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图片

《洛神赋》
三国·曹植

这是一篇非常华美、非常有名的文章。
曹植,字子建,植和建都有立的意思,所以他名字同义。他是魏王曹操最有才华的一个儿子,而且他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后来他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就是魏文帝,对曹植的猜忌之心非常强,但是曹丕和曹植是同母兄弟,对弟弟也爱也防是一种比较矛盾的关系。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实际上曹丕令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出自于《世说新语》,里面记载的是另一个版本。
煮豆持作羹,漉菽(lù shū)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其实更符合故事的设定,因为一共是六句,除去最后的收步正好是六步,一步一句,所以称为七步诗。这个风格也较为符合魏晋时期的特点,而且《世说新语》的成书时间距离魏晋还比较近。曹植的文采是当时绝对顶级水平,能写奢华潇洒的诗: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披服丽且鲜;也能写神仙遨游的诗:玉樽盈贵酒,河伯献神鱼。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也能写壮志豪情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实打实的重量级文学家。
历代高度赞扬曹植才华的人,也全都是重量级的,包括同时代的陈琳、还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诗品》的作者钟嵘、南朝文坛领袖颜延之、《宋书》的作者沈约,后面还有房玄龄、李白、杜甫、欧阳修、王世贞等等一些大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谢灵运说的: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用八斗之才形容人的学问大,谢灵运最后还不忘抬自己一下,“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曹植的爵位迁改次数是非常多的,而且非常频繁。他自己在《迁都赋》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就是在写这篇赋的时候,他的封号已经改了六次,有的地方他都没有实际到任,封号就改了,所以居实三迁。仅在曹操去世之后他就经历了安乡侯、鄄城侯、鄄城王、雍丘王、浚仪王、东阿王、陈王,他最后的封王是陈王。所以李白在《将进酒》中说: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里的陈王就是曹植。
洛神就是指洛水之神,洛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按照中国王朝的五德轮转说:汉朝是火德,水能克火,所以把洛字去掉三点水变成了雒。曹魏代汉之后自认为自己是土德,土得水而润,所以又改回了三点水的洛。传说上古时期宓羲氏之女在此溺水,化为了洛水之灵,所以称为洛神。
第一种观点:感甄说,宓妃留枕
关于这篇《洛神赋》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就是说这篇文章原来叫《感甄赋》,是曹植写给文昭甄皇后的,甄皇后的名字叫甄宓。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于宛城。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图片

▲ 曹操家族谱系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而曹植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黄初三年,甄皇后在与郭皇后的争斗中落败,被赐死。郭皇后的名字很厉害,叫郭女王。据说甄妃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进京朝觐闻知甄皇后的死讯,非常伤感。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在返回封地的途中抱着这个枕头睹物思人,恍惚间看到甄皇后凌波而至又飘然而去,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所以写了这篇《感甄赋》。后来魏明帝即位,为了避母亲的名讳,于是将《感甄赋》的名字改为《洛神赋》。
