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吾曰:一年一度秋风劲,一晨一夕秋凉沁。天高云淡人心爽,又是一季当游历。
甲辰秋游时节既到,便当不吝腿脚出去走走,前几年被疫情蹉跎的海外游正是重拾之机。
我以前曾说欧洲地中海是个神奇的地方,它的周边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和扩散地。它的南面是埃及,非洲智人迁徙欧洲大陆肯定是从那里经过的。七千年前的古代埃及文明已经很发达,我们可见那时遗留下来的金字塔和神庙。埃及文明沿地中海东岸漫延,到了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那边。当时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其实比埃及文明更发达,它的楔形文字也早于埃及的象形文字,但是后来中断了。埃及文明流传了下来,在安纳托利亚,就是现在的土耳其,还可以看见很多古代遗迹,包括著名的阿尔忒弥斯神庙。
安纳托利亚彼时是属于希腊,它的那些神庙都是源自埃及神庙,也是像埃及一样的多神崇拜。神坐在神庙最里面的神龛里,公众在神龛外的露天柱子大厅里拜神。希腊文明在特洛伊战争后被难民揣在裤兜里带去了古罗马,登上了亚平宁半岛,形成了古罗马文化。古罗马继续叩拜希腊的那些大神,仅仅是给每位大神改了一个名字。这是埃及文明传到了地中海北岸,并在那里发扬光大。并且,古罗马人盖了万神庙,从此以后,公众才进入神殿拜神。
地中海东岸的耶路撒冷是一个造神的地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发源于此。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鼻祖,就是亚伯拉罕。基督教和犹太教一样信仰上帝,说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因此说基督教和犹太教同根同源。亚伯拉罕的正妻撒拉不孕,便让女仆夏甲服侍亚伯拉罕,生下儿子以实玛利,后来繁衍出阿拉伯人。伊斯兰教鼻祖穆罕默德自称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你看。亚伯拉罕是犹太和阿拉伯人共同的先祖。而且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崇拜一位神,叫做单神崇拜。
地中海东岸先是基督教领地,后来被穆斯林奥斯曼占领。而地中海西岸则正好相反,先是被穆斯林摩尔人占领,后来被基督徒赶走了摩尔人,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
所以,地中海南岸的文明传向北岸,而东西两岸则是宗教互相翻盘,所以我说地中海很神奇。这些神奇之处我都已经去看过了。地中海北岸的文明继续向北漫延,它的宗教和艺术也随着向北展开。公元316年,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四皇分治的罗马帝国,从罗马迁都君士坦丁堡叫新罗马,就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在此之前,他还确立了基督教为国教,结束了基督徒被压迫的苦难历史。君士坦丁大帝临终前皈依了基督教,葬在一所基督教堂(不是现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君士坦丁大帝死后,罗马帝国陷入混战,场面非常混乱,最后是狄奥多西一世重新统一了帝国,但他公元395年死后又把帝国拆分成东西两块分给了两个儿子。这是东西罗马的来历。西罗马最先倒闭,后来它的文明向北发展,就是现在西欧的那些国家。西欧的历史遗迹、文化、艺术发展我都已经去看过。这次我要去看看东罗马向北发展的历史遗迹以及文化艺术发展痕迹。
