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Image

开卷有益  话说对联

目录:

  1. 一联佳对报春来——对联的起源

2.对联的发展

3.对联的常用术语

4.对联的基本形式

5.对联的常用辞格

6.对联的分类

7.对联的四个特点

8.对联四美

9.现代汉语的词的分类

10.对仗妙用方法

11.联律通则

12.倪进祥自作楹联速成法

今平古仄字表

Image

一  联佳对报春来——对联的起源

    对联,俗称对子,又名楹联,联语,是由两串等长、成文个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构成的独立文体,一般用汉字写在两条长幅上!☁️长幅必须是对称的格式,悬挂在左右相对的位置上,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通俗地讲,上下联字数不限,但两联字数必须相等;对联的内容要有意义,是可以被人们所理解;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作为独立存在的文体,而不是其他文体的一部分。只有符合条件,才能称之为对联。

    对联具有言简意赅、两两相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联是雅俗结合最成功的实例,也是艺术和实用结合最完美的典范。☁️对联还是拥有最大的群体的文化,它遍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场所,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独特文化现象。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说到古代的对联,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提到的“新桃”和“旧符”,就是北宋时期的“春联”的形式。春联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北宋时期,对联就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春联之中,逐渐成为庆贺新春的喜庆活动之一了。

    那么,我国的对联始于何时?人们普遍认为,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清代著名的楹联大家梁章钜在其作品《对联丛话》中说:“尝闻纪文达师言: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代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㭙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意思是说五代蜀主孟昶所作“余庆”、“长春”一联,不仅是北宋灭亡后蜀的先兆,而且成为楹联后来的滥觞!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每逢过年,就已经有了在门前悬挂桃符的风俗。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记载:“《皇帝内经》称上古之时,兄弟两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人,援以苇索,执以虎食。☁️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意思是:相传在上古时代,东海度朔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有三千里长,叉枝一直延伸到了东北方的鬼门,而妖魔鬼怪每天都要从那里进出。树下住着两位大神,看守着大门。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两位大神若发现妖魔鬼怪在人间为非作歹,就用芦苇编织成的大网困住他们,然后缚着喂虎,为民除害。于是从周朝的时候开始,官方就开始号召民众每逢年节岁尾,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者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出现的最早的桃符。☁️同时,人们还要在大门上悬挂苇索,二门上画上一只老虎,用来避免鬼魔妖怪的侵扰,这一做法,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长6寸,宽3寸的两块木板,分别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辟邪驱鬼,这种习俗一直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唐朝,因为有了唐太宗命秦琼,尉迟敬德把门驱鬼的故事,于是又出现了将神勇名将的画像和名字刻写在桃木上,然后悬挂于门上的习俗。据白居易《百礼六帖》中记载:“正月初一,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韩鄂《四时纂要》明确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从此以后,人们渐渐开始将联语语题在桃板上以代替降鬼的大神。☁️

因此可见,五代后蜀王孟昶在投降宋朝前一年(公元964)的除夕,题在宫寝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较早的名联,但并不能算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尽管如此,但此联作为较早的著名对联,还是以独特的内容和标准形式,确定了以后对联的发展模式。

    有人认为“新年纳余庆(平平仄平仄),嘉节号长春(仄仄仄仄平平)”,在声韵平仄上完全不符合声律;在内容上也不过是一般的迎春祈福之辞,没什么新意!其实联律并不同于诗律,该联的平仄重点是在“年”平,“庆”仄和“节”仄,“春”平字上。“新年”对“嘉节”,“余庆”对“长春”,声律对仗非常工整。从字面上看,“纳”就是接受,“余庆”指先代遗泽《易经·坤·文言》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此联大致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不论平仄声韵还是内容意境,都非常工整,是对联创作的典型,在对联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其实与对联相类似的对偶句式,在我国先秦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尚书》中的“满招损 ,谦受益”。《易传》中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论语·雍也》中的“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后世脍炙人口的对偶名句。至于沈约,徐陵之后的近体律诗,其中更是写有大量的对仗诗联。☁️这些名句,都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对偶句式,也可以看着是对联的前身,但我们不能说对联就起源于先秦时代和魏晋隋唐。其实,字词对仗、胼语偶词只是我国古代诗文的一种固有特色。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和“体植必两,辞动有配。”等等,都记述了古代文章遣词造句的对偶和胼俪性质和特征。可以说,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学滋养和传统基础!