唐朝的李善在《昭明文选》的注释中把这个事情写的非常生动,但是《三国志》里并没有这件事的记载。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这个传说是最流行的。
由于从史料中可以查出曹植和甄皇后确实有独处的机会,其中充满大家感兴趣的热点元素,爱情、神话、伦理、阴谋等等,当然这种说法总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是甄皇后嫁给曹丕的时候是23岁,她之前是袁熙的夫人,那时曹植才13岁,两个人年龄差距比较大。再者甄皇后是曹植的嫂子,这个涉及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而且魏文帝把甄皇后的枕头赠送给曹植,这种事情让人难以置信。魏明帝即位后还饶有兴趣地把这篇赋改了名,就更让人难以置信。
魏明帝对母亲甄皇后的尊重怀念之情可以说达到极致,从他怎么优待甄家的人就可以知道。所以《洛神赋》原名叫《感甄赋》的说法是不太可靠的,只是这个故事性确实特别强。《文选》把这篇赋文列入情类,开了一个传奇的引子。
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如《无题》: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诗里的宓妃就是甄宓,魏王指曹植,曹植最后的封号为陈王,谥号为思。《东阿王》: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这是一种传奇的传奇的说法。
第二种观点:为怀念封地鄄城而赋,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
另外还一种说法叫《感鄄赋》,鄄指鄄城。曹植在黄初二年时因为犯了错,从临淄侯贬为安乡侯,他原来的爵位是曹操时期得到的封爵,算是顶级的爵位了。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是很大的一个城。贬为安乡侯是降了一个级别,但是没过几天魏文帝就发了一个诏书说:曹植是我的亲弟弟,我身为天子当容四海,骨肉至亲,舍而不诛。于是将曹植改为鄄城侯。

我们不妨做一种揣测。洛神是曹植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曹植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在《与杨德祖书》中明确表示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是真正跟曹操一起打过仗的,曹操也非常喜欢他,好几次都想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闻之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自此曹操不再重用他。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他对曹植是很忌惮的,一直打压他。曹丕去世后,曹叡继承皇位,延续了其父曹丕的宗室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限制宗室的权力和影响力,以维护皇权的稳固。曹植作为曹操之子,其政治影响力不容小觑。他的才华和威望使得他在宗室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然而,这种号召力对于曹叡来说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曹叡担心曹植的参政会对其统治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选择将其边缘化,以避免潜在的政治风险。
宓妃的形象源泉出于屈原《离骚》和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以宓妃喻贤臣。曹植为表达自己的心志,以美人香草比兴自己的忠诚,以此忠诚之意借这篇千古名赋表达给自己的大哥文帝曹丕。但曹丕似乎并未领情,或者说也并未放心。从这种意义上讲,这篇名赋其实是后来曹植七步诗的前奏。
曹植进京朝觐返回的途中路过洛水,鄄和甄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古人写有关地名的赋一般都是直接标地名,比如《二京赋》《吴都赋》《赤壁赋》《阿房宫赋》等。此篇如果叫《鄄城赋》那就没有问题了,叫《感鄄赋》多少存在一点问题,因为曹植的爵位变动是非常频繁的。他是黄初二年七月被封为鄄城侯,黄初三年四月十四又晋升为鄄城王,紧接在黄初四年他就被改封为雍丘王,也就是说他当鄄城侯和鄄城王只有一年的时间。所以这篇在黄初三年写的《洛神赋》,别称为《感鄄赋》,也不是没有可能。
主流的说法就是这两种。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历史只有合理的想象。