不像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就被删除,叫做拜占庭帝国的东罗马很是延续了不老少年,得有上千年,直到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宰杀。其实,拜占庭是西欧人给它起的名字,它应该称作罗马帝国,它自称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不过,西罗马也确实没有存在多少年。西欧人为了区别东罗马帝国和后来神圣罗马帝国,就把东罗马帝国称作拜占庭帝国。十七世纪的德国历史学者首先使用了拜占庭帝国的名称,后来因为孟德斯鸠大力推广,这个名称才得以广泛承认。拜占庭这个词来自君士坦丁堡过去作为古希腊领地时的拜占庭城(Byzantine)。
拜占庭文化沿着欧洲的东墙向北发展,以前已经见到伊斯坦布尔遗留的拜占庭痕迹,我这次就是想去看看它往北发展成什么样了。找了一个东欧旅行团,掏出大把银子报上了名,打起背包跟着团长就出发了。跟团有N个好处,第一是不用自己开车,有一个男司机开车拉我们。第二是有一帮也说汉语的同伙,若想聊天没有“烂鬼子问题(Langage Problem)”。第三个好处是对同伙们的,就是有炒菜吃,其实我是走到哪里都不会有吃饭的问题。第四个好处是什么来着?忘了,算了。我报团一般是找在重要景点有自由活动时间的,可以进去仔细看,算作是深度游。
我们行程第一站是去我此行重点之一,就是萨尔茨堡。二十多年前虽然去过一次,但那时少不更事,没有看仔细。
萨尔茨堡也是曾被古罗马占领过,不是君士坦丁大帝,是之前公元一世纪的图拉真大帝。那时的罗马帝国领地向北一直到达莱茵河,差不多就是萨尔茨堡靠北一点。自此,萨尔茨堡就成了一座古罗马城镇。公元五世纪,巴伐利亚公爵在萨尔茨堡建了一座修道院,还把这座城送给了院长鲁佩特。自此,萨尔茨堡成了政教合一的城市,主教也是城长。一直到1803年施行政教分离,萨尔茨堡大主教才失去城市管理权。巴洛克时期是萨尔茨堡城市建设高潮时期,留下大量经典建筑,除了供人居住,还供人观赏。
去萨尔茨堡首先要去看的是莫扎特故居。
莫扎特他爸当年租下这栋公寓的三层安家立业,九年后在这里生下了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老莫扎特据说是宫廷小提琴手,什么宫廷?这个时候的萨尔茨堡还是政教合一的,所谓的宫廷就是主教宫呗。莫扎特也曾做过主教的宫廷乐手,是叫科洛雷多大主教(Hieronymus von Colloredo)。你看他名字里的那个“冯(von)”就知道他是德国贵族,因为是政教合一,所以做城长的主教肯定是个贵族。
上去三层莫扎特故居展览馆看看。莫扎特肖像。
《14岁的莫扎特在维罗纳(Wolfgang Amadeus Mozart at the age of 14 in Verona)》,意大利早期新古典画家西纳罗里(Giambettino Cignaroli)作于1770年。这一年,莫扎特父子去意大利巡演,曾到过维罗纳。我曾去走过维罗纳,那是一座意大利古城,里面有保存相当完好的一座古罗马圆形剧场,每年举办维罗纳歌剧节。维罗纳还是莎士比亚《罗密欧和朱丽叶》故事的发生地,城里有一座朱丽叶故居,是游人必打卡之地。
莫扎特一生虽然短暂,却写下海量作品,有六百多部,包括41部交响曲、50多部协奏曲、23首弦乐四重奏和20多部歌剧。出版商克歇尔(Kochel)把这些作品按照年份编排,加了个字头K,所以现在莫扎特作品编号就是K.xxx,比如著名的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看看莫扎特的手稿。
《降E大调咏叹调,管风琴和乐队,K.322》,1778年作于曼海姆。这部手稿是莫扎特夫人康斯坦茨1841年捐赠给莫扎特音乐学院的。
莫扎特作有六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五部带编号。1775年,他在萨尔茨堡一气儿写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从第一到第五。其中G大调第三和A大调第五是最优美的,我最喜欢的录音版本是格吕米欧拉小提琴,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上世纪六十年代DECCA录音。看看莫扎特使用过的小提琴。
虽然斯特拉迪瓦里早于莫扎特出生,但这个不是斯特拉迪瓦里琴,这是意大利威尼斯制琴师科斯塔制作的琴,大约作于1764年,和斯特拉迪瓦里同时代。科斯塔琴也是巴洛克时期著名古琴之一,还有瓜奈利小提琴。
看看莫扎特使用过的钢琴,不是古钢琴,是早期的现代钢琴。
