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如无特标,资料均来自李连娣《中国北方系青铜短剑研究》,以下简称《北》。另:本文插图多有与文字冲突者,因同一文物的断代会有多种看法,博物馆、论文、报告等有观点冲突亦是常见之事)

先秦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常用青铜短剑。

长城沿线即明长城沿线区域,包括甘肃东南、宁夏中南、陕西中南、晋陕高原、内蒙中南、冀北、辽西、内蒙东等地。

先秦时期,长城沿线为草原民族活动区域,因此该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也被称为“北方草原风格短剑”,又有“北胡短剑①”、“鄂尔多斯短剑②”等称呼。除长城沿线外,中原地区也偶尔有北方短剑出土,可能为交流带去。

北方草原风格短剑(以下简称北方短剑)特点为柄身连铸,有剑格,柄上有花纹,末端有柄首,长度在二三十厘米。

不同地区时代的短剑的柄首、剑刃等细节各不相同。根据柄部形态,北方短剑可简单分曲柄、直柄两类:

一、曲柄剑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北方短剑以曲柄剑为主。

(一)曲柄剑的特点和演化

▲曲柄铃首剑,商代,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出土,内蒙古博物院,来源:网络

曲柄剑的特点包括:柄身连铸,剑柄弯曲,柄上有纹路,柄首有铃形、单鸟兽形两种,有齿状剑格,剑身呈长三角形。

曲柄铃首剑,长32cm,宽4.5cm,山西省保德县林遮峪出土,殷商周边方国产物,山西博物院,来源:(新浪微博)龙哥说剑

曲柄剑的演化趋势是由曲柄逐渐变为直柄,剑身变长,由长三角形变为狭长直刃。

(二)两类曲柄剑

▲铃首曲柄剑,商代,山西博物院,来源:(新浪微博)身在北海北

1.铃首曲柄剑

铃首曲柄剑的发源地和主要分布地都是晋陕高原,此地以外仅内蒙敖汉旗王家营子水泉村(内蒙东)、昌平白浮M3(冀北)各有一件出土。昌平白浮M3有西周早期③、中晚期④两种说法,如按后者,则该墓出土的铃首曲柄剑是北方地区出土的曲柄剑中,唯一出土日期晚于西周早期者。

▲羊首短剑,通长30.2cm,柄长11.6cm,锋刃长18.6cm,重350g,商代晚期产物,1961年河北青龙抄道沟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来源:《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图例·兵器卷》

2.单鸟兽首曲柄剑

单鸟兽首曲柄剑发源地和分布地都为冀北。

二、直柄剑

西周中晚期至战国晚期,长城沿线一带流行各种直柄剑。

直柄剑的特点包括:柄身连铸,直柄,柄上有纹路,柄首多样,有剑格,剑刃平直狭长。

直柄剑较原始者无剑格,早期的剑格有齿状格、凹齿格(剑身与剑格交界处内凹)等造型,春秋末期以后则以一字型、人字型剑格为主。

(一)直柄剑类型

《北》按柄首不同,将直柄剑分为若干类。其中“銎柄剑”一类,笔者认为不应归入北方短剑范畴,单列一类更为合适,其余类别如下所述:

▲鹰首剑,西周,昌平白浮出土,首都博物馆,来源:自摄

1.单鸟兽首

由曲柄单鸟兽首剑演化而来。

按《北》,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单鸟兽首剑仅有4件,其中昌平白浮(冀北)出土1件,河北隆化(冀北)出土2件,宁城南山根(内蒙东)出土1件。隆化2件为曲刃,笔者认为应该列为其他分类,下文详谈。

春秋中期,仅延庆玉皇庙(冀北)有2件,造型与典型单鸟兽剑不同,兽首较为抽象,柄首近于一字形。

此后仅兴和县(内蒙中南)有1件,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时期产物。

▲一字首剑,战国,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后旗出土,国家博物馆,来源:自摄

2.一字首

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时较多,现存实物大部分为宁城县(内蒙古东)出土,冀北出土者也有一定数量,另朝阳市(辽西)有1件出土。

春秋中晚期以后,仅内蒙呼鲁斯太苏木(内蒙西)、陕西靖边(陕西中南)各有1件。

▲蘑菇首剑,西周,昌平白浮出土,首都博物馆,来源:自摄

3.蘑菇首

西周中晚期出现于冀北,此时期的蘑菇首剑集中出土于昌平白浮,宁夏中南部也有部分出土,另辽宁建平县(辽西)有1件出土。

▲蘑菇首三叉格铜柄铁剑,固原博物馆,来源:(新浪微博)微历史爱好者

春秋早中期未见蘑菇首剑。春秋战国之际,宁夏中南部存在一些蘑菇首剑,并最终在战国早期发展成一种三叉格剑,并出现铜柄铁剑版本,后传至西南夷一带⑤。

4.双兽首

【剑.05】先秦时期的北方青铜短剑

按《北》,该型自西周中晚期出现于宁城县(内蒙东),但笔者有不同意见。

宁城出土的2件,即该文附图“双兽首剑”下2.4-1:4、2.4-1:5,此二剑以及同图中另外2件(2.4-1:1、2.4-1:2),形制与其他北方短剑迥异。因此笔者认为此5剑应归为另外一类,另文详谈。

