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先就“国民政府”及其委员制度之由来、委员人选之确定,作一番简单地梳理:
1925年3月12日,著名的棉湖大战前一日,孙中山因肺癌于北京辞世。
6月5日,建国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建国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发动叛乱。
6月13日,杨、刘之乱被敉平。
次日,即6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议,政府定名为“国民政府”。
6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议决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
6月19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第十次会议根据常会决议,遂再次修正十四日之决议。议定国民政府实行委员制,“以委员若干人组织会议,并于委员中推举一人为主席”。
6月21日,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许崇智及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商议改组政府,并议定国民政府委员人选。
6月24日,胡汉民以代理大元帅的名义发表通电,接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政府改组决议案。
7月1日,国民政府于广州正式宣告成立。
同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及主席人选。推定汪兆铭、胡汉民、张静江、谭延闿、许崇智、于右任、张继、徐谦、林森、廖仲恺、戴传贤、伍朝枢、古应芬、朱培德、孙科、程潜等16人为国民政府委员。以汪兆铭、胡汉民、谭延闿、许崇智、林森等5人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以汪兆铭为国民政府主席。
民国的政坛实在是乱象频出,这一份委员名单并没有固定多久就迅速地发生了变化。
8月20日,中国国民党的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杀身亡;9月2日,胡汉民与许崇智都因“廖案”一事而被迫离职。于是,伍朝枢、古应芬二人遂由委员而递补为常务委员。
次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议决增补邓泽如为国民政府委员。
9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再次议决,增补宋子文、李宗仁、黄绍竑三人为国民政府委员。
此时,国民政府委员共有17人,常务委员5人(汪兆铭、谭延闿、林森、伍朝枢、古应芬)。
国民政府常务委员:胡汉民
国民政府委员:张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