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图片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带娃一起看了《十三邀》第八季的最新一期,对话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
迈克尔·桑德尔这个名字,大家或许不太熟悉,但近十年前的那场著名的互联网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可能大家或多或少的还有印象。
迈克尔·桑德尔是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他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民福利,塑造公共德性,促进社会团结。
作为哈佛大学的哲学教授,桑德尔本来理所当然的是被小众群体关注的对象,他的“出圈”,是因为他那些犀利的观点以及不时引起公众讨论的“金句”。
桑德尔说:“处在上层的人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他们的成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们理应享有市场带来的丰厚回报,这种思考的方式暗示着,那些挣扎在底层的人,这种命运也是他们应得的。这产生了一种成王败寇的傲慢,就是我说的精英暴政。”
内容图片

迈克尔·桑德尔
美国的精英文化由来已久,而中国社会这些年来也逐渐出现了这种“唯精英论’的趋势。而被这种论调浸入最深的应该算是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
在中国的部分家长群体中“唯精英论”的思潮如同一股暗流悄然涌动,逐渐渗透到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家长往往无法接受子女的平庸,他们将孩子的未来寄托在无尽的竞赛与培训之中,从奥数班到英语角,从钢琴培训到编程课,他们希望孩子能在每一个领域都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
他们深信,只有站在金字塔尖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观念驱使他们不断推动孩子向前奔跑,即便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并不完全契合这些既定的道路。

孩子的每一次的进步都被无限放大,而每一次的挫败则成了必须克服的障碍。
殊不知家长们在这股“唯精英论”导向的加持下所做出的一切看似”为孩子好“的举动,都会让孩子们在一味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忽视了内心的成长与价值观的构建。
如果他们没有如愿取得成功,成为精英,那份挫败感可能会淹没孩子们曾经对自我价值的所有认知。
更糟糕的是他们会渐渐失去对失败的容忍度,将每一次的不如意视为个人能力的全盘否定,而不会想到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的配合与机遇的青睐。
就像桑德尔在其代表作《精英的傲慢》里对“优绩主义”作出的批判那样(所谓优绩主义,是指人们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获胜。比如,最好的大学应当录取成绩最好的学生。)

内容图片
精英的傲慢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美)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著,
¥56
京东
购买

大家也许会说择优录取是很公平的一种方式,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都有真正平等的机会,去参与竞争吗?
桑德尔认为,很多时候影响“成功”的因素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性别、种族、地区、健康状况、天赋、家庭背景、社会经济……
就连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他的成功除去自身努力之外,不也是因为有“恰好成长在废除奴隶制后的美国,恰好遇见了篮球文化兴盛的时代,又恰好有合适的身体素质”这样的“好运”加持,才最终被成就的吗~
内容图片

如果一味的只宣扬“优绩主义”“唯精英论”这些,那么我们可能会忽视掉那些同样努力却受限于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孩子,他们的光芒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下被掩盖,梦想与潜力被无情地边缘化。
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包容与多元的教育环境,一个能够认可并鼓励不同才能与兴趣的社会。
而家长们的角色应当是孩子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而非仅仅是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推动者。
我们应当学会转换视角,从唯精英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鼓励孩子们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无论那是否通往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之路。
内容图片

总之,“唯精英论”的思潮应当被重新审视与批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多元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