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2024-07-05 14:27·谈神话的小老虎

《封神演义》以武王伐纣为故事框架,其故事背景设定在商周时期,然而该小说创作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彼时道教文化极为盛行,故而在小说中道教服饰随处可见。

比如在第五回云中子进剑除妖中,对于服饰的描写为:“头带青纱一字巾,脑后两带飘双叶,额前三点按三光,脑后双圈分日月。道袍翡翠按阴阳,腰下双绦王母结。脚登一对踏云鞋,夜晚闲行星斗怯。”由此可以看出,云中子初次登场时俨然是一副道人装扮,其超凡脱俗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这里注意哦,云中子头带青纱一字巾就是道巾,道巾即道教徒所戴的帽子。

俗言道“道有九巾”,然而九巾的名目并非固定不变。

清代闵小艮所著《清规玄妙》中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

从清末至今,情况变化较大,当下流行的九巾分别是: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

(一字巾)道巾

除道教元素外,《封神演义》在服饰装扮方面还借鉴了诸多佛教元素,像密宗中庄严、华美的璎珞装扮。

“璎珞”属于佛教中菩萨所佩戴的一种环状饰物,通常可佩于颈部、头部、胸间以及手臂、小腿等部位,主要由珍珠、宝石和贵金属串联制成。

在佛教兴起之前,璎珞最初主要由贵族佩戴以彰显其身份,而在佛教中,只有菩萨级人物或者佛才能够佩戴璎珞。

所以在《封神演义》中,凡是尊者皆为璎珞遍体,诸如西方教主、元始天尊、玉虚十二仙、女娲娘娘等。

此文章旨在总结《封神演义》中部分角色的道教服饰特征,如扇云冠(杨戬、马善)、鱼尾冠(陆压、罗宣、龙吉公主、老子等)以及大红白鹤绛绡衣(闻太师闻仲、老子、龙吉公主通天教主等)。

一、扇云冠其原型是紫金冠或三山帽?

杨戬在初次登场于第四十四回,书中描述为:“这道人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子牙大喜。见杨戬超群出类。”

目前,关于扇云冠的相关资料难以搜寻,不过可以从同样佩戴扇云冠的马善探寻原型。

马善乃是作者以华光马元帅为蓝本塑造的角色,其形象为:“戴一顶扇云冠,光芒四射;黄花袍,紫气盘旋;银叶甲,辉煌灿烂;三股绦,身后交加;白龙马追风赶日;杵臼鎗大蟒顽蛇。”

在道教和民俗信仰中,马帅与二郎神偶尔出现混淆的形象,尤其是清代在画像或神像出现特征误廖的现象(因为同样有三眼,白面,有些马帅画像或造像上的红袍换成淡黄袍),比如明明是华光马元帅,但持三尖两刃刀。

拿三尖两刃刀的马帅

因此扇云冠原型可以从这方向入手。

马帅和二郎神

在道教水陆画像里,马帅有两种冠帽形象,其一为紫金冠,其二为三山帽。

紫金冠

三山帽

在神话中,清源妙道真君(杨戬曾修炼九转炼元功,拥有七十二般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其形象特征是少年白面俊美貌,手持三尖两刃刀,头戴三山帽

在《封神演义》第五十五回中,杨戬在石穴捡到一口三尖两刃刀,上面还有一个包袱。

这包袱里面装衣物正是:“淡鹅黄,铜钱厚;骨突云,霞光透。属戊己,按中央。黄邓邓,大花袍。浑身上下金光照。”由此可见,作者有意让杨戬向神话中的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形象靠拢。

这样一来,所谓作者所塑造的扇云冠,最大的可能性便是紫金冠或者三山帽。

明代毗卢寺壁画中的清原真君

清 监门清源妙道真君

二、鱼尾冠,是为道门三冠中的太清鱼尾冠?

在《封神演义》中,佩戴鱼尾冠的角色众多,例如陆压道人、红沙阵主张绍、罗宣、龙吉公主、老子等等。

那么,这个鱼尾冠究竟是何种模样呢?实际上,这的确是道教的道冠。

在道门当中,存在三种冠帽:太清鱼尾冠、玉清如意冠、上清莲花冠(也有说法称其为芙蓉冠,不过芙蓉冠和莲花冠是存在区别的)。

这三种冠帽乃是道教冠帽中等级最高的。只有在道教中最高功的法师进行科仪时才会使用。

太清鱼尾冠,太清派的道士佩戴

三、闻太师以及龙吉公主、老子的大红白鹤绛绡衣

在《封神演义》的多个回目中都有相关人物穿着这样的服饰出现。

例如,第五十五回中,龙吉公主身穿大红白鹤绛绡衣出场,书中赞其“鱼尾金冠霞彩飞,身穿白鹤绛绡衣。蕊宫玉阙曾长生,自幼瑶池养息机”。

第七十七回中,老子一气化三清时,其中一位道人“戴九云冠,穿大红白鹤绛绡衣,骑白而来”。

第八十二回中,通天教主从阵中坐奎牛而出时,也穿着大红白鹤绛绡衣。

在佚名太上老君像中,也有一套纹白鹤的大红绛绡衣。这种服饰在道门中可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特定的穿着场合,通常被认为是较为尊贵或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所穿。

佚名 太上老君像

红底白鹤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