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说课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说课要尽量避踩哪些“坑”?
如何才能让说课更精彩?
新课标背景下说课到底该怎么“说”?(附有说课模板)
如何撰写说课稿(附:说课稿案例)?

说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向同行或专家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设计、实施及反思的过程。它不仅是对教学准备工作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教学理念、方法和技能的集中体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六说”框架,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对教师说课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教师说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六说”概述

说课,作为教师教学与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阐述,展现教师对某一特定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精心设计及其实施与反思。其核心构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这六个方面构成了说课的核心框架,也被称为“六说”。

(一)说课标

说课标是说课的基础与依据。它主要围绕课程标准展开,阐述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基于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通常包括思想教育目标、知识传授目标和能力形成目标,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品质、思维品质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说课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深入解读和具体应用,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二)说教材

说教材是说课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包括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特点、知识点解析以及重点难点的确定与解决。说教材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更重要的是要阐述教师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处理,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三)说学生

说学生是说课的核心。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原有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本课题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等,都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说学生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情,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说学生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注,是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说教法

说教法是说课的重点之一。它主要阐述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等,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说教法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说教法还要说明选择某种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效果。

(五)说训练

说训练是说课的延伸。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训练活动。说训练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丰富多样的训练题目和训练方式,如形成性训练、巩固性训练和分层能力训练等。这些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技能,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说程序

说程序是说课的保障。它主要阐述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顺序的确定以及教学环节的衔接等。说程序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同时,说程序还要关注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七)“六说”的相互关系

“六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它规定了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教材和学生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教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它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这六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说课的核心框架和完整体系。

二、“六说”具体要求及深度解析

(一)说课标

1.地位与作用

说课标是说课活动的逻辑起点,它要求教师对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有清晰的认识。这包括从整个学科体系的角度,分析该课题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同时,要明确该课题在单元或模块教学中的作用,如它是否为基础知识铺垫、关键技能培养、理论深化或是实践应用等。通过这一环节,教师能够把握教学的宏观方向,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保持同步。

2.学习目标制定

思想教育目标  强调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诚信、尊重他人等;学习品质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则侧重于逻辑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知识传授目标  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基础知识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理论则是学科的核心理论框架;基本技能则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形成目标  分为记忆、理解、掌握、动用、评价和综合六个层次。记忆是信息的存储;理解是信息的解释;掌握是知识的内化;动用是知识的应用;评价是对知识或问题的批判性分析;综合则是将多个知识点或技能整合形成新的能力。

(二)说教材

1.理论上的理解。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包括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价值观等。

2.知识点的解析。明确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体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重点与难点。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难点可能源于理论抽象、实践操作或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提出解决策略,如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师基本功(44):教师说课究竟说什么——基于“六说”框架的深入探讨

4.处理方法。侧重说明处理教材的理论依据,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等,以及采用的具体处理方法,如类比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三)说学生

1.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基础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兴趣偏好等,为后续教学提供基础。

有利因素与存在问题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题的有利条件,如相关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等;同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理解障碍、兴趣缺失等。

学生差异分析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为后续的差异教学提供依据。

2.学法指导

根据学情确定难点与教法选择  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难点,并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如对于理论抽象的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法,对于实践操作的内容采用项目式学习等。

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  通过学法指导,如预习指导、笔记技巧、复习策略等,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四)说教法

1.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师特长及教学设备选择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项目式学习等。

说明选择某种方法和手段的依据  阐述选择某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如认知负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强调学情分析在选择教学方法中的核心作用,确保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说训练

1.训练目的与方式

明确训练目的  训练旨在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技能。根据学习目标,明确每次训练的具体目的。

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  根据训练目的,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如书面作业、实验操作、小组讨论、项目制作等。

训练题目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的训练题目,确保题目能够覆盖所有学习目标,同时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分层训练。

2.训练类型

形成性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旨在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巩固性训练  在知识传授后进行,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分层能力训练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训练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说程序

1.教学流程

说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  详细阐述从导入新课到总结回顾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序、时间安排、活动设计等。

阐述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  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化说明,包括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的方式等。

2.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程序设计的重要性  强调教学程序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说课内容的组织方法  采用分块说明或整体融合的方式组织说课内容。分块说明便于教师清晰地展示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整体融合则强调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协调,有助于形成连贯的教学思路。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