1 返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途中路过洛水。
[注释] 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公元220—226年。京师:京城,指魏都洛阳。济:渡。洛川:即洛水,源出陕西,东南入河南,流经洛阳。
这句算是交待了时间地点。曹植的封地鄄城,就是今天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他在归途之中路过洛水,所以说还济洛川。实际上这个时间确实有点问题,魏文帝黄初三年是公元222年,这年发生了影响三国局势的大事件,这一年六月发生了著名的夷陵之战,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把刘备击退到白帝城。所以真正想遇到水神的其实是刘皇叔。
曹丕自然对战事也是非常关注的,他一直都在行宫许昌,这里曹植写的“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很明显他是去了洛阳。但是曹丕这个时候并不在洛阳,所以他朝觐的这个事情就有问题。诸侯非有诏命是严禁进京的,尤其是魏文帝和魏明帝这个时期,对这个事情是异常敏感。所以这句话似乎不能解释成:曹植在黄初三年至洛阳朝觐,返回鄄城途经洛水。因为他黄初三年并没有在洛阳。
在魏国建立之后,曹植一生当中进京朝觐的次数非常少,可能只有两三次。离黄初三年最近的一年是黄初四年,他在《赠白马王彪》里面说的非常清楚: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参加迎奉立秋节气典礼。到达洛阳后,任城王曹彰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曹彪返回封国。
曹植这一次是奉诏进京,白马王是指曹植的弟弟曹彪,他的封地在河南省滑县,古称白马县,所以称白马王。任城王是指曹植的哥哥曹彰,就是曹操诸子当中最勇猛的一个。胡须微黄,号称黄须儿,力格猛兽,手握重兵。这条记载是非常明确的,有具体的时间和人,就是黄初四年五月诸王到洛阳朝觐,这次进京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会节气。就是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节气之前,到京参加迎气典礼。他们这次要迎的节气是这年七月的立秋节气。《三国志》明确记载曹彰在黄初四年六月十七日在洛阳去世,而曹彰去世后的第九天,六月十六是立秋节气。曹植他们完成了迎气的典礼各自返回封地,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时间是完全对的上的。
所以曹植在开头写的黄初三年时间上确实和史料上有些出入,或许是他在黄初三年年底接到进京诏命的,又或者说这篇《洛神赋》并不是当时写的,而是多年以后写的,时间记忆有所偏差。
公元222年,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死了,曹植其实也已经到了生命的后期,在此阶段,哥哥曹丕打压他,曹丕的儿子曹叡继位之后也打压他,曹植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但是最后郁郁而终。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很久以前就有传说:洛水之中有位女神叫做宓妃,她是伏羲氏之女,在此溺水后化为洛神。我有感于这个传说,想起了宋玉对楚襄王所说的神女之事,突然也来了灵感,根据洛水女神的传说也写了一篇赋。
[注释] 斯水:此水,指洛川。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相传是指宋玉所作的《高唐赋》和《神女赋》,这两篇赋都记载了宋玉与楚襄王的对答、梦遇巫山神女之事。讲的是楚王梦到了巫山神女,发生的一系列爱情故事,导致楚襄王陷入沉迷之中。
宓字的读音其实是(mì),它的本字应该是这个虙(fú),和伏羲氏的伏是通用字,后来应该是产生了传抄的讹误。
宋玉是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贵族,是宋国的公子。由于宋玉的父亲不被家族所容,因此离开宋国来到楚国居住。宋玉实际上是在楚国出生,由于自幼丧父,因此宋玉自幼被父亲的好友楚国名士屈原抚育长大,此后宋玉以弟子身份跟随屈原学习文学。史书中关于宋玉的记载很少,大部分都是从他的辞赋中所得,但就文学而言,宋玉的影响力极大,他的事迹也常为后人津津乐道。诗圣杜甫说过: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他在诗中称宋玉为老师,足可见宋玉的才华。李白也说过:屈宋长逝,无堪与言。
