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和九章

——阅读札记二十
刘战军

1.山东文脉

现在,一说到山东的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齐鲁文化。其实,山东文化是由三部分组成,就是以少昊为代表的莒、郯文化;以吕尚姜子牙为代表的齐文化;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鲁文化。

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文字为显著标志。在远古炎黄时代,炎帝和黄帝族属部落集团,在中国西部崛起,由黄帝的秘书兼史官仓颉造字,华夏人进入文明发展的快车道。这时,在中国中部崛起的,是以蚩尤为代表的九黎族属部落集团;在中国东部崛起的,是以少昊为代表的东夷族属部落集团。    

少昊族属集团,据说与炎黄族属集团有血缘关系,他们“起于穷桑”,即现在的莒县。那时的莒国文化,“信奉仁义、诚信、礼仪”“好让不争”“衣冠佩剑”,有君子之风。少昊的都城在曲阜,他的陵也在曲阜。所以,山东最早的文化,起源于莒文化。而郯国的郯子,据说是少昊的后裔。

西周建国之初,重用吕尚姜子牙。吕尚以《六韬》等学识,助周王建国,受封于齐。史载吕尚到封地建国前,曾到莒国学习。所以,齐文化中有莒文化的滋养。

西周王裔受封于鲁,都曲阜,形成鲁文化。在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先后诞生了孔子和孟子,所以鲁文化以孔孟为代表。而郯子是孔子的老师,所以鲁文化中也有莒文化的滋养。孔孟所代表的儒学,当时就是“显学”,是受众者广泛的主流文化。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被大家所熟知。

吕尚姜子牙,以临淄为都城,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齐国,直到公元前221年,齐被秦灭亡,国祚八百多年,所形成的文化十分厚重。首先,在齐建国前,吕尚就将莒国的君子之风、礼仪之邦理念带到了齐国。其次,吕尚在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时,以自己《六韬》的思想理念、制定的“周礼”国家制度等等,都带到了齐国,并且发扬光大。《孙子兵法》,虽然是孙武子献给吴王以后才面世,但是兵法的产生是在齐国,也承续了《六韬》的理念,借鉴了以齐地为主要战场的战例。第三,齐建国后第二个辉煌时期,应当是齐国第十六位王、齐桓公吕小白登台,时间是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他重用管仲、鲍叔牙等贤人,大胆推行改革,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通过废井田开阡陌,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组织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开办大市场,买全国卖全国,快速积累财富;组建平战相结合的三军,在富国基础上强兵等等,使齐桓公成为诸侯当中的第一位霸主。而管仲也成为华夏千秋第一相(参见拙作《千秋第一相》)。齐国影响力不仅达至华夏各国,还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等地。目前,东亚国家就餐的礼节、习俗等,就源于《管子·弟子职》。    

当然,历史发展到现在,人民依然清楚地记住了齐鲁的山东文化。

2.中国最早大学——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它的出现是齐文化的延续,也是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偶然特定因素使然。

2—1.百家争鸣

现在,一提到春秋战国时代,大家会想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春秋初期,社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社会矛盾空前激烈,迫切需要新思想引领新社会,各种学说大量涌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于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等学派纷纷粉墨登场。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发展条件限制,各学派以各自宣讲、各授门徒研究为主,互相之间缺乏交流,通过书简传播的数量较少,基本都是单方独奏。但是,到战国时代,各种学术思想不仅依然蓬勃发展,而且因为交通的发展,各种学派、特别是各种针锋相对的学说之间交锋多了起来。史载,当时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就曾在现今的藤县相遇,当面锣、对面鼓地辩论起来。当时的许行派说,应当“君民并耕”,不耕耘者不得食。而孟子派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当时,双方激烈争论各不相让。虽然这种辩论没有一个固定场所,但是已经蔚然成风。直到齐国建立“稷下学宫”,为各个学派的宣讲、交流、论辩提供了一个固定场所,才真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稷下学宫的产生,有水到渠成的必然逻辑。    

2—2.稷下学宫

稷下,是齐都临淄城一个城门,在稷门之下所设一座学宫,供各个学派学者居住、讲学、学子求学,史称稷下学宫。在这里教授学问者,称稷下先生。而在这里求学者,称稷下学士。由此可知,中国有世界最早的学位。

