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桥在常熟市支塘镇东街,由芝溪路向东转到瑞真路,一百多米到集贤桥,东西向跨盐铁塘,向北几十米,盐铁塘汇入白茆塘。地理坐标:东经120°57’19.69’,北纬31°36’45.11’。
集贤桥为单孔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式起券,6道纵联石、7段拱碹,5道拱券,有拱眉。桥身主要为青石,台阶为花岗岩,中间加砌斜坡道,很可能是混凝土浇筑,以方便自行车过桥。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版《常熟古桥》记述:“今存其桥系单孔拱形,东西走向,用青石夹花岗石筑成,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全长13.18米,中宽2.43米,矢高3.45米,桥枕石上镌刻集贤桥3字额。原两侧明柱楹联已泐不可辨认。按支塘镇明清间属常熟、昭文县之双凤乡集贤里,故此桥当从里名。”
桥北侧的桥额尚可辨认出一个桥字,集贤二字只能靠想象,桥南侧的桥额更加不清楚,桥联更是没有留下字迹。
乾隆《支溪小志》记载:“集贤桥,在南盐铁塘口,旧系板桥。明嘉靖中里民沈文静拆卖其宅,捐银兴筑石梁,侯汝峻续成之,刑部郎中张京安勒石。康熙庚子朱汉募修,曹炽昌捐助独多焉。”
《常熟古桥》引乾隆言如泗《常昭合志》载:“集贤桥,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沈定始建,侯峰宏续成之,刑部郎中张京安有记,康熙年间重修。”桥拱底所镌铭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因桥面塌陷,危及行人,遂有太学曹颂喜,倡同镇周公锡、李君成、朱肇隆诸姓合力重修之。文为西华知县邑人归鸿撰、庠生屈成桂书、柴御嘉刻,旁另镌有众捐资者姓氏等。
集贤桥为常熟市文保单位,文保碑上二维码链接《常熟市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平台》。集贤桥的介绍:“明嘉靖间里人沈定始建木桥,后里人侯峰宏易木建石桥”,有误。
《支溪小志.艺文志》收录张京安的《重建盐铁塘石桥记》:
现桥拱底没看到镌刻的铭文,应该是康熙五十九年归鸿所撰之文以及功德碑,也许去了常熟博物馆。
按照张京安的桥记,板桥指木桥,石梁指石梁桥,《支溪小志》记载“湖漕桥,在湖漕口,旧系石环桥……”,石环桥指石拱桥。所以集贤桥早先为木板桥,嘉靖十九年改为石梁桥,康熙五十九年后改为石拱桥至今。嘉靖十九年到康熙五十九年间隔180年,康熙五十九年至今304年,这两座石桥的质量都不错。
《支溪小志.水利》曰:“天下之水利在四渎,东南之水利在具区,具区入海,其南则娄江、中江、东江,而其北则有白茆。白茆起邑之小东门,至海口八十八里,支塘适介其中,故白茆一河于支塘所系尤重,白茆贯乎镇之东西,盐铁塘则络其南北。”
康熙二十年蒋伊《浚白茆记》:“江南之水以海为归,我虞山旧有二十四浦,皆注江入海,以宣洩为功。若白茆塘则江海交汇处也,自宋以前,二十四浦皆通,厉害不系于一塘,故言水利家不闻有及于白茆者。迨诸浦益塞,而白茆与福山、黄泗、许浦称四大浦。”
集贤桥正当南盐铁塘汇入白茆塘之口,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叫集贤里的地名颇多,惟此桥名为集贤桥,可能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关。
根据《支溪小志.闾里》记述,支塘镇以白茆塘为界分南北两区,有长寿桥和东胜桥跨白茆,南区比北区繁荣,北区有满洲城,住户、街巷不多。南区以盐铁塘为界,分东西街,集贤桥面对白茆塘,跨盐铁塘,事实是整个支塘古镇的中心。现在白茆塘北没什么人住,新镇区向南发展,集贤桥成为整个镇区的北缘,颇为宁静。
史客郎骑行公众号 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