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赋文云:我从京都洛阳出发,返回东边的封地鄄城。随着车马的前行,洛阳的伊阙山已经在我背后了,继续向东前行,又越过了轘辕关,途经通谷,登上了景山。从洛阳出来一路颠簸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注释] 京域:京都地区,指洛阳。言:语助词。东藩:东方藩国,指曹植的封地。藩指藩王的封地,曹植的封地在东边,所以称东藩。伊阙:指洛阳南边的龙门,两山巍峨耸立,伊水从中间流过,仿若浑然天成的门阙,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在这里。曹植从洛阳离开他自己向外走,那洛阳就在身后了,所以说背伊阙。越轘辕:继续向东行走,马车经过河南省偃师、巩义、登封三地交界的轘辕山,这个关隘位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十二道回环地势险要,古称轘辕道,是洛阳通往东方各郡国的必经之路,所以说越轘辕。通谷:古注说洛阳城南五十里有一个大山谷,称为通谷,是进出京师的必经之路。陵:登临。景山:河南偃师有一条丘陵地带称为景山,他返回的时候要经过这里,所以是陵景山。
曹植描写了自己的归途路线,他是从京师洛阳返回东边的封地鄄城。一路经过洛阳的龙门、轘辕山、通谷、景山。背、越、经、陵,细节之处见功力。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太阳渐渐西沉,车马劳顿。

[注释] 殆通怠,疲倦的意思。烦:疲乏。
于是曹植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我就把车马停在长满杜蘅的洛水岸边,在草木茂盛的田野上喂马。安排好车马休整之后,我徘徊在夕阳返照的林木之间,纵目向前方的洛水眺望,离开了洛阳的紧张环境,看到眼前安逸秀美的景色,人的精神突然松弛下来以至于沉思入迷。
[注释] 尔乃:连词,于是就……。税驾:停车。蘅:杜蘅,一种草本植物。皋:指河岸。秣驷:喂马。芝田:长满灵芝的田野。比喻的说法,指草木茂盛。容与:悠然自得的样子。流眄:举目四处张望。眄,斜视。王勃《滕王阁序》:穷睇眄于中天。阳林:地名。阳林也有说指生长在山南的树林,左思的《招隐》: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如果他依靠在洛水北岸,那就正好是阳林。流眄:纵目四望。眄,斜视。
2 感应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不知不觉中精神突然进入了恍恍惚惚的境界,思维急剧涣散再也无法集中。自己低下头的时候还没觉得什么,突然抬起头来却发现异常的现象,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位绝世佳人,在山岩之上临风玉立。
[注释] 思散:思绪分散,精神不集中。殊观:就是极为罕见的异象,佛家有个词叫殊胜,超级稀有的意思。
故事从这里开始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于是不禁抓住车夫的手问道:“你有没有看到对面的那位佳人?她到底是什么人?竟然如此芳华绝代。”
[注释] 援:牵引。御者:驾车的侍从马车夫。觌(dí):看见。斯:语气助词。
曹植真的是进入幻境了,按说他的学问和车夫差距较大,他都不知道的事情反过来却问车夫。不过事实证明,能当高级司机的人都很伶俐,车夫很从容地跟曹植介绍了这位佳人的情况,但不是全盘介绍而是先铺了个底,试探地问了曹植看到的情况。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车夫回答说:“我听说过洛水中有位叫宓妃的女神,君王您所见到的这位莫非就是她吗?请您描述一下她的样貌,臣很想听一听,涨涨见识。”
曹植说自己看到了绝代佳人,那是他精神恍惚,车夫自然是没有看到。车夫回答得很巧妙,既没说看到,也没说没看到,只说自己听说过这位洛神,之后马上请曹植描述洛神的样貌。幸亏他跟的不是曹操啊,不然曹操反问:那你听说的那位洛神是什么样子呢?你先说给我听听。那就麻烦了。曹植真是风流倜傥的性情中人,马上把自己在幻境中看到的这个形象分多重角度给车夫描述了一遍。
3 邂逅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

我告诉他说:“洛神她站在那虽然没有动,但却像惊鸿翩然欲飞、摇曳多姿;她看起来身形挺拔,却又像游龙曲线蜿蜒、风情无限。她的容颜光彩夺目使金秋盛放的菊花都为之失色;她的体态丰盈,使春意盎然的青松都自叹不如。她站在远处若隐若现,仿若天上被轻云遮掩的皎皎明月;她临风俏立,衣袂轻扬,犹如被寒风回卷的莹莹白雪。远远向她望去,好像东方皎白的太阳刚从朝霞中升起,灿烂夺目;靠近她之后又觉得她像清澈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明艳清新。”