莫扎特带编号的钢琴奏鸣曲一共有18首,我最喜欢的是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的全集录音。
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在音乐上的响应有一个重要事件是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把娇柔做作的意大利正歌剧改革成为德国喜歌剧,其代表作是《奥菲欧与尤利狄茜》。意大利正歌剧多是希腊神话和宗教题材,主要是唱给贵族老爷们听。格鲁克改革后的喜歌剧主要是平民故事题材,面向的是老百姓,这就是所谓的人文主义。莫扎特也写了很多歌剧,开始也曾有正歌剧,后来跟随格鲁克写喜歌剧。我们最熟悉的莫扎特歌剧是作于1786年的《费加罗的婚礼》,剧情嘲笑奚落了一通伯爵老爷。在此之前的1780年,莫扎特还作有一部非常有名的歌剧,就是《魔笛》,也是一部喜歌剧,里面夜后的咏叹调非常好听。看看萨尔茨堡莫扎特故居展品中的《魔笛》总谱。
图片中有莫扎特用过的一把古巴洛克长笛,莫扎特曾在1778年为长笛写过G大调和D大调两首长笛协奏曲,还在这一年写过一首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我最喜欢的是高尔韦吹长笛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录音,RCA红印,用的是一支乌木长笛演奏这三首协奏曲。
除了莫扎特用过的小提琴、钢琴和长笛,这里展览的还有一架小钢琴,这是一架古钢琴,莫扎特的姐姐安娜所用。
萨尔茨堡大主教是住在坐堂旁的主教宫,莫扎特那时的科洛雷多大主教肯定也是住在主教宫。科洛雷多大主教的前辈迪特里希(Wolf Dietrich)在主教宫外于一个世纪前修建了一个米拉贝尔宫,里面住了迪特里希大主教的外室,那这座宫殿就是大主教的外宅呗。科洛雷多当上大主教之后,即使没有外室可养,也可以把米拉贝尔宫作为自己的离宫。1769年,莫扎特入选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队,充当免薪的第三小提琴手。没薪当然就没劲,他就跟着他爸去意大利巡回演出挣钱,结果在维罗纳被人画了上面那张肖像。1772年,莫扎特被聘为科洛雷多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首席小提琴,高薪。此后,他不仅要去主教宫奏乐,肯定也要去米拉贝尔宫辛苦。米拉贝尔宫现在不开放给游客,但是外面的花园还是可以随便乱走的,让我去瞧瞧当年大主教的腐败生活地。
萨尔茨堡既然是政教合一管辖,大主教除了有教职,还有一个亲王的名号。亲王就可以有徽章。米拉贝尔宫大门口的两个门柱是勇士雕像,下面刻着萨尔茨堡亲王的徽章。
进了大门就是米拉贝尔花园。欧洲宫殿的花园通常都是在宫殿的后面,就是后花园。所以上面这座大门实际上是米拉贝尔宫的后门。
欧洲花园里都要有一个淅沥呼隆喷水的池子,他们管这个叫做喷泉(Fountain)。
绕过这座喷泉,就可以看见主教外宅米拉贝尔宫的背影。
可以看见不远处的两座钟楼,那是圣安德烈教堂。米拉贝尔宫的背影完全看不出它的建筑风格,可花园的风格和其中布置的雕像都是巴洛克风格的。
喷泉后的大花坛两边有两条直挺挺的碎石路,直通宫殿后背。
为什么说这个花园是巴洛克风格?你看路边花盆下矮墙的装饰,涡卷和反向涡卷,这是典型的巴洛克装饰样式。再看看周边的巴洛克雕像,看看这座。
这座雕像说的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宙斯和达娜厄的儿子珀耳修斯中了塞浦路斯国王哥哥的计,答应取来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作为礼物送给国王哥哥。珀耳修斯并不知道美杜莎特厉害,谁看见她的眼睛谁就会变成一块顽石。珀耳修斯在寻找美杜莎的路上遇到雅典娜,雅典娜告诉了他实情,还送给他几件宝贝,包括一个像镜子一样的盾牌和一把钻石宝剑,还教给他如何取到美杜莎的首级。珀耳修斯找到了正在睡觉的美杜莎,按照雅典娜所授绝招,背对着美杜莎,举起盾牌看着盾牌中的美杜莎,后退着走到美杜莎身边,用钻石宝剑反手割下了这蛇发妖女的脑袋。