齐文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无疑受到政治、人事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到齐三十二代王齐康公吕贷时(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386年),吕氏齐王,被田氏齐王所取代。    

田氏本是陈厉公后代,妫姓,因内乱逃到齐国,齐桓公吕小白留用了他们。后来田氏势力越来越大,比如产生了田穰苴这样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军事家、中国武圣人之一。到齐康王死后,吕氏统治齐国的历史结束,被田氏齐所取代。田氏取代吕氏,并非一蹴而就。当时吕氏齐君虽然力衰,但是得到邻国强势支持、干预,田氏经过几代人多次战争,最后得到东周王点头,才完成政权更替。当田午当齐王(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也取名齐桓公,为了区分,历史上将这位齐王称“田齐桓公”。田齐桓公当政,当时有许多非议。庄子说,“披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意为小偷小摸盗窃一个玉钩要杀头,可盗窃一个国家却成为诸侯,这上哪说理去?为了正名,挽回影响,田齐桓公广罗人才,招贤纳士,大造舆论。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开办“稷下学宫”。所以,齐王换了姓氏,但是国家名称没有变,齐文化依然得到延续,而且还有了新发展,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客观效果看,田齐桓公取得了成功,因为历史上,大家并不注意齐王是吕氏,还是田氏,不像后来的王莽、司马昭那样,被称为篡位,十分不堪。

2—3.学宫情况    

稷下学宫具体模样,现在只有它的遗址,其它已经不可考。我们只知道它是官办学府,“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建筑宏伟。当时,齐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仅稷下先生就有数百人,其中如邹忌、淳于髡等七十六人,享受上大夫待遇,还有下大夫,以及稷下学士“数百千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有这么多人,就是现今庞大人口基数情况下,也应当是规模较大的学府。

稷下学宫虽为官办,但是管理者却个人说了算,应当是私营。著名学者荀子,曾经三次出任校长(祭酒)。学宫先生,只享受与同等官员相同待遇,但是不在政府中任职,也不承担行政责任。先生们应当研究王提出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由此看来,这就是现代的大学和研究院。

学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先生不论什么学派,只要有学问就行。学生到这里来,向谁学习都可以,并不分派系和专业。这就打破了过去私学、一位先生只教授自己学问的模式,使之成为综合性学府。由此我们就明白了,荀子为什么能成为诸子百家集大成者,因为他这个校长,在这里能见到百家之人,能知道百家之说,甚至能与百家思想辩论,他所处这样的客观条件,使他能够集百家之长。所以,“存在就是合理的”(黑格尔),存在一定有存在的理由。    

史载,孟子曾两次到此讲学,第一次可能是他尚未成名,待遇较低,第二次才享受到高级待遇。看来这里既重视权威,又不迷信权威,而是以贤才为上。当然,由于当时学宫人数众多,录用人员也许没有严格审查手段,所以韩非就编了一个寓言故事: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演奏,三百乐手同时吹。南郭先生不会吹,但是也摇头晃脑混在其中。齐泯王继位,也喜欢听竽演奏,但是听独奏,南郭先生赶快逃跑了。这就是“滥竽充数”的由来(《韩非子·内储上》)

最后,学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各个学派可以进行交流,开展论辩,辩论以理服人。当然官府不揪辫子、不打棍子、可以畅所欲言。由此成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大师级人物。比如荀子、孟子、邹衍、韩非子、李斯、张苍等人。根据各种史料记载,稷下先生中秉持道学者不少,而且形成黄(帝)(子)派、老(子)(子)派、玄、经派等等,为后来的玄学和经学埋下伏笔。阴阳家邹衍,在这里逮着谁就跟谁讲天地、阴阳、五行,他认为天下由大九州组成,中国只不过是其中“赤县神州”。所以,《西游记》中孙悟空漂洋过海求学,是有根据的。因为他整天喋喋不休地讲“天”,人们送他一个绰号“谈天衍”。名家“白马非马论”,也是名家学者在此经过多次辩论均获胜,从而天下闻名。当时,出任过三任校长(祭酒)的荀子,他本属于儒家学派,但他的学说吸收各家精华,成为诸子百家集大成者,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可是,就在当时以及后来,他一直受到“正统”儒家学者抨击,认为他不应当容许别的学说存在,他的儒家思想“不纯”等等。关于这一段历史,《史记》《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等许多史书均有记载。    

