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蒋经国来到台中的一处寓所,看望在此被软禁33年的孙立人将军。
两人交谈间,蒋经国言辞恳切,态度恭敬,而孙立人却显得异常平静。
就在蒋经国打算起身离开时,孙立人突然开口道:“我有三个条件,请务必帮我实现。”
在场的众人听他说完后,都不禁潸然泪下。
孙立人为何会被软禁?他又提出了哪三个条件?
得到老蒋赏识
1937年,日军开启了全面侵华战争,他们甚至放出了要在三个月内灭亡我国的狂妄之语。
随后,日军将重点攻击目标放在了上海与南京等地,他们企图一举端了国民党的老巢。
毕竟此时在他们眼中,能代表我国军队的只有国军。
火已经烧到眉毛了,老蒋也不再惦记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他连忙调遣重兵前往上海作战。
但此次日军来势汹汹,为了完成战略目标,他们不仅准备了成千上万的飞机、轰炸机,甚至还出动了30艘军舰。
战斗一打响,日军便率先炮击我国驻上海守军,企图登陆作战。国民党空军在老蒋的命令下,开始向日本海上军舰发起轰炸。
但此次日军准备充分,在日军的步兵与海兵的配合下,国民党数架飞机被击落。
岸上彻底没有了威胁后,日军成功上岸。
之后,日军一路向西,直接攻到了苏州河边。此时,只要他们渡过苏州河,进入上海城内,那整个上海将被他们收入囊中。
老蒋一直关注着前线战事,得知日军已经打到家门后,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此时该派出去的将领都已经派出去了,大部分都没能阻止日军前进,军中还有谁能靠得住呢?
老蒋绞尽脑汁,突然想起一个人——孙立人。
其实上海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危险了,早在1932年,便发生过第一次淞沪会战。
当时“九一八事变”刚刚爆发,日军蛮横地将整个东北都侵占了。彼时全世界的视线都聚焦在了我国东北地区。
侵华战争主谋之一的冈村宁次,为了转移大众视线,减少国际舆论,便秘密策划了第一次淞沪会战,随后他便调集重兵,出兵上海。
那时的情况虽然没有如今这样严峻,但日军的攻势依旧不容小觑,在大多数战斗中,国民党军队依旧处于战败的一方。
仅有一个人,挡住了日军的攻击,这个人就是孙立人。
孙立人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竟然训练出了一支军风肃正,战斗能力极强的军队。
在孙立人的指挥下,这支军队不仅战胜了数倍的敌军,还抓住了两个日本军官。
战斗结束后,老蒋特别召见了孙立人,询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孙立人这才告诉他,他自己独创了一套练兵操典,是由我国传统以及美国军校的教育方式相结合而来的。
那次后,“孙氏操典”在军中广为流传,而孙立人也成为了老蒋的重点培养对象。
因此,在日军兵临苏州河时,老蒋第一个便想到了孙立人。
孙立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带兵来到苏州河,此时日军已经准备好橡皮艇,开始预备渡河了。
见此情形,孙立人立即在对岸部署好兵力,准备阻击敌人。
日军行进到河中央时,才发现潜伏在岸边的孙立人部队。不等他们反应,孙立人一声令下,士兵们立即对日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日军的皮艇被打烂,不得不暂时返回。
但还没等众人松口气,日军便又开启了新一轮的进攻。之后,日军的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
而孙立人却并未退缩,他一直坚守在河对岸,击退了敌人的七次进攻。
老蒋得知此事后,不禁赞叹道:“孙将军一上场,就能看出,我军中还是有可靠的人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老蒋决定日后一定要重用他。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直到凌晨,日军依然还想着趁着夜色偷渡过河。所幸孙立人一直没有放松警惕,及时发现了敌人的动作,并将其再次击退回去。
此时孙立人也明白过来,日军不过苏州河是势必不会罢休的。
而战士们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战斗,已经精疲力尽,必须尽快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彻底打消敌人想要过河的心思。
见夜色越来越浓,一个念头逐渐在孙立人心中成形。
在确定对面的日军短时间内不会有动作后,孙立人便带了两个身手矫健的士兵,进入苏州河,想要毁坏浮桥。
然而,就在他们刚刚下河时,对面的一束照明灯突然打了过来,孙立人等人的行踪瞬间被暴露。
日军随即对其展开了激烈的扫射。孙立人避之不及,被炸伤13处,随后便晕厥了过去。
美国人的看重
等孙立人再次醒来时,他已经身处香港的医院。负责看护的人告诉他,他已经昏迷三天三夜,若不是抢救及时,恐怕他现在已经命丧黄泉。
但他却并未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是关心战斗情况。
看护人员面露难色地将实情告诉了他,原来就在他昏过去后不久,日军便一举渡过了苏州河,随后便占领了上海。
孙立人听完后心中又悲又愤,他当即就要下床。
看护人员连忙拦住他:“你身上的伤还没好,还不能动!”
孙立人却坚定道:“没守住苏州河是我的责任,我要去向蒋先生谢罪!”