[注释] 翩:鸟疾飞的样子,此处指飘忽摇曳的样子。惊鸿:惊飞的鸿雁。婉:蜿蜒曲折。荣:丰盛。曜:日光照耀。华茂:华美茂盛。髣髴:就是仿佛,若隐若现的样子。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迫:靠近。灼:鲜明,鲜艳。芙蕖:指芙蓉,也就是荷花。渌波:指水清澈的样子。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这段简直是神一样的描写,写的是洛神的举止神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句话又来被用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就是美到极致。接着后面又进一步升华她的形态:金秋盛放的菊花、春意盎然的青松、轻云遮蔽的皎月、随风回旋的雪花,这都是自然界中极美的事物了。龙和松一般是形容男性形象,这里主要是提炼了龙和松所散发出的气质,龙是形容洛神柔婉的形体,如游龙一般。
之后拉开了一个远景的镜头:清晨太阳从东方泛白,直到从朝霞中跃出照亮整个世界,那个过程充满着鲜活的动态美。接着又推了一个近镜头:靠近她之后又觉得她像清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远近交替的景别,又以朝阳,又以芙蓉,都是最高的赞美了。后来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就受了曹植的影响。
曹植这一段是把人的美写到了极致,无论我们怎么用现代语言解释,在美感方面都和原文有天渊之别。接下来进一步描写洛神的具体美,虽然不如上一段气质顶流,但也非常华美。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洛神的身材丰盈苗条,身高也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总之一切都刚刚好。身材好只是美的基础,且看她的双肩圆润秀窄,就像顶级工匠削成的艺术品,又看她的腰线宛如一束白绢,洁白修长的脖颈,显露出白皙的肌肤。
[注释] 秾:指花木繁茂的丰盈美。宋徽宗有首诗: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纤:指苗条轻细。修短:指高矮。合度:正好。削成:形容两肩瘦削下垂的样子。约素:一束白绢。素,白细丝织品。延、秀:均指长。颈:脖子的前部。项:脖子的后部。皓:洁白。呈露:显现,外露。
这段是从身材、骨骼、肩颈、头发、唇齿、眼神、面容都多方面进行洛神美的描写。估计他的车夫听到这段时心跳肯定加速,幸亏自己没有先说洛神的样子。这是古文中描写美人的典型范例,接着还要往气质上升华。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洛神这样的绝世佳人从来不使用润肤油脂,也不涂抹色粉。即使这样浑然天成的素颜也照样风华绝代,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看她乌云般的发髻高高耸立,细长柔美的眉毛微微弯挑,红唇鲜润清透,牙齿洁白荧光。明亮的眼神顾盼生辉,脸颊两侧的梨涡伴随着笑容时隐时现。
[注释] 芳泽:润肤的油脂。铅华:化妆的色粉,古代烧铅成粉,故称铅华。云髻:发髻如云。峨峨:高耸的样子。联娟:眉毛细长微微弯曲的样子。靥:指脸颊两侧的梨涡。辅:指脸颊。权:颧骨。靥辅承权,指颧骨下有梨涡时隐时现。
在这段描写身材容貌之后,又接着描写了洛神的服饰之美。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洛神风姿绰约艳丽无方,偏又仪态安静素雅端庄。有着柔和大方的神态和十分得体的谈吐。她穿着和世间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绮丽服饰,整个人的风骨完全就是超尘脱俗的画中人。
[注释] 瑰:美妙。艳逸:艳丽飘逸。仪:仪态。闲:娴雅。绰:绰约,美好。奇服:奇丽的服饰。旷世:举世唯有。旷,空。骨像:骨格形貌。应图:指与画中人相当。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她披着璀璨高洁的绫罗衣服,戴着碧玉耳环和纹饰精美的玉佩。洛神还佩戴着黄金翠玉的发簪,上面垂下来的明珠轻轻晃动,使整个人的身体都熠熠生辉。
[注释] 罗衣:指绫罗制成的衣服。珥:耳环等饰品。瑶碧:都是指美玉。华琚:精美的佩玉。翠:翡翠。首饰:指钗簪一类饰物。
这是静态美的描写。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洛神穿着绣花图案精美的远游鞋,拖着轻薄如雾的绫罗裙。散发着一阵幽微如兰的芳香,徘徊于山脚之下。
[注释] 践:穿。远游:一种鞋子的名称,古代比较时髦的一种款式,李白就喜欢穿这种鞋。文履:饰有花纹图案的鞋。文,指纹饰。曳:拖。雾绡:薄薄的生丝织物。芳蔼:香气。踟蹰:徘徊。隅:角。
这是写洛神刚刚来到山下的形态。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只见她轻轻的跳跃着显得非常开心的样子,一边浏览四周的景色,一边随意的嬉戏。左边倚着彩旄,右边有桂旗给她打着阴凉。她挽起衣袖将白皙的手臂探入到清澈的洛水之中,在这湍急的河流之中采到了玄芝灵药。