Image

二    对联的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对联成熟于隋唐。这一时期,文人墨客都喜欢把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开始形成了“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在诗人们的广泛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唐代诗人大多都有名联流传于世,如骆宾王的题杭州观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题诸葛亮居联:“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联。到了宋朝,民间新年贴挂对联已经很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便是对当时盛况最真实的写照。☁️这个时候,桃符由桃木板变为纸张,但春联依然称为“桃符”。赵庚夫《除夕即事》中曾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就说明,当时的名联大家非常多。像苏轼,王安石,秦观,佛印,苏辙,朱熹,陆游等人都很喜欢作对联,或者自己创作,或者与他人相对,或者集前贤诗文为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中以苏轼最为著名,他不仅写下了许多妙联佳对,而且开创了一套写作对联的技巧。☁️比如苏轼说“古今语未有不对春”,即认为凡世间物,古今语都可以做成对联。这对对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深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也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如陆游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宋代题联的范围也开始有所扩展,对联逐渐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如苏轼题真武庙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对联一度在元朝的时候走向了衰败,而又于明清达到了巅峰。由于明清统治阶级对骈文和对联的大力推行,并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中,因此楹风极盛!☁️臣子们精研对工以求获得主子的抬爱;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作为人生中的乐事;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不通晓对工以应当时之风。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贫寒,没有受过太多教育,所以非常喜欢对联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并大力提倡对联。☁️朱元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常和臣子们一起创作对联,游戏消遣,赏赐也多以对联为物。朱元璋曾给将军徐达写过一副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春联的命名正是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据明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自明孝陵防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以颁发圣旨的方式提倡对联,这种力度之大,在史上难得一见。相传朱元璋为了考察民间张贴春联的情况,特意在某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出宫微服私访,一来考察自己说话灵不灵,二来也可以欣赏到名联佳作。☁️一路上,朱元璋看到大街小巷,每户人家都贴了耀眼的春联,心中非常高兴。当他走到城东门口的时候,却发现一户人家门上没有张贴对联。朱元璋心中有点不快,便上门询问。原来此家是一屠户,店主不识字,也请不来人写对联,正坐在屋中发愁。朱元璋得知后,便说:“只要你不嫌弃,我给你写一幅吧!”。官员立刻拿来笔墨纸砚,朱元璋稍加思索,便写下了两联十四个大字:“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朱元璋开心的回宫了。到了第二天,屠夫才知道这是当朝皇帝的亲笔御书,非常惊喜,人们看了,都说这副对联写得工稳,奇巧,文雅,幽默。是一幅佳作!☁️屠夫激动不已,忙将这副对联当稀世珍宝收藏起来。受到明太祖的影响,明朝历代皇帝如明成祖、明英宗、明武宗、明世宗、等,都非常钟爱对联。☁️因为有皇帝的积极倡导,“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当时的文人骚客也多把结社吟诗、题联做对当成文雅高尚的乐事,当时著名的名士有解缙、李东阳等都是对联高手,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联。每逢春节都要到来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开始写春联,贴春联,赛春联的活动,成为风靡一时的社会活动。此后过年贴春联便成为中国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对联在清代达到了巅峰,在内容开拓和艺术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出现了许多脍j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康熙时、雍正两位皇帝大力提倡,并且身体力行,皇宫殿阁所有的门楣,都要做对题联,用志纪念。据说雍正皇帝曾在春节的时候,赐给大臣张廷玉一副对联:“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因为是御制春联,张廷玉每年都要把它刻成桃符悬挂在大门前。