2—4.学宫制度

有人考证说,《管子·弟子职》,就是当时学宫学生守则。今天看起来,仍然为古代人考虑问题周到,要求严格,为之击节。

守则要求学生,要尊敬师长、谦恭虚心学习,看见善事就要跟着去做、听到义举就要身体力行,行为正直、遵守常规、容色端正、内心合于规范;要早起晚睡、衣带整齐,朝学暮习、小心翼翼、不懈怠;要晨起清席,洗手漱口,恭敬服侍先生洗漱;轻提衣襟入席听课,保持恭敬;接受讲课要长幼有序;如有疑问,拱手提问;先生下课,一律起立;用餐要跪坐先献给师长,饭桌陈列有序、席面成正方形,肉食之前、先上羹汤,肉在酱的前方等等。    

这些具体行为准则,不仅要求严格,而且可操作性强。特别是将德育贯彻始终,十分高明,就是今天看来,也不落后。

2—5.学宫影响

学宫的出现,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实现,仅凭这一点,就善莫大焉。它开创了一代新风,结出丰硕成果,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直接受益的是齐国。他们不仅没有被追究“篡位”,并且使齐成为战国时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高地。历史上,田齐桓公的儿子、齐威王,按照他父亲的路数,继续大办学宫,开放言路,奖励批评,努力改革,接受邹忌谏言。用人不看出身,只看能力,比如任用布衣出身的邹忌为相,任用会“赛马”的田忌为将军,任用从魏国逃亡来的“刑余之人”孙膑为军师,任用奴隶出身的淳于髡为上大夫等等,从而使齐王“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其次,为中国留下丰富典籍。各种著作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地理、数学、医学、农学等等思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秦朝以后,各级中央政权均设博士类职位,这应当是学宫的延续。    

3.稷下张苍

学宫培养了很多人才,比如李斯、韩非子、张苍等。最初,他们都在稷下跟荀子学帝王之术,即政治、经济、行政管理学等。后来,李斯仕秦,助秦始皇灭六国,担任秦相;他具体参与实施焚书坑儒,以小篆统一文字,统一车的轨距和度量衡,制定全套的国家管理体系和制度。秦始皇死后,他参与帝位更迭,是秦国重臣。韩非子有大量著述,将春秋战国以来法家的思想理论系统化、完整化,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而张苍,则是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他活了一百多岁,这本身就很不一般。    

张苍(?——公元前152年),是战国时代著名纵横家张仪的孙子。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纵横家代表人物。一次,他被诬陷偷了玉璧,被打得死去活来。当他醒过来第一句话是问妻子,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就放心了。他推行合纵之术,破坏六国连横,终于使秦国成为第一强国。为了破坏楚齐联盟,他游说楚王,说楚与齐断交,秦可以给楚600里土地。当时,屈原劝说楚王不能听张仪的,可是楚王不听,与齐断交后,张仪说只答应给6里土地。导致齐、秦联合击楚,可见张仪实用主义、目的至上的思想本质。

据说,张苍的父亲五短身材,其貌不扬。但是张苍却身材魁梧,面容白净,仪表堂堂。在稷下学习后,因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很快就在秦始皇手下当御史。后来因一次出大错,他怕被追究责任,弃官跑回老家。当刘邦带兵打到他老家时,他马上追随刘邦征战。这次他又犯了军规,按律当斩,在刑场有人看他相貌堂堂,遂向刘邦求情,将他留下。从此之后,他一路风顺,因战功被封侯,又给萧何当副手,担任“计相”,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计划委员会主任兼财政部长。后来他又担任丞相十四年,任职时间比萧何还长,成为数朝元老。正是由于他善于计划、理财,精于操作、落实,使国库不断丰盈,为汉初“文景之治”立下功劳,也为汉武帝文治武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据说,当刘邦得到天下后,朝廷还像战时一样,文臣武将与刘邦对话都很随便,不讲什么礼节和规矩。张苍和萧何感到这样政权无威,政令难以贯彻,庞大的国家难以治理。于是,制定了一系列朝仪、议事、政令、贯彻落实的规章制度,刘邦非常满意,觉得自己像个皇帝样了。张苍懂天文、识星象,修改历法,天下颁行。为了比较精准地进行税收、预算、用度钱粮,他和耿寿昌,把古代流传下来的《九章算术》,分别进行修补完善。此举不仅解决了当时许多管理中的难题,还为我们留下一笔特殊的文化遗产。他们用事实证明,我国数学领域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仅凭这一点,张苍就值得人们永远尊敬。当然,他的言传身教也有硕果,汉代著名的学者贾谊,就是他的学生。