[注释] 遨:游。采旄:用牦牛尾装饰的彩旗。采同彩。桂旗:就是用珍贵的桂木做成的旗。攘皓腕:挽起衣袖伸出白皙的手腕。神浒:神仙来到的水岸,浒就是水岸。湍濑:水浅但水流比较急的地方。玄芝:品级非常高的灵芝。
接着描写洛神活泼秀美的动作,这段把前面描写的具有清冷气质的洛神拉回到生动活泼的视角,这一系列的描写,从形态、容貌、气质、动作等都给优化到极致。面对这样的神仙人物,曹植的心理动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yāo)之。

我忠情于她的贤淑美丽,难以平静,但是又担心这份爱慕之心不能如愿,所以到现在心绪依然震荡不已。只可惜没有合适的媒人替我去传达这份这爱慕之情,只能借助微波来传达内心的话语。希望我这份真诚的情意能够及早地传达给她,解下自己的玉佩作为信物向她发出邀请。
[注释] 淑美:贤淑美丽,偏重于美丽。不怡:不平静。诚素:真诚的情意。素同愫,情愫。要同邀,邀约。
微波,也有说指眼神。眼含秋波,用眼神传达爱意。但结合下文“指潜渊而为期”或许可以理解为:洛水中轻轻荡漾的水波。两个人以水传情,互通情意。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dì)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这位佳人之美好实在是无可挑剔了,既通晓《礼》又通晓《诗》。她举起美玉向我挥手,答应了我的请求,又指着渊深湍急的洛水为誓言约定了日期。
[注释] 信修:确实美好。修,美好。羌:发语词。习礼:懂得礼法。明诗:善于言辞。抗:举起。琼珶:美玉。和:应答。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很多地方翻译为:可叹佳人实在美好,既明礼义又善言辞。但值得推敲,为什么我解下玉佩来向她发出邀请,她也解下玉佩回应我,我就知道她“习礼而明诗”呢?这里的礼和诗应该指的是古代六艺中的《礼》和《诗》,就是《礼经》和《诗经》。《诗经》里有许多包含玉佩的诗句,如《女曰鸡鸣》: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杂佩就是古人的配饰,上面坠有珠玉等,因为用料材质不一所以叫杂配。好指爱恋。我知道你对我的真情,所以送你杂佩表示我也一样。当玉佩承载着爱慕的意义的时候,这两句就好理解了。我解下玉佩来向她表示爱意,她懂我,她也解下玉佩来回应我。
为什么要指着水来发誓?《左传》中记载,公子重耳说过: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这里的白水指的是黄河,古人对水发誓,有一种说法是,水无处不到,对水发誓就相当于把誓言通告天下,也相当于让河神做见证。
执眷眷(juàn)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我怀着眷眷之诚,又恐受这位神女的欺骗。传说当年郑交甫在汉水遇到了汉水神女,一见终情,互相表达了爱意,结果神女背弃诺言,想到这里心中不觉惆怅、犹豫和迟疑。
[注释] 眷眷:依恋之情。款实:诚实。斯灵:此神,指宓妃。我欺:即欺我。交甫:郑交甫。弃言:背弃承诺。狐疑:疑虑不定。因为想到郑交甫曾经被仙女遗弃,故此内心产生了疑虑。
相传郑交甫是周朝人,他在汉水遇到了两位神女,一见钟情,他就上去调戏人家,两位神女面对他的调戏并没有生气,郑交甫就得寸进尺,问两位神女要她们身上的佩戴的配珠,在当地这个佩珠有定情信物的意义。没想到,两位神女没有拒绝就给他了,郑交甫接过配珠后放在胸口贴身的口袋里,但是没走几步就发现配珠不见了,再回头看两位神女也不见了。就是这件事让曹植产生了犹豫。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赶紧冷静下来,收敛和悦的神情,镇定情志,用礼法对自己进行约束,使自己不要再胡思乱想了。
[注释] 收和颜:收起和悦的容颜。静志:镇定情志。申:用,施展。礼防:礼法之防,古人说礼能防乱。自持:自我约束。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bó)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洛神也感觉到了我的变化,开始不安地走来走去,萦绕在身边的神光开始变得忽聚忽散,忽明忽暗。她挺起修长的身躯如白鹤般欲飞还留。她穿过充满浓香的路径,走在芳香无尽的杜蘅丛中,所到之处香气流动。她神情惆怅,怅然发出深沉清远的倾慕之声,声音哀婉而悠长。
[注释] 徙倚:留连徘徊。竦:耸,挺起。鹤立:形容身躯轻盈飘举,如鹤之立。椒涂:指长满花椒的路或者用椒泥铺成的路。蘅薄:杜蘅丛生地。流芳:散发香气。超:怅惘。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写道: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永慕:长久思慕。弥:久。