如果不考虑宁城县此2剑,则双兽首剑于春秋中晚期时在固原地区出现,且较为繁荣,冀北、内蒙中南也有发现。此剑型在固原地区应用时间较久,至战国中晚期仍有发现。

▲环首剑,东周,原州区征集,固原博物馆,来源:(新浪微博)海边的大军

5.单环首

春秋中期发源自冀北。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冀北大量使用单环首剑,甘肃-宁夏地区也有较多应用。

6.双环首

春秋中期发源自冀北。

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冀北有较多双环首剑,甘肃-宁夏-陕西中南-内蒙古中南也有少量分布。

7.双圆饼首

春秋早中期出现,最早者出土于宁城县小黑石沟,仅1件。春秋中期,冀北有若干双圆饼剑出土。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冀北有较多双圆饼首剑,另内蒙凉城县毛庆沟(内蒙中南)和宁夏彭堡于家庄各有1件出土。战国早期时双圆饼首剑已较为罕见。

8.铃首

由曲柄铃首剑演化而来,数量较少,按《北》,均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产物。

▲双鸟首剑,内蒙古和林县出土,内蒙古博物院,来源:网络

9.双鸟首

春秋晚期产生,最早者出土于宁夏中宁县倪丁村M1。其余均为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中期之间。

双鸟首剑在甘宁地区应用较多,内蒙古中南部较少,冀北最少,仅有2件,因此其传播路线可能为自西向东。

▲椭圆首剑,燕国,保定收购,河北博物院,来源:(新浪微博)河北博物院

10.椭圆首

春秋中期产生于冀北。

晚期大量分布于冀北,晋陕高原及内蒙中南有个别存在,战国早期已无。

11.圆盘首

《北》总结出上述10种北方短剑的常见样式,10种以外统称“未分类”。

但北方地区至少还有另一类剑特色明显,数量也较多,可单列一类,即东周时期中国北方系青铜剑研究中的“丁2”型,本文称圆盘首短剑。

圆盘首短剑剑刃多有柱脊,剑首为圆状,圆盘有实心、空心两类,有无格、一字格两种。

圆盘首剑分布于冀北,春秋晚期出现,彼时较为流行,但战国早期即迅速衰落,仅发现2件,战国中期时,发现1件,后即不存。
▲圆盘首柱脊剑,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圆盘首剑均为柱脊,有观点认为其为夏家店文化中的銎柄柱脊剑演化而来,按《北》,夏家店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即使用銎柄柱脊剑,为笔者所见材料中最早使用柱脊剑者,冀北与夏家店文化地区相邻,因此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而圆盘首则可能受中原文化影响所致。早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虢季墓地即有圆盘首短剑出土,战国时期吴越及中原青铜剑亦使用圆盘剑首。

12.其他样式

即《北》之“未分类”。

(二)直柄剑的发展史

朱开沟M1040:2短剑,来源:网络

直柄剑最早见于内蒙古朱开沟遗址M1040,该剑通长25cm,直柄直刃,柄上残存有缠绕的细绳,柄首为圆环,剑格为双齿型

朱开沟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铜剑,为二里岗文化至殷墟一期(商代早中期)产物

直柄剑虽然出现较早,但早期并不流行。至西周中晚期时,直柄剑才成为主流。

从西周中晚期到战国中晚期,冀北一直是直柄剑的主要分布区。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冀北存在大量直柄剑,如延庆玉皇庙墓地便出土了70余件短剑

此时各个类型的直柄剑在冀北都有发现,其中单环首、双环首、双圆饼首、椭圆首最多。随着战国时期燕国势力的扩张,直柄剑在冀北的分布区域也向北收缩。

其他区域中,辽西-内蒙古东部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大量存在一字首剑,其他剑也有零星分布,春秋中期以后此地已无直柄剑。

甘-宁-陕西中南区域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有少量直柄剑,春秋中期以后增多,此地区是双兽首、双鸟首剑的主要分布地,也出土了不少单环首剑。

晋陕高原-内蒙中南区域仅在春秋中期以后有少量直柄剑发现,这可能与晋国以及后续的三晋均较为强势有关。

战国早期以后,直柄剑开始衰退,表现包括种类减少、形制简化,同时铁剑兴起,最终取代了直柄剑。铜铁过渡时期,存在一些北方短剑样式的铜柄铁剑,如毛庆沟战国中期墓地即出土2件单环首铜柄铁短剑。

引用:
①钟少异:《龙泉霜雪:古剑的历史和传说》
②牛长立:《鄂尔多斯式青铜短剑的特征》
③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郭墓的新启示》
④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
⑤宋治民:《三叉格铜柄铁剑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开沟——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代佳平:《东周时期中国北方系青铜剑研究》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