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门诊

文/肖桂荣

      笃笃笃笃,拐杖敲击地板的声音由远及近,在安静的下午异常清晰,不用看,我就知道,一定是杨阿姨来了。

杨阿姨是我的一位老病人,十年前与我相识,当年她74岁。杨阿姨无儿无女,最初来找我看肩膀,后来是腰腿,再后来是爱出汗、爱发脾气、头痛,经过几次针灸治疗后,症状总能得到缓解,不过杨阿姨一点都不满意,“肖大夫,你能不能一次把我身上的病都治好?这样我就可以少来几回。来一回实在太麻烦,光坐车就得仨小时。”

有时候,杨阿姨自己也觉得要求有点过分,但心底还是希望治疗效果能更好一点,更快一点。以后的十年里,有时候间隔一两年,有时候间隔两三年,杨阿姨总是来我这里报到一段时间,疫情期间,间隔时间最长。一度我想起杨阿姨的音容笑貌,都不知道她还会不会来,能不能来。

疫情过后又过了一年多,前些天,杨阿姨来了,手里多了一根拐杖,“肖大夫,我又来找你。我这回是便秘,吃了很多药也不管用,我也不想去找别人,还是来找你!”

“您老今天还是乘坐公交车来的?”

“嗯,乘公交车方便,我还能看看公路两旁的风景。”

“杨阿姨,今天病人比较多,您老在外面等一会儿。”

“我不着急,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有什么好着急的?”杨阿姨一边顺从地走出诊室,一边自言自语,“肖大夫,我跟年轻时不一样了,那时候干什么事都着急,现在不着急了,我发现着急也没什么用。”

看来,时间是最好的沉淀。杨阿姨以前可不是这样认为的?即使是上一次来,也是来也匆匆,走也匆匆。无论我问她什么,我都被她怼的一嘴泥,“您老好点没?这几天咋样?”

“好了我还能再来?当然是没好。怎么总也不见效果?你到底能不能给我多用点心?让我一趟又一趟地跑来。”

我常年驻扎门诊,早已练就钢铁心脏。疗效是坚持治疗的唯一动力。即使只有一点点好,患者也能够体会出来。只是病去如抽丝,杨阿姨又是老年人,老太太脾气急,在医生面前发发牢骚,说点小话,发泄发泄情绪,完全可以理解。有时候,不用纠结她说什么,她能坚持来,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一来二去,她接受了我的治疗,我也适应了她的说话方式。

只是十一假期的第二天,我只出半天门诊,堪堪忙到下午两点,杨阿姨才完美出现,我在心里长舒一口气。

杨阿姨看到空无一人的门诊,特别开心,“我今天来得真巧。”

“我下午休息。”

“咦,你不是跟我说周三下午上班?我记得清清楚楚,还特别提醒自己下午过来的。”

“日常是周三下午上班,假期里除外,今天只排了上午。不过没关系,您老来了,我还没走,正好治疗。”

“对,我来了,你就得给我扎上。你以前是不是特别不喜欢我?我到你这里挑三拣四,常说一些不中听的话。”

我笑笑。杨阿姨的老伴多年前去世,她宁愿一个人住着,用她的话说,趁着胳膊腿都能动,到处走走,随心,随意。她早年是工人退休,有一次抬重物时流了产,从此再没怀孕。只是她心性乐观,也是一位非常可爱的老人。

听着我俩的对话,诊室外又一男性答言,“医生,我能不能也沾老太太的光,您帮我看看?我的胳膊疼,手麻,我在家里自己鼓捣了半天,也没有效果。我想试试针灸?”

“好吧!”

杨阿姨耳不聋,眼不花,嘴上不说,心里暗暗得意,“小样,看你闲着,我又给你多带来一个病人。”

我郑重向杨阿姨道谢,杨阿姨忍着笑怼我,“我扎着针,你别逗我乐!”

等杨阿姨治疗结束,她收拾妥当,昂首挺胸地在诊室里环视一圈,“哦,后来的那个还扎着呢!我先走啦!”老太太拄起拐杖,雄赳赳气昂昂地出门,即使只有一个人,也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

最后一个临时增加的患者结束治疗,“刚才那老太太走啦!她的身体真好!”男子活动活动胳膊,“针灸就是管用,手一点也不麻了。”

我连忙嘱咐,“病程短,病情轻,见效快。建议回家后少看手机,多出去活动活动。”

男子讪笑,“我就是躺在沙发上手机看多了。”

门诊治疗全部结束,已经是下午三点多。我不慌不忙地断电,查看仪器,然后离开。年过半百,我再不是年轻时那个着急忙慌、盼着下班的小医生。如果哪个职业能够给人以成就感,医生是肯定排在前几位的。即使我寂寂无名,多年的行医生涯,也积累了不少病人,他们中不少人成为我的忠粉。我特别喜欢当医生的工作,即使劳累,即使被误解,我也初心不改。

不知不觉,我又想到杨阿姨,她的年纪比我的母亲、婆婆还要大。我善待她,焉知不是我的同事、同行们也在善待我的母亲和婆婆?如果成为医生教给我什么?就是教给我摒弃私心杂念,善待每一位病人。我还不老,因为职业,我见识过各种各样的老人,杨阿姨是我学习的榜样。

下班后,我必须去医院的后花园(雕塑公园)里走一遭,在那里看看天地云朵,雕塑花草,一路走,一路让心平静下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