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中旬,东山各处银杏树叶开始由绿慢慢变黄,道路两旁、宅前屋后,到处可见高大的银杏树,给公路两侧、田间地头、山坡河边、村庄民居涂上了一抹靓丽的金黄。东山镇有条路叫银杏路,一条长街两旁全是银杏树,一眼望去,满目金黄。
东山是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为当地历史悠久的经济作物,其中不乏年代久远的珍贵古银杏树,树龄最大的是镇东山北望岭下村村口的一棵被吴中区农业局挂牌树龄2000年的最老神树“江苏银杏王”;高达30余米,干周长达20余米,胸径达3.7米。
作为银杏之乡的东山处处“黄”景,那里的山坞、山湾、湖岛、庙宇还分布着众多的古银杏树,仅东山的曹坞、俞坞、槎湾、杨湾、上湾、白沙、余山岛有150年——800年的古银杏树就达47棵。在北望村、吴巷山等地的银杏树已达千年以上的历史,仍郁郁葱葱、古意盎然,成为古镇历史的见证。北望村、杨湾村、莫厘村为东山银杏最佳观赏点。每到深秋落叶季节,大片金黄的银杏叶撒落成柔软的黄金地毯,形成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
东山镇历来是苏州赏银杏的网红打卡地,这个时候的东山,银杏树的黄色和被打落了一地的果实,勾起了游子们的多少挂念和乡愁。不深入到古村落之中,你无法想象深秋的东山究竟有多么美。今天,在到东山赏秋的同时,让我们再踏进古镇深藏已久但最富魅力的翁巷。
翁巷,是东山镇一个较为古老而古宅又被保护较多的村落;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自然村,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翁席刘严”是东山最具代表的四大家族。翁姓出自于西周昭王之后;据《姓源》介绍,周昭王的一个儿子受封于翁山,后人便以地名为姓。《世说新语》介绍:昭王的夫人观看了白云而怀孕,孩子出生时两手握拳伸不开,等周昭王来一掰就开了。但见左手心的手纹似“公”字形,而右手心的手纹似“羽”字形。于是周昭王就赐儿子姓翁。翁氏家族定居东山首先落脚于翁巷。
唐时,翁巷村原是席氏定居之地,时称上席、中席、下席。由于靠近席家湖码头,经商者纷纷落户于此。明代起,翁氏先祖翁笾经商致富,在这里购地建宅、大兴土木,其子侄之辈相继在左巷右弄筑宅建园,形成了一条长巷,始称翁巷。明中期,翁家以翁参为最富,他们建造的翁宅大园(即现在的泄洪河3~4号桥之间),其规模酷似宫殿,有花园、假山、池塘、亭、廊、阁、轩。后来恐有不测,便把沿路墙门改建似民宅之类的墙门间,所以时有老墙门之说。现在翁巷还保留着务本堂,是目前翁巷古村中唯一一座翁姓古宅,2006年公布为苏州市控保建筑。苏州东山地区是南京六合程桥翁氏的“渊源”;1860年左右,东山许多翁氏因避“太平军”与“湘军”厮杀,迁徒他乡,翁氏由此在当地逐步失去了影响力。
翁巷村古遗址有春秋烟火墩、唐代悟道泉、明代鹅潭庙、橘庄敞云楼、东园西花厅康熙行宫等。村里文化遗存众多,现仍保留各类传统建筑3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为东山民居凝德堂;省级文保单位1处,为瑞霭堂;市级文保单位4处,为松风馆、修德堂严宅、尊德堂严宅和启园;以及多处控保建筑。村内还有三普新发现文物点建筑6处,调查中还发现未登录保存较好院落的传统风貌建筑有13处,还有众多零散分布的传统建筑群。
历史上1位帝皇、4名宰相、8名尚书及6名状元与近百位文人墨客到过翁巷;他们或寻师、或探亲、或访友、或游览、或著书,留下了大量歌颂赞美翁巷的诗文及摩崖题刻,成为吴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财富。近十多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加大对翁巷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2007年,首次划定翁巷古村落重点保护区与传统风貌协调区,提出严格保护翁巷历史形态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2016年,由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订规划,首次全面制订了翁巷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各级文保单位进行原址保护。东山镇保护古镇形态;按照古村落保护的标准要求落实落地,扛起守护好古村风貌的历史责任,传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打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持久战”。
东山以刊发《讲好东山故事,传承东山家风》一书为契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深层价值,积极扶持古法炒茶、缂丝、明清家具等优势传统手工艺,着力培育工艺文化名家大师,打造东山传统文化品牌;在自身独特山水资源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果品采摘、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等新业态,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同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现有山水资源和历史底蕴,建设更加美丽富饶、有传承有记忆的乡村,并结合碧螺春、枇杷、杨梅、橘子等特色农产品,建成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地,使绿水青山不仅仅变成金山银山,更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