4.《九章算术》

4—1.数的产生

根据《中国通史》,我们华夏人是在170——180万年前开始脱离动物界,进化成人类,其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有了语言。语言是在人类有了思维,在交流之中产生。人类面对大自然的风、雨、雷、闪电、火、洪水等等自然现象,既有不理解和恐惧心理,又有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在思维、交流当中,产生了第一门学问——宗教。宗教最大的特点就是崇拜、信仰、尊敬,不用问为什么。掌握宗教的杰出人物,就是“祭司”,他后来就成为领袖人物。

宗教的发展,由其内部孕育出它的对立面,就是哲学。所以,从宗教分离出来的所有学问,都隐含着哲学的思维、思考和逻辑。第一个从宗教分离出来的学问,应当是数学。因为在生活、生产当中,人们接触最多的是一只羊、一只野鸡、一只野兔等等,他关乎到人的生存。慢慢这些动物的数量被抽象出来,表达为一、二、三等等。所以,数字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是“想”出来的,是虚构出来的。但是,数字深刻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存在,又是真实的。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华夏人在30万年前,抽象出来数字一、二、三等等。因为二比一大一倍,所以华夏人最早产生了“二进制”,这为现在的电子计算机、电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冥冥之中,天佑中华。而后又产生了“十二进制”,与月亮出没十二次为一年有关;“十六进制”,与天上的星斗有关,所以中国古代的秤,有“定盘星”;“六十进制”,与天象运行有关,天干地支运行一个周期,就是六十年一个甲子。时钟60秒一分,60分一小时等等。令人称奇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十进制”,这显然与人有十个手指用于计算有关。

目前,世界通用的记录数字符号,是1、2、3、4……等等。这个符号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时,在古印度产生,后来经过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认为这是阿拉伯人发明,称为阿拉伯数字。后来传到我国,我们也误认为是阿拉伯数字,就这样误读至今。    

4—2.中国数字演变

我们华夏人在30万年前,就产生了数字概念,在结绳记事中不断使用。目前,只能从考古陶片刻符中推测出来,并无实际证据。直到公元前1600年前的甲骨文中,我们才看到数字一、二、三等等。为了方便计算,在公元前500多年时,我们的先贤发明了用竹片制作的“算筹”,借助它进行计算,把双手和绳结解放出来,计算速度显著加快。但是,竹片算筹最多只能显示九,到十需要进位,这就是我国古代为什么将九视为数之极、视为最大的原因。在文学中,为了表达尊敬、至高无上,就有了“九歌”“九章”等等。后来,我们的先贤又发明了算盘,发明了用一只手就能表达出一到十这些数字,显示出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中国有世界上运算最快的电子计算机,实在是不足为奇。

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从古代就有“0”的概念,虽然当时的“零”与现在的“0”内涵不绝对相同,但是这个理念我们早就有。而古罗马没有“0”的概念,直到1840年以后,英国才引入0的概念。由此,中国大妈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在菜市场心算算账门清,根本不用计算器,这让外国人感到惊讶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我们骨子里就对数敏感。    

当然,我们在引入阿拉伯数字记数之前,就有用汉字记数的方法,除了一、二、三等等之外,还有大写壹、贰、叁等等。我们还有一个记数的系列,就是天干地支的甲乙丙丁等等。正是这个记数方式,我们才能根据考古发现,推算出尧帝登上王位的准确时间。此外,十二进制记数方式,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普遍应用,如12个时辰、12个月、12生肖等等。中国麻将游戏当中,许多规则、以及运用规律性的东西,都与12或12的倍数有关。比如要抓13张牌,但是要打出去1张,实际是12张牌在运转,由这12张牌,演化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千万变化,里面排列组合不同,玄机无穷,奇妙无尽,万花筒般的变化,让你总感到快成功而又功亏一篑,寄希望于下一次,让人欲罢不能。寓教于乐,深谙哲理,这也是一种中国式大智慧。