这座雕像就是珀耳修斯胜利后举着美杜莎脑袋的情景。这个故事广泛流传于西方世界,这个题材的雕像也有很多,我上次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雕像画廊里曾欣赏过其中最有名的一座,那是16世纪文艺复兴雕塑家切利尼(Cellini)的作品。这些雕像都有一个共同点:珀耳修斯右手握剑,左手举着美杜莎的脑袋,他并不看美杜莎的脑袋,而是把美杜莎的脸对着观众。你说这些雕塑家是不是都特黑?他想让观众变成石头。所以你在观赏珀耳修斯雕像的时候,一定要用相机挡着自己的眼睛,不要直视美杜莎的眼睛。不过,你要是不知道这座雕像后面的故事就不要紧了,中国老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嘛。
既然这里是主教花园,那就应该有宗教人物雕像吧?看看下面这座。
这是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巴塞罗缪,就是圣巴塞罗缪。耶稣升天后,他走去印度传教,最后殉难时,被不信上帝的印度人剥皮斩首倒钉在十字架上。这座雕像上的巴塞罗缪面容凄惨,右手拿着自己被剥下来的皮,左手抱着一束花。这束花叫做基督教百合花,代表殉难。
1780年,在欧洲各地巡演见多识广的莫扎特不满于萨尔茨堡匮乏的音乐生活,而且不愿意继续充当大主教的仆役,便离开了大主教的宫廷乐队,从此成为自由音乐家。
米拉贝尔宫花园旁边是著名的莫扎特音乐学院(Mozarteum),这里看见的还是它的背影。
莫扎特音乐学院专门培养表演莫扎特作品的人才,我在前面说的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就是毕业于此。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莫扎特四重奏组,四名乐师来自萨尔茨堡莫扎特交响乐团,都曾在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
我正在这里观赏,突然就有了一些内心急躁,就是内急。怎么办?这里最近的救急所还很远。我想这莫扎特音乐学院里一定有救急所,便挺身而入。楼道里可以听见各琴房传出来的练琴声,问了一下等着上课的学生,找到了救急所进去救急。
姜文年轻的时候曾在电影《末代皇后》中假装是溥仪。有一个桥段是说溥仪出宫后住在天津静园,某日溥仪也是遇到内心急躁的问题,他便坐在救急桶上解决问题,还宣来钢琴师伴奏,敕令“弹得流畅一点”。不记得当时钢琴师给溥仪弹的是哪一段音乐了。但是我此时坐在救急桶上听的是真真正正的莫扎特钢琴曲,绝对流畅。心中不禁洋洋得意,我也有了一次末代皇帝的急乐经历。你别说,这流畅的音乐对卸负担还真是管用,不会有梗阻或秘结。这叫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米拉贝尔宫花园入口处还有一所建筑。
这是萨尔茨堡国立剧院。1920年,为了纪念莫扎特,萨尔茨堡开始举办音乐节,每年夏天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来此地举办音乐会。30年代,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尼和美国的布鲁诺·瓦尔特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的演出推动它成为世界著名音乐节。二战后,德国指挥家卡拉扬常驻萨尔茨堡音乐节,更是把这个音乐节推向顶峰。现在它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音乐节之一,另外还有瑞士的琉森音乐节和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
说起卡拉扬,他也是出生在萨尔茨堡的,他的名字Herbert von Karajan中的von说明他也是出身于贵族家族。卡拉扬从小在萨尔茨堡学习音乐,主要是钢琴,十几岁才离开萨尔茨堡去维也纳继续学习。他家在萨尔茨堡的宅子门前现在立着一尊卡拉扬铜像。
卡拉扬铜像是在自家门口,莫扎特铜像肯定是要立在城中心的。
莫扎特一手持笔,另一手拿着一张纸,好像正在创作。大理石碑座上嵌着天使浮雕,象征莫扎特像天使,给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不是每个人都听过莫扎特那些大部头的作品,但肯定都听过那首《小星星》。其实《小星星》是一首法国歌曲,被一个英国小姐姐给填了词,而莫扎特是在1778年根据这首法国歌曲写了一首《小星星变奏曲》K.265,一段主题加十二段变奏。