这段写洛神感应到了曹植的心灵语言,发出了应和的信号,但是这个信号引来了另外的一群神仙。
 
4 定情
尔乃众灵杂沓,命俦(chóu)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各路神灵听到了洛神的声音,纷至沓来,而且呼朋唤友十分热闹,有的嬉戏于清澈的水流之中,有的飞翔于洛水中间的小洲之上,有的潜入水底探采明珠,有的在地上拾取翠鸟的羽毛。
[注释] 杂沓:纷纭,多而乱的样子。命俦啸侣:招呼同伴。俦,伙伴。渚:水中高地。
这分明就是一幅众仙图了,其中有很多有名的神女人物。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páo)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洛神的身边跟着娥皇和女英,挽着湘水神女和汉水神女,伤叹匏瓜星的孤立无偶,也感叹着牵牛星和织女星相隔两岸的孤独。
[注释] 南湘之二妃:指娥皇和女英。据刘向《列女传》载,尧以长女娥皇和次女女英嫁舜,后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往寻,自投湘水而死,为湘水之神。舜在南方巡视的时候死于苍梧,两位妃子起先还不知道,等到了九嶷山知道了舜死讯,抱头痛苦,泪染青竹,竹子就叫湘妃竹。后投湘水而死。汉滨之游女:就是汉水神女,就是当年送给郑交甫玉佩,然后又把玉佩变没了的那位。匏瓜之无匹:指天上的匏瓜星,它就永远孤悬在那,它不与任何星辰相连接。匏瓜星在古代用作男子无妻独处的象征。牵牛之独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织女星。牵牛星与织女星处于银河的两旁。
扬轻袿(guī)之猗(yī)靡兮,翳(yì)修袖以延伫。

洛神身着华美的衣裳,她扬起轻薄的绫罗上衣在风中轻轻舞动,展开修长宽大的衣袖遮挡住了手臂,她就这样眺望着远方久久伫立,尽显优雅之态。
[注释]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出自于《楚辞》,描绘的是女子身着华美衣裳,轻盈摆动的样子。袿:指女士上衣。猗靡:随风飘动。翳:遮蔽。延伫:久立。
这句是描写洛神的神情和心态的变化,注入了一些感情因素在里面,后面就是她超尘脱俗的动态美了。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她的身体轻盈如飞凫,飘忽不定,她的步履轻盈,如乘碧波而行,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升起的尘埃。她的动静变化深不可测,看起来像万分危急又像稳如泰山一样安闲,她的进退难以预知,才觉得她要离去可是她忽然又回来了。
[注释] 凫:野鸭。凌波微步:指在水面上轻轻踏着小碎步,双足没有陷入到水中但又接触到水面。凌:踏。尘:指细微四散的水沫。
 5 殊途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她横目传情,眼波流动,美丽的容颜如玉般润泽无瑕。都还没等到她开口说话,丹唇微启就已经呵气如兰,气息中就透着幽兰的香气。她的体态婀娜多姿,令我茶饭不思。
[注释] 流精:形容目光流转而有光彩。
这是写洛神起舞时的容颜。曹植沉醉在这个神仙幻境里却不知幻境马上就要结束了。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shèng),鸣玉鸾以偕逝。

恰是此时,风神屏翳停止了晚风的吹拂,河神川后平息了水面的波涛,水神冯夷敲击着神鼓,女娲娘娘奏响了管弦清歌。飞腾的文鱼护卫着洛神的车乘,天地间响起玉鸾铃的声音,洛神与众神一起渐渐离去。
[注释] 屏翳:传说中的众神之一,司职说法不一,或以为是云师,或以为是雷师,或以为是雨师,在此篇中被曹植视作风神。曹植《诘咎文》中说,河伯典泽,屏翳司风。川后:传说中的河神。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相传笙簧是由女娲所造。腾:升。文鱼:神话中一种能飞的鱼。警乘:警卫车乘。玉銮:车铃的美称,动则发声,声似鸾鸟。偕逝:一同离去。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ní)踊而夹毂(gǔ),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

六条巨龙拉着洛神乘坐的云车,仪态从容,齐首并进。水里的鲸鱼踊跃在云车的两侧,无数的水鸟飞翔在云车的上空,共同护卫着众神的车驾。车乘越过北面的江洲,翻过南面的山冈,洛神转过白皙的脖颈,用清秀美丽的眼眸看着我。
[注释] 六龙:相传神出游多驾六龙。俨:庄严的样子。齐首:六龙齐头并进。云车:相传神以云为车。容裔:即容与,舒缓安详,指缓慢前行。鲸鲵:即鲸鱼。水栖哺乳动物,雄者称鲸,雌者称鲵。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间有圆孔可以插车轴,这里指车。沚:水中小洲。纡:回。素领:白皙的脖颈。清扬:指眼睛清亮黑白分明。