4—3.《周髀算经》

中国西周王朝,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朝代,许多发明,遗泽千秋。周太王开始将周人迁都,使周人迅速崛起。他认为自己第三个儿子的儿子姬发有王气,老大泰伯和老二仲雍“逃跑”到现在无锡的梅村,建立勾吴国。由三子姬昌继承“西伯”爵位,以便传位给姬发。姬昌就是周文王,他被商纣王拘禁期间,发明了《周易》,同时制定了“周礼”,就是国家管理框架、基本制度等等。周太伯第四个儿子周公旦,不仅协助周武王姬发打败纣王、建立周朝,武王在位三年去世后,又摄政辅佐周成王,七年后还政。所以,周公旦口碑一直很好。周公旦完善了《周易》,同时组织人撰写《周髀算经》。对《周髀算经》成书年代,学术界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是大家都承认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也不是一个朝代完成。所公认之点,是书的核心内容最早产生在西周。    

在此要说的是,《周易》《周髀算经》,都是用数学方式来表达哲理,这说明我们的先贤对数学理解十分深刻,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周易》用阴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所以用阴阳八卦理论,可以解释大千世界。后世西方的爱因斯坦,也想用一个“宇宙公式”来解释世界,他们的追求和理念惊人地一致。而《周髀算经》,则是专业数学著作,为当时的建筑、农田规划、水利工程计划等等提供了方法,非常实用。比如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周髀算经》的内容。我们为先贤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

4—4.《九章算术》成书

《九章算术》,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颗明珠。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反映到思想文化方面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社会基础却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活动的繁荣。在涉及数学方面,主要体现在田地、国土面积的划界、测量;城池设计、战台及城门楼和瓮城视野,城、垣、堤、沟、渠修建;田亩农作物产量、税收计算;运河及各种水利工程修建;宫殿、祭坛等建筑物修建;粟米、农产品交换;货币制造、原材料配比等等,都需要有数学知识。客观需求,必然要有一定理论做支撑。从公输般制造攻城云梯记载,从现在所见苏州阖闾城遗址,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西汉王朝的建立,社会处于较长时间稳定发展时期,为了较快解决上述问题,西汉计相、后来丞相张苍,把收集到的数学书册,整理、增补、完善成为综合书——《九章算术》。与张苍同时代的耿寿昌,也为这本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后来,魏晋时期的刘徽,为《九章算术》做注解,实际也是在完善这本书。为此,刘徽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到唐朝,李淳风再进行注释,朝廷明令这本书是国学教科书,由国家推行学习、执行。在此时期,《九章算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到宋朝时的公元1084年,朝廷进行刊印,使之得到更加广泛传播。

4—5.《九章算术》主要内容

《九章算术》,以“九”这个数为最大的基本含义为理念,从九个方面阐述数学问题,因此命名为“九章”。但是,它要表达的是全部数学问题。其思想理念与华夏文明哲学理念相一致,以宏观、全局为视角,从具体问题下手,逐一解剖、分析。华夏文明从大到小,与西方文明从小到大,最大不同在于,我们是先从宏观、大局、总体、统揽的角度,把握、驾驭整个事物,之后再逐一分析、解决。除表现出格局大之外,更主要的是能够关注到具体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辩证逻辑,更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华夏文明这一特质,由于受历史发展局限,有时显得不那么“精准”,比如做菜时“盐少许”“醋适量”,这些弹性数量表达,有人诘难为不精准,其实它是真正反映出食物的本质——好吃。在这方面,中医中药药方,争议最大。其实两个人患同一种病,但是他们的体质状况、病情程度等等肯定会有差别,药方上的加、减,不正是有针对性的“精准”吗?

