指上,这枚戒指就叫做“玫瑰的忠贞”。这幅画里描写的是赫菲斯托斯把“玫瑰的忠贞”拿给赫拉,请她转交给阿芙洛狄忒的情景。那阿芙洛狄忒趴在赫拉的腿上,不肯抬头看赫菲斯托斯。背景上是布拉格老城的天际线,可以看到泰恩前的圣母教堂两座钟楼的尖顶。

往右走,拐过弯去,广场的东侧有一座挺大的楼。

这是金斯基广场,是老城广场周边最大的楼,也是最显眼的楼,所以称作“金斯基广场”也不算夸张。这座楼房建于十八世纪中叶,一眼看上去你会说它是一座巴洛克建筑。可是你仔细一看,那些繁琐的刻花装饰,我宁可说它是巴洛克晚期的法国洛可可风格。右边三角山花里的浮雕是好色的人头马正在劫持良家妇女。左边的三角山花里是骑着刻律涅牝鹿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

这座楼曾是捷克贵族金斯基家族产业,因此起了这么一个名字。现在是捷克国家美术馆分馆,上次在老皇宫的那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是巴洛克时期捷克艺术家作品,这里收藏的是现代作品。

再往东南看楼。

左侧东边角上的那座米黄色巴洛克风格四层楼是一座现代艺术展览馆,它里面专门展览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Salvador Dalí)、捷克新运动画家穆哈(Alphonse Maria Mucha)和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

东面靠左的那座米黄色五层楼,一层的拱门和二层的拱窗很像巴洛克,屋顶又有文艺复兴味道。可是三层却有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外飘窗,我还是把它叫做新哥特式吧。这叫斯托奇楼,它那墙上画的是骑大马扛大枪的圣瓦茨拉夫。因为它二层哥特窗边有一座圣母子石雕,这座楼还叫作石圣母楼。

右边紧挨斯托奇楼的是牧羊女楼,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因为二层窗户之上的一幅牧羊女浮雕而得名。

再往右过去的粉楼和黄楼上面都有非典型巴洛克山花,这是新巴洛克风格。再过去那座三角形屋顶山花的那是新古典风格。你看,这广场上什么样的楼都有,近年肯定都有修缮,有没有样式篡改就不知道了。

广场一圈楼的下面基本都是本地餐饮大亨们的店铺,屋里供应本地菜系的饭菜,外面是敞席。摆满了桌椅,上面有大号的雨伞,挡雨兼遮阳。雨伞上挂着枝形红外暖气,棚子里还停放着燃气采暖炉。每把椅子上都供应一床毯子盖腿,不是羊毛的,就是塑料的,他们管它叫化纤。游客可以坐在这里买咖啡喝,价格比别处贵一倍。考虑到这老城广场是市区中最热门的旅游景点,这个价格可以理解;若再考虑到店家提供的那么多采暖器材,这价格就更能理解了。

我没有时间在这里白白地喝咖啡,我还要赶路。你问我赶路去哪里?我要去广场周边小街里四处钻营,看看布拉格老街的街道和花边。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