看护人员随即说:“让你好好休养就是蒋先生的意思,你放心,他没有怪你的意思。”
孙立人听后有些不可置信,老蒋一向对打了败仗的军官没什么好脸色,他竟然能轻而易举地原谅自己,真是奇怪。
老蒋之所以没有为难孙立人其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一是因为在淞沪会战中,大部分国民党将领都没能打得过日军,而孙立人能阻挡日军数次进攻,已经非常厉害了。
且孙立人本人又身受重伤,若老蒋再治他的罪,恐怕会寒了大部分官兵的心。
二是在前不久,美军已经派人通知他,让他派兵出兵缅甸,配合美军参加曼德勒会战。
老蒋思来想去,认为只有孙立人合适。
孙立人在人才济济的国民党军官中,也能算得上是高精尖人才。他在十九岁时便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便直接去了美国留学。
在那个时代,留过学的人是稀有人才,能去美国留学的,更是少之又少。
孙立人在美国留学多年,一定懂得与西方人的相处之道。
若是孙立人能与其攀上交情,没准从此美国人就更加器重他老蒋呢。
老蒋的算盘打得叮当响,但他不知道,就是这个决定,会让他悔恨终身。
孙立人得知自己被派往缅甸后也非常开心,他认为自己这是受到了老蒋的重用。
跟他合作的美国将领是史迪威。史迪威性情狂妄,一直对亚洲人抱有偏见,因此一开始他并未将孙立人放在眼中。
但随着接触的时间越来越久,史迪威逐渐发现,孙立人跟其他国民党将领是不一样的。
首先就是孙立人面对他时不卑不亢,丝毫没有谄媚之意,而其他国军将领见到他只会奉承迎合。
第一次见面时,史迪威为了挫一挫孙立人的傲气,故意问他:“加尔各达出了好几起盗车事件,据调查都是你们国家的人干的,你知道吗?”
孙立人却丝毫没有慌乱:“美国各城市丢失汽车案件都很多,请问都是我们国家的人干的吗?”
这一句话便将史迪威噎得说不出话来。
见孙立人说话这么不客气,很多人替他捏了一把汗,很担心他会遭到史迪威的发难。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史迪威最是欣赏孙立人这种不畏惧强权,有民族荣誉感的性格。
后来,孙立人优秀的作战能力更是让史迪威刮目相看。
曼德勒会战打响后,西线的英军便立即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圈中。史迪威不愿浪费自己的兵力,便派了孙立人前往救援。
结果,只经过半日的战斗,孙立人便歼灭了敌人一个大队,解了七千英军的围,并解救了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传教士500余人。
孙立人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退了数倍的敌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场战斗结束后,美军总部也发来电报对他表示嘉奖。
从此,史迪威便彻底改变了对孙立人的看法,将他视作了至交好友。
孙立人为国争光,老蒋一开始也是高兴的。
但随着事态开始朝着出乎他意料的方向发展后,他对孙立人的态度便开始有了变化。
老蒋的嫉恨
有一次,一位美国上将代表美方慰问国民党军队,结果他来到南京后,却直接问了孙立人的住处。
随后,他便直接朝着孙立人的住宅而去。美国上将在南京停留了多长时间,孙立人便陪了多长时间,直到他离开,都没有提及老蒋一句。
老蒋得知此事后,气得掀翻了桌子。也就是这个时候,老蒋内心对孙立人产生了一丝嫉妒。
1945年,老蒋找了个由头,将孙立人调离了战场。其实这个由头很敷衍,只是因为杜聿明与孙立人产生了几句口舌之争。
但老蒋不在乎那些,他的目的就是让孙立人远离战场。
1947年,老蒋给了孙立人一个闲职,将他调到了台北。
国民党兵败后,美国人彻底抛弃了老蒋,他们想重新扶持一个傀儡,率领国民党。
最后,在史迪威的推荐下,美国将目光投向了孙立人。
之后的几年间,孙立人与美国便一直有秘密接触。老蒋疑心这么重的人,怎么可能没有发现孙立人的小动作。
彼时,他对孙立人已经恨之入骨,之后他便策划了一出戏,诬陷孙立人想发动兵变夺权。
这样一来,他便有理由像软禁张学良那样,软禁孙立人了。而这一关,就将孙立人关了三十年。
1987年,蒋经国来探望将近九十岁的孙立人。此时的孙立人再次面对蒋家掌权人,早就没了当初的热络。
就在蒋经国准备离开时,孙立人突然开口道:“我有三个愿望,你务必要帮我实现。”
他第一个愿望便是希望祖国能和平统一,不要再让一个民族的人分离;
他第二个愿望就是等他死后,他要葬到大陆,并且说出了“不葬大陆,棺不入土”的誓言;
他第三个愿望就是帮忙寻找自己战友的后代,并好好照拂他们。
但蒋经国面对他的要求却感到有些为难,毕竟当时形势依旧紧张,凭他一个人是做不到的,因此蒋经国并未作出任何回应。
1990年,孙立人带着遗憾去世,而他的棺椁至今仍放在台中郊外。
孙立人虽然立场不同,但绝对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抗日英雄,希望有一天他的遗愿能实现,可以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