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刘俐宏(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图片
教师的情绪劳动长期超负荷
做老师的一定很有感触,一天下来,似乎什么也没做,但就是非常累,不想说话,没有力气,一点就爆。外行人也很难理解:你们老师不就上几节课吗?为什么总是喊累。有些家长也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跟老师沟通,老师那么不耐烦?这种老师肯定是没有爱心的。

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情绪劳动超负荷的表现。

什么是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霍希菲尔德在《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她认为,人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还从事着情绪劳动。她指出,与顾客高度接触的工作者,在工作时间必须对情绪进行控制,以便创造出一种适合组织要求的工作气氛,这种情绪管理行为即为情绪劳动。

比如,银行内负责办理储蓄业务的员工,必须表现出礼貌和耐心;酒店的服务员,即使被惹怒了,也要表现出微笑来迎合顾客。而教师的情绪劳动,就是必须对每个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对他们微笑,包容,对家长要有积极的回应,对领导布置的工作有迅速地反应和落实,而且这种劳动时长是非常长的。

因此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特别心烦特别累的时候,如果轮到你上课,你就必须整理自己的心情,进入一种课堂状态,全情投入,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当你状态特别差的时候,如果有孩子来问你问题,跟你沟通,你还必须耐着性子跟他去沟通和交流。

当你特别辛苦地工作了一天,家长给你打来电话,发来短信,询问孩子情况的时候,你还必须收拾好自己的内心,耐心地听完家长的陈述,想好如何跟家长沟通才能让对方满意。

不论你今天身体是否不适,是否经历什么重大事件,也不论你是否工作已经超负荷,当你遇到家长和孩子的时候,就必须收拾好自己的内心,露出微笑,耐心对话交流。

以上这些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已经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尽管学校并没有明确出台《教师情绪劳动规则》,但实际上教师早已被社会、学校、学生和自身设定的潜在情绪劳动规则所裹挟,支配着情绪表达。

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学生都认为教师应该“衣着得体、言语文明”;另一方面,教师认为自身应该“学高为师、身高为范”。

图片

图片
学校应该为“情绪劳动者”托底
情绪劳动,包括“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表层行为指的是仅仅改变外在情绪,如语调、姿势和表情,并不改变内心真实感受,而老师的工作,往往是深层的情绪行为,是一种自然流露,他所消耗的情绪能量尤其大,这就需要及时补充心理资源,否则会导致情绪耗竭。

特别是双减之后,教师的情绪劳动时间一再拉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修复,没有合理的途径去倾诉和排解。长此以往,教师将变得很容易疲惫,很容易不耐烦,很容易情绪失控。

事实上,在一所学校里,保健水平(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行政管理、劳动保护、福利待遇、人际关系)、工作负担(显性负担和隐性负担),包括组织支持(如人力资源规划,学习型组织文化)等因素,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情绪劳动。
因此,作为学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当教师面对比较难缠的家校沟通问题时,成为教师坚强的后盾,为教师排忧解难,从而减少教师情绪劳动的消耗。

图片
图片
教师要从消极情绪中抽离出来
除了学校赋能,作为教师也应该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当发现自己的情绪长时间陷入消极状态时,主动积极地调整——

如果你觉得最近对班里的孩子们热情不起来,你就要在工作之余,记得做一些让自己情绪饱满的事情,让自己慢慢恢复过来,再去接触孩子;

如果你觉得最近跟家长沟通很困难,那么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家长,我最近身体状况不好,这个问题能不能以后再沟通;

如果你觉得最近因为任务繁多,导致你面对领导的时候情绪不是很好,那么你可以告诉领导自己状态不好,希望领导见谅,给自己一些时间调整。

更多的时候,回到办公室,可以跟同事们吐吐槽,让情绪得到合理宣泄。老师们要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你感到累,感到状态不好,一定要及时求助和抱团取暖。

当然,我们更希望在老师们非常疲倦的时候,家长给予谅解,跟老师沟通时请挑选紧要的事情,不紧要的事情不轻易打扰。毕竟,老师的工作和服务对象是孩子们,他只有状态好了,才会对孩子更好,这不是规章制度要求出来的,这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休息和调整出来的。

图片
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一片贫瘠的土壤是不可能茁壮成长的。从表层情绪走向深层情绪,再到自然流露,老师只有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才可能持续做好情绪管理,从事好每一天的情绪劳动。



图片
做一位冷静且有力量的教师
1.在冷静中“慢慢来”

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我们热情满满、精神百倍,许多时候我们都不允许自己有状态低迷的情况,但这是不太可能的。每个人总会在一段时间里有那么几天状态低迷、情绪低落,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你不可能永远像个“小战士”热血沸腾,你是一个真实的人。

同时,快节奏的工作不知不觉重塑了我们的时间观念,我们必须足够快,必须很快达到预想的效果,必须很快完成上级的任务,必须很快取得成功。

然而这种“必须很快”的潜意识,让我们在工作上完全丧失了“慢慢来”的能力,如果没有得偿所愿,焦虑不安、纠结烦恼就会伴随我们。班级学生作业糟糕,常规评比被扣分了,家长群里无数条信息需要回复,教研活动后需要补充备课反思,各种表格需要填写……此时的你是不是很抓狂,当一天N件事向你“袭来”,你是不是特别烦躁?

当我们觉察情绪不对时,就需要按下暂停键,偶尔的“躺平”并不意味着不认真负责、不尽心尽责,有时反而是对自己、对学生负责。接纳了真实的自己,才能有更多力量进行自我疗愈和成长。

所以,停一停,缓一缓,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恢复精力重新出发。一周、一个月甚至更久,时间不是解药,但解药往往在时间里,要给时间时间。

在冷静中慢慢来,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豁达。

2.用意念的力量转移注意力

在学校工作中,赛课成绩不理想,班级突发事件被列为“典型”,家长不理解……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随之而来的挫败感让自己焦虑不安。一焦虑就容易情绪暴躁或低落,一暴躁就容易和同事、家长发生争执,一低落就容易胡思乱想、自怨自艾,否定自己的所有付出。

人的长期焦虑会让我们更容易发现威胁,我们越在意有威胁的事情,我们的焦虑程度可能就越高,这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白熊效应”。但是我们要知道,注意力是可控的,通过意念的力量做想做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充实起来,就会忘掉当下的痛苦和烦恼,比如运动健身、旅游拍照、阅读写作,或者和好久不见的朋友约个会……

美好的事情有那么多,总能让自己开心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将注意力从让我们焦虑的事情上转移走,从而调整自己。

3.用相信的力量走出执念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过于专注于某一目标,反复刻苦努力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往往就容易陷入迷惘的漩涡里。坚持了很久的特殊学生辅导,因为家长的单方面放弃,只剩你一个人孤军作战;努力了很久的职称评定被淘汰了;期待了很久的课题申报落选了;尽心尽力管理班级,却被家长投诉……你会在这些漩涡里一直纠结: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你会发现,在工作中有时行动了却达不到期望,有时努力后始终看不到效果,还有价值观冲突等,这些都会让我们心中充满执念,走不出来。但是退一步想,如果自己不去排斥,接受一些事实时,反而会让自己真正放下。其实世界一直都是复杂多面的,许多事情不是从一个面就可以解决的。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用自我的力量生成自我,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温柔对待每一个生命,是生命的意义之一。山长水远间,诸事难周全。生命不完美,但每一步都值得。

图片

来源 | “新校长传媒”“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