莫扎特故居楼下有纪念品可买,最著名的是“莫扎特球”巧克力和“莫扎特酒”。那个巧克力就是夹心巧克力球,外面一层巧克力,里面是杏仁和榛子酱,相当甜,买来送人是好物。那个莫扎特酒是一种巧克力酒,也是甜的,可以作为餐前酒,开胃很好。传说莫扎特是被他的竞争对手意大利音乐家萨列里下药害死的,这个莫扎特巧克力和酒就被称作毒药巧克力和毒酒。其实萨列里一直是奥地利王室的宫廷乐队长,地位相当高。而且他的创作也是颇丰,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据考证,萨列里和莫扎特私交很好,他是坐在莫扎特的包厢里欣赏《魔笛》在维也纳首演的,还在演出中不断喊好。就因为关于他毒死莫扎特的传说,再加上普希金写诗添油加醋,萨列里的作品流传非常不广,现在少有演出。
我买了一些巧克力球,带回去送人。那个莫扎特毒酒没敢买,一来因为我餐前不喝酒;二来不敢带回去送人,怕人家说我居心不良把我取关了,落得个断舍离的下场。
看完了莫扎特故居,也看了和莫扎特关联的景物,该看萨尔茨堡市容了。说是看市容,其实是看萨尔茨堡老城,这座老城在1996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萨尔茨堡建城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但那时候的古罗马遗迹是分毫不见了,不像维罗纳还留有古罗马圆形剧场。现在的萨尔茨堡老城建筑多是巴洛克时期风格。走在街上不时能见到巴洛克风格尖顶。
看看一段老城墙。
城中有一条大河穿过,叫做萨尔茨堡河,卡拉扬家就是在河北岸边。
巴洛克式教堂建筑。
市政厅广场上的钟楼。
市政厅广场的蛇妖喷泉。
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有一个美丽的女儿拉弥亚,她做了利比亚王后。宙斯发现她以后,把她收为外室,还一起生了孩子。此事被宙斯的王后赫拉发现,赫拉杀死了那些孩子,把拉弥亚变成半人半蛇的妖怪。传说拉弥亚此后专吃小孩,在西方常被妈妈们用来吓唬小孩,等效于中国的狼外婆。
看看老城里的小巷。
这是Getreidegasse,叫做粮食大街。莫扎特故居就在这条街上。
看看粮食大街骑街楼上的报时钟。
楼上有一幅画,这叫“圣母怜子图”,就是圣母抱着从十字架上解下来的儿子尸体的情景。西方国家过去对圣母的崇拜有不同的主题,“圣母怜子”是法国天主教的圣母主题;意大利则是“天使报喜”,就是天使告知玛利亚有孕。罗马米开朗基罗那座著名的“圣母怜子像”,也叫“圣殇”,虽然现在是在圣彼得大教堂,可它最初是法国红衣大主教为自己的陵墓订做的雕像。
经过粮食大街,就可以走到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坐堂,萨尔茨堡大教堂。
教堂门前广场中心是一座十八世纪古典主义青铜雕像,叫做圣洁的圣母。圣母脚下是一个地球,由四个人物包围。他们代表的是欣喜若狂的天使、智慧消失的人类、嫉妒咆哮的魔鬼和欢呼胜利的教会。
看看大教堂正立面。
三座拱门的四个石柱外有四座大理石雕像,中间两座是代表教区的大教堂赞助人,外面两座拿着钥匙的是圣彼得,拿着宝剑的是圣保罗。二层过梁上的四座雕像是四位福音作者,圣马太、圣马可、圣路加和圣约翰。再往上,巴洛克山花里有两个徽章浮雕,一个是狮子,一个是山羊。山花两边的两座雕像,拿着石板的是摩西,另一位是先知以利亚。山花上三角楣里的浮雕是基督显容。三座青铜大门,中间代表“博爱”,左侧代表“信仰”,右侧代表“希望”,这是基督教三美德,教堂的三座大门都是这么解释。
教堂正立面朝西,南北有两座钟楼,里面据说有好多钟。最早的是两座十七世纪古钟,最大的是1961年铸造的,有一吨四重,奥地利第二大。我二十多年前曾经徒步爬过德国科隆大教堂钟楼,累了个半死,从那时起就戒了爬钟楼,钟楼里有什么钟都是听神父说的。
