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惕庵石谱》述评

《惕庵石谱》是清代众多赏石文献中的领军之作。作者褚九鼎,一名昙,字骏男,钱塘(浙江杭州)人,生活于明末清初,时人称其“有石癖”。《惕庵石谱》原有图。

《惕庵石谱》中记述的石品有19种,为河卵石类的纹理石,且以玛瑙质者为主,均来产于四川。对这些石子,作者“各纪其形状,作一赞”,即每一石均有对其形、质、色、纹、图的述文、命题和配诗。


图片
江山如画 | 长江石

石谱所述之文,是对该石品外部状态的描述,精微细致,形象生动。

在对形态描述时,作者或说明具体大小尺寸,如“长约一寸五分,阔九分”(寒溪松影石),或与实物对照,如“如闽桔”(沧浪独钓石)。


作者对质地、色泽、纹理的描述,极可能系浸入清水中观赏的感受,多以玉为参照,有“如白玉”(云君山鬼石)、“极明润”(寒溪松莹石)、“最为莹润”(秋雪芙蓉石)等说法。对于不能一下看出石质之妙的石头,如“外同凡质,内同精玉,美质能藏,人未易识”的礼星石之流,作者颇能仔细观察,并提出了赏石“内秀”的概念。这不仅体现在质的“藏”的描述上,还体现在纹的“隐”的描述上,如“白松内吐”(轩辕帝女白松石),“石面多作黑围圆,内隐荇藻文”(仙人戏龙石),“隐隐二十余墨花如大海波涛”(星宿海石)等。


图片
万绿丛中一点红 | 长江石
图片
红鱼 | 长江石

作者对色彩和光泽作了区分。对色彩的描述,有“下白,上微红绿色”(海潮璎珞石),“五色斑斓”(宋锦石)等。关于光泽的描述,有“清光的皪(聚珍石)”,“明镜光中照见花影”(镜中花石)等,颇为详尽。


作者在逐一考察石品的形、质、色、纹后,便会产生一个对石品的外观形象“图”的全面的感受,有“是什么”具象的“冠衣眼鼻俨然若生”(沧浪独钓石),有“像什么”意象的“作潮汐掀涌之势”(星宿海石),或“什么都不像”的抽象的面背异色“中苞百珍,清光的皪”(聚珍石)等。


图片
芙蓉仙子 | 长江芙蓉石
作者所作的19首赋诗,可分为以石比德、缘情、畅神、悟道等4个方面。

将“君子比德于玉”的“尽善尽美”的传统美学思想融入于赏石审美的艺术创作之中,将人伦社会道德的善与观赏石的自然之美相融会,这在褚九鼎的咏石诗中占有最大的比重。他在丹枫独秀石的诗中写到“岂无丛林,中有荆棘。羞与共植,故尔孤立。……我将此石,寄语君子”,表达出不与小人(荆棘)为伍的君子志向。


图片
禅心贯日月 | 长江芙蓉石

作者观石之画面时,人石互动,情因景生,景以情观,抒发出炽热的情感。在看到秋雪芙蓉石的画面时,作者回忆起年少秋暮读书时所看到的景致,他写道“昔在逸园,读书秋暮。窗前月明,花开无数。花影弄风,每在梦中,如何此石,清境相同”,表达出浓浓的思念,淡淡的乡愁。


畅神是比缘情更进一步的审美感受,是一种人石合一的恍兮惚兮的意境状态。他在沧浪独钓石诗中将独钓者比喻为高士王宏、严陵之后,兴不能已,继而表达出“我归西湖,白云在手。兴尔忘言,共为石友”的畅神感受。


图片

佛 | 长江石

图片

幽篁新霁 | 长江石


在赏石审美中思想由感性直观而悟天理之道、人生之道、天人合一之道。作者在星宿海诗中“既以石名,而又曰海。杯水坳堂,万物同此”,表达出对万物同一,芥末可观大千世界的老庄哲学的感悟。


作者传承了《云林石谱》对观赏石自然美的发现和《素园石谱》对观赏石艺术美再创造的传统赏石文化,并将其践行为《惕庵石谱》中的一石一绘图,一石一述文,一石一命题,一石一赋诗。这实则是在儒、道、释相融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观赏石一石一世界的审美观照。由此书,读者可感受到作者磊落的胸怀、炽热的情感、精微的赏析和以石比德、缘情、畅神、悟道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辉。


图片
霞客行 | 长江石
图片
更喜岷山千里雪 | 长江石


图片

《闲情偶寄》述评
《闲情偶寄》作者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他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后居南京,将住所命名为“芥子园”。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书堪称其一生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结晶,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五四时期,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等对此书十分推崇。