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洛神轻启朱唇缓缓述说了人与神交往要遵守的礼节,只怨恨人神有别,年华虽盛却无法如愿以偿。说着不禁抬起长袖掩面轻轻哭泣,绵绵不断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哀念如此绝美的相会就此永绝,从此二人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注释] 交接:结交往来。莫当:不能如愿。抗:举。袂:衣袖。浪浪:水流不断的样子。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从此再也无法用细腻的柔情来表达爱慕之心,只能赠你一副江南名珰作为永久的纪念。虽然我久居悠远的神仙之所,但我心中常常怀念君王。洛神说完,就忽然消失在天地之间,众神也跟着消散,隐去光彩,我因此陷入深深的惆怅。
[注释] 效爱:致爱慕之意。明珰:以明月珠作的耳珰。一种耳饰,就是我们今天的耳钉。《孔雀东南飞》: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潜处:深处,幽居。太阴:众神所居之处。阴阳五行家以北方属水,主冬,太阴为北方,所以也指冬季或水。君王:指曹植。不悟:不见。所舍:停留之处。宵通消,消失。
6 分离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于是我从低处登上了高岭四处寻找洛神的身影,登上了高山,脚步虽移但心仍滞留在洛水边,久久不能离去。心中不时回想着洛水边这次神奇的相遇,想像着洛神的绝世风华,回首眺望更是千愁万绪涌上心头。满心希望洛神的身影能够再次出现,就不顾一切地驾起一叶扁舟逆流而上,孤舟漂泊在洛水之上流连忘返,思慕之情绵绵不绝又越来越强,以致整夜心绪难平无法入睡。
[注释] 背下:离开低地。陵高:登上高处。足往神留:躯体随着脚步去了心神还留在这,就是魂不守舍。想像:指思念洛神的美好形象。遗情:留下情思。灵体:指洛神。
这是曹植内心当中最后的挣扎了,已经知道与洛神相会的这件事情结束了,但是还残存着那么一丝丝的希望。
7 怅归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fēi)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因为思念过度导致心情十分激动而失眠,住宿在外面身染浓霜都没有发现,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到了天亮时分。东方破晓,少阳初生,打破了一切幻象,终于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得已命车夫整理马车,踏上了返回东方鄄城的路途。但是人已经上了马车,揽住缰绳扬起马鞭的那一刻仿佛突然被什么东西击中了内心,保持了这个揽辔扬鞭的动作定格了好一阵子,怅然徘徊在原地很久还是舍不得离去。
[注释] 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就驾:备好车。騑: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𬴂。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辔:马缰绳。抗策:举起鞭子。盘桓:徘徊,犹豫不绝的样子。

图片

▲ 骖和騑

黄初四年(223年)七月,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在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毒害的。
因此有人说,《洛神赋》的主题应该是悼哀曹彰。因曹彰与曹丕、曹植同为卞氏所生,系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曹彰死后,曹植在回封地的路上写下《赠白马王彪》诗,将之与《洛神赋》对读,可知二者不仅为同时所作,且主旨基调亦基本相同。曹植在当时命不虑夕的情势下,通过《洛神赋》这篇赋借梦境和神话传说写现实,以洛神宓妃譬喻贤臣,对遭曹丕所害而死于洛阳的任城王曹彰表示深切的悼哀。也不是没有可能。
以曹操的去世为界限,曹植的前半生是意气风发,后半生却是壮志难酬。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洛神赋》写于公元222年,公元223年曹植写了《赠白马王彪》,此时他的哥哥曹彰已经过世,与弟弟曹彪被迫分离,在《赠白马王彪》中已经完全看不到那种意气风发了,反而充满了恐惧、沉痛和悲伤。曹操去世后,曹植的经历可见一斑。
洛神到底是谁?是触及不到的爱人,还是实现不了的人生理想?这个答案或许只有曹植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