这座教堂的英文名字叫做Salzburg Cathedral,就是说它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Catholic Cathedral。基督教徒是Christian,天主教徒是Catholic,马丁·路德改革后的新基督教是Protestant,东正教是Orthodox。Cathedral是天主教堂,新基督教和东正教堂都叫Church。有的教堂叫Basilica(巴西利卡),那是有相当久远历史的基督教堂,是从拜占庭巴西利卡演变而来的,那时的教堂是在公众会堂上改建的,那个会堂就叫做巴西利卡。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创建新基督教,而英国天主教也在国王亨利八世敕令下脱离罗马教廷成为英国国教圣公会Anglican,也叫盎格鲁教会,大主教由国王指派,坐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在苏格兰还有一个长老会Presbyterian,也是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
这些教会的教宗都是选出来的,有一个大主教团体,或者叫枢机团负责选举。天主教教宗坐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东正教牧首坐堂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十二使徒大教堂,英国圣公会教宗是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苏格兰长老会是在爱丁堡圣吉尔斯大教堂。新教分支很多,路德宗影响比较大,马丁·路德最初的教堂在德国威登堡。
除了俄罗斯东正教,其实信仰上帝的基督教堂长得都差不多。萨尔茨堡大教堂的正立面是一座巴洛克建筑,它顶上那座山花就是巴洛克建筑的形式。这座教堂最早建于公元八世纪,献给那位鲁佩特。中世纪时,它被改造成一座罗曼巴西利卡教堂;十七世纪改造成为巴洛克建筑。二战遭破坏,1959年修复。据说莫扎特是在这座教堂受洗。基督教洗礼最初是在河里,后来在教堂外有了专门的洗礼池,在教堂外的一座洗礼堂里。再后来,洗礼池搬到教堂里面大门附近。洗礼是皈依基督的仪式,表示洗去原罪,成为教徒。走进去看看萨尔茨堡大教堂内的洗礼池。
转身看看中央正厅。
看看正厅屋顶。
方柱,折式拱券顶,这叫摇篮顶,象征基督的摇篮。这个内部结构是典型的巴西利卡,这是东罗马帝国宗教和建筑艺术向北发展的表现。欧洲教堂众多,但还能保留古代巴西利卡主体结构的已经不多了。
看看它的罗曼式穹顶。
可以看见穹顶中央金色的“圣灵之光”和白色的“圣灵之鸽”。
看看大小穹顶的连接。
看看主祭坛。
这是一座巴洛克木刻祭坛,祭坛画是基督升天。
回头看看,正门后面的大风琴。
看看祭坛左手的唱诗班合唱小风琴,巴洛克式样。唱诗班通常坐在祭坛的左手,右手是主教和来访神父们的座位。
看看耳堂圣母祭坛。
祭坛画是圣塞巴斯蒂安殉难,巴洛克风格。公元三世纪迫害基督徒时期,俊俏的青年基督徒、古罗马禁卫军队长塞巴斯蒂安被罗马皇帝绑在柱子上乱箭射死。寡妇艾琳捡回他的尸体,发现箭伤全都愈合,又活了过来。寡妇的邻居有一个眼盲女孩,萨巴斯蒂安在她头上画了个十字,问她“你相信天主吗”,女孩回答“是的”,结果马上就能看见大千世界了。这是传说中的基督教神迹之一。罗马皇帝得知塞巴斯蒂安没死,便着人将其绑回杖毙,后被教廷尊为圣人。
走上前看看祭台上的那幅画。
这是圣母和圣婴像,拜占庭晚期、文艺复兴早期风格,肯定不是那个时期的画,只能是后人伪造的。
有人说在中国看寺庙;在欧洲看教堂。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神殿有宗教辅助,就会有皇家扶持。不仅有皇家扶持,还会有老百姓布施。这样一来,神殿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存活长久。即使有天打五雷轰,过后也会找到钱重建。因此,除皇宫以外,神殿就是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了,也是最华丽的古代建筑,工艺水平最高的古代建筑,美术水平最高的古代建筑。所以,到各地都要去看神殿,教堂、清真寺、中国寺庙道观,全都应该看。
看完萨尔茨堡大教堂,在萨尔茨堡还有一座古堡要塞,是在不远的小山上。因为二十多年前曾去看过,这次就没有再去。我们回到停车场,找到我们的大巴,上车继续前往下一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