图片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分饮馔、颐养、种植、居室、器玩、词曲、演习等部,其中与观赏石有关的部分为居室部的“山石第五”,有小序和大山、小山、石壁、石洞、零星小石等5则,以叠造假山为主要内容。


在小序中作者说:“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在居所叠造假山是为了身居城市而能得山林之趣味,而这种以人为来显示自然奇异的做法并非小技。在小序最后,作者进一步谈到假山的俗雅其实是表达了营造假山主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


图片
山魂 | 灵璧石

“大山”一则,作者说“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提出了营造大假山要如唐宋八大家之文一样,要先有成局,由大渐小,才能既可远观以气魄胜人,又可近观知其微妙处。在具体方法上提出要将石与土和种植的树木作通盘考虑,才能混假山于真山之中。


“小山”一则,作者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对透、漏、瘦作了形象的说明,“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


图片
黄山松涛 | 戈壁石

作者还特别强调“石壁”之好,“斋头但有隙地,皆可为之”,“但稍稍纡回出入之,其体嶙峋,仰观如削,便与穷崖绝壑无异”。为了让石壁更有凌空的自然之势,作者提出了“壁后忌作平原,令人一览而尽,须有一物焉蔽之,使座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岩之势”。


作者在“石洞”一则中说“假山无论大小,其中皆可作洞”,若洞不够大,难以容人的话,则可将洞与房屋相连,在房中置以小石,使屋与洞混而一体。


图片
仙游窟 | 灵璧石

通观《闲情偶寄》全书,作者主旨在于乐生,而乐生在于对待生活要有一种审美的闲情逸志,就假山石而言,不在于假山的大与小,不在于主人的富于贫,而在于主人的精神境界的雅与俗。有了雅的境界,那怕是案头只有一拳小石,也含有山林之逸趣。这大概是《闲情偶寄》的“山石”部分中最有启发之处。


图片
山外有山 | 潮州蜡石
图片
万水千山总是情 | 九龙璧


图片

《黄山松石谱》述评
《黄山松石谱》作者闵麟嗣(1628~1704),字宾连,号橄庵,安徽歙县人,明末清初学者、旅行家,喜游历吟咏。


《黄山松石谱》中记有44座自然景观石,闵麟嗣在描述时引导读者攀越赏析于黄山美景之中,这些奇妙的景观石一座座纷至沓来,形象生动地展示于读者眼前。如在描述马迹石时,“石上马迹二三十,深者尺,浅者二三寸,如印”;在描述莺石时,“在松谷道中,松籁静发时,如闻其啭”;在描写天牌石时,“仙篆数十,策策勒勒,非波非磔,奇石,不可辨识”;在描述飞来石时,“在海门飞来峰上。石高十丈许,与下石绝不相属,为飞至无疑”。


图片
金山 | 黄山冻蜡

闵麟嗣在描述石之自然形态之后,常以传闻或想象设问,妙趣顿生,如在说杵臼石时“相传黄帝用以捣药者”;在说醉石时“昔李青莲(李白)游此,遶石醉呼,故名”;又如说法袋石,“石如弥勒,所荷囊于空虚中横裹未来三千大世界,缄口不开。中果有耶?果无耶?疑杀天下禅和子”。谢礼波将其译为“石的形状好像弥勒佛。他背着的口袋在宇宙中装尽了大千世界,扎紧着袋口不打开。里面到底是有还是无呢?这疑问难坏了天上的参禅的人”。


图片
黑石

闵麟嗣亦常借石抒怀。他在观赏天都峰麓的观音石时,一和尚说若从此处修凿台阶上去就可直达天都峰的绝顶。他感慨说,若因此而毁坏天都峰的本来面目却是极不可取的。在观钓石时,他联想到郑师山上的另一座郑公钓石,便说人们在朝廷做官时钓名,在市井营生时钓利,表达出对郑公垂钓于此,不在名利的敬佩。


《黄山松石谱》专以景观石为谱,作者在赏析时注重拟物之意象,想象之谐趣、感悟之哲理,强调景观石与环境的相融和文化底蕴的发掘,对于今天人们对天然石品的审美是有所启迪的。


图片
奇峰湖隐 | 戈壁石
图片
眉溪石

参考文献:

【1】《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石谱卷·惕庵石谱》,褚九鼎撰写,王家良注译,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10月;

【2】《闲情偶寄》,李渔撰写,刘仁注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1月;

【3】《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石谱卷·黄山松石谱》,闵麟嗣撰写,谢礼波注译,中华文化出版社,2009年10月。

原文刊发于2016年

The end 本文完


| 往 期 推 荐 |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