《九章算术》的内容是:

第一、方田章:提出分数四则运算法则;说明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弓形、圆环形面积计算方法;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约数方法等等。    

第二、粟米章:提出各种谷物比例折换算法。

第三、衰(读音崔)分章:提出各种比例分配法则。

第四、少广章:提出各种开平方、开立方程序;对已知面积、体积而求一边长或一径长的方法。

第五、商功章:讲述各种立体体积计算公式、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均输章:属于比例分配问题,主要解决赋、役中合理负担,包括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等全套比例计算问题,及当时社会实际存在的计算问题。

第七、盈不足章:主要讲解盈亏问题,以及用盈亏解决一般算数问题。包括盈不足、盈适足、不足适足、两盈及两不足这三类盈亏问题。是通过两次假设来解决问题。其思维模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第八章、方程章:线性方程组解法,讲解正负数和加减法则。其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这也是世界最早、最完整的线性方程组解法。还引入负数、正负数加减和乘除法,具有世界里程碑式成果。

第九章、勾股章:由“旁要”发展而成,提出勾股定理,以及解勾股形和测望问题方法。这些勾、股、弦解法,比西方早三个多世纪。

而勾股定理,明显是由《周髀算经》而来。由此可见,《九章算术》是对我国古代数学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以数学计算为中心,用九十多条抽象计算方法、公式和二百四十六个例题解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虽然以两千多年后今天的眼光看,它虽然尚有不完善、甚至不准确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其真理的光芒依然耀眼。    

扪心细想,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为什么只有华夏文明赓续不断屹立在世界东方?是因为华夏人还在,语言文化还在。而人、语言文化存在的内在原因,就是这种文化太先进、太强大、太有韧性!没有什么人或力量能够撼动和取代。天佑中华,中华也值得天佑!

4—6.《九章算术》特点

我一直难以认同学生过早区分为“文科生”“理科生”,因为按这种分法,《九章算术》属于理科,但它是用古代汉语所表达,如果没有一定古汉语基础,连字的读音都不会,怎么能理解它的含义?怎么延伸领会其思想?又怎么能触动思想灵感、激发创新和发展?

《九章算术》与我们目前学习的数学、代数、几何分类不同,它是用数字和图形相结合来表达。将数学和几何分开学习有其优点,但是数形结合也有其所长,会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会看到另一种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一点,对创新尤为重要。    

《九章算术》还有一个特点,即实用性很强,学了就有用,学了就能用。其负数、方程解法,不仅是世界最早,而且是用文字表述,比上来就是字母公式、干干巴巴、只能靠死记硬背,要生动得多,容易融会贯通,更能引发联想和趣味。

在诸门学科中,数学除了严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之外,它最强调逻辑关系。《九章算术》作者,无疑深谙墨子“墨辩”辩证逻辑理论,表述数学问题,将其中逻辑关系体现得很清楚,体现出其超凡的真理性。

在整个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手段在《九章算术》中得到应用,这是它对世界数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数学,是人类科学最基本学科之一,也是古老华夏文明基石之一,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目前,公认的我国古代十大数学专著是华夏瑰宝。数学十大专著,亦称十大算经,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邱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綴术》《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十大算经对数学的贡献是十分巨大,比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綴术》,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的七位数,达到当时世界之最。无疑,《九章算术》是其中最重要著作。十大算经里面提到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数、负数、方程等等词汇,我们现在还在使用。而我国现在进行的量子通信工程项目,也有“九章”名称。古老科学再度焕发耀眼光芒,奏响时代最强音!这正是:    

张 苍
容貌堂堂俊,
博学荡荡央。
封侯挥剑戟,
拜相运筹忙。
举重青云鼎,
功高紫栋梁。
计地量天远,
乾坤演九章。
2024.09.15.于哈尔滨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刘战军,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后被选调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师、军参谋,军营职参谋,军副处长,团副政委、师后勤部政委。任战士期间,在东北“八三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代表沈阳军区参战部队讲用发言。转业至哈尔滨市政府工作期间,荣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单位十多次奖励,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中1990年黑龙江省政府记大功奖励,1992年哈尔滨市政府分别给予记大功、记功奖励,1996年获评黑龙江省先进工作者,1998年哈尔滨市政府授予特等奖。职任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至退休

【重要提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