后来许多官员效仿张家,春节每至,必定写此春联张贴于门上!这对清代的对联,尤其是春联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了乾隆时期,对联发展到了极致!乾隆皇帝是这个对联的酷爱者和制作者,北京名胜对联中,有一百七十九联出自于乾隆之手。当时紫禁城中,宫殿门阙对联比比皆是,大多也是乾隆皇帝所作。而且乾隆喜欢游山玩水,经常到各地品鉴形胜,墨宝题题联。有些名胜古迹,现在还流有他的御联。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在乾隆时期达到了纯熟的程度!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个定制,每逢皇帝寿辰之日,全国各地、官场各署,官员个人,民间各社,等都要举办盛大的恭献寿联活动。这些寿联要挂在各个衙门的门上,鳞次栉比,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这个时候,全国的士子学人、平头百姓,都要前去观瞻拜读,吟诵赏析。这些寿联大多是歌功颂德的文字,但是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往往各呈奇技,炫词竞彩,颇为精妙。☁️这些对联,又由政府编辑成册,除了要呈献给皇帝御览之外,还分发臣工,用以欣赏和典藏。清代的对联就如唐代律诗一样兴盛,对联成为这个时代创作最繁盛、最高产、最广泛、水平也最高的文学形式。许多对联名家彪炳史册,名联佳对流传千古,以对联结社的文学团体,集大成式的对联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对联的体式也在这个时代成型。对联在清代,影响到了国家大事、政治经济、军事战争、科学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无处不在。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对联开始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到现在都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随着清代对联的兴盛,大量对联专著也出现了。最著名的有梁章钜《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巧对录》;林庆铨《楹联述录》《楹联续录》;李渔《笠翁对韵》;李伯元《南亭四话》。根据《对联书目举要》所列举的对联著述中,清代之前的只有8种,而清代就有38种!☁️ 明清文学最著名的小说,其中四大名著深受对联的影响。☁️除《三国演义》外,《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的章回题目的书写都采用了对联的形式。例如《西游记》第一回题目:“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水浒传》第一回题目:“张天师祈镶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尤其是巨著《红楼梦》中,除章回题目都是对联外,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对联,一共有27处之多,其诗、词、曲中连环联,联联不断。这些对联大多数都是曹雪芹创作,他把山水,园林、亭榭、门室、图景、人物、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天道、人事、世情、至理、分析得入木三分。☁️ 清代的传统对联、风格多样,使用广泛,远远超过了前代。黄荣章的《古今对联拾趣》收录了188则对联故事,有110则发生在清代。☁️清代名人所创作的联语,能够流传千古者,如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何绍基的《岳阳楼题联》等。☁️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最负盛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钟云坊的江津长联字数长达1612字,是名胜联中字数最长者。☁️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定都南京后所写“重开尧舜之天”一联,气势恢弘。清代著名的对联大师,不但有文人、学者、书画家,如李渔、郑板桥、孙髯翁、何绍基、袁枚、宋湘、纪晓岚、彭元瑞、顾复初、钟云坊、康有为等,还有文官武将,如,梁章钜,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在对联领域,清代可谓群星灿烂,高手辈出。在清代,为了培养儿童的对联能力,还出现了一个名叫“诗钟”的教育活动,这是对联的初级阶段。☁️诗钟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据《闽杂记》载:“今馆阁诸君亦多为之。”同治年间进士赵国华、李宪之和探花张之洞曾在山东、江苏、湖北等大力提倡诗钟活动。☁️光绪年间,北京以盛昱领衔的满族知识分子成立了“榆社。”北京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士。如诗人易顺鼎、陈三立,词人王半塘、朱古微、政治活跃人物文廷氏、杨锐,重要官员翟鸿机、陈宝宁陈宝琛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诗钟热。这个时期的家长也积极支持学童参加诗钟活动。☁️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猎取功名的人学作诗钟,也是为了写好八股文和制艺诗。附庸风雅的人也愿意参加这种“诗酒酬唱”,光绪年间曾“都下宴集相率为诗钟。”☁️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许多社团,上海首先在报纸上发题征作,结社的作品有时用电报发到南京,由江宁布政使樊增祥阅卷。有些饭店还因为一度接待诗钟活动而名声大噪。民国成立之后,潇鸣社和塞山社先后在北京成立,各自拥有会员一二百人,梁启超也曾加入。☁️上海的樊园诗钟活动,集合了同光诗人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因福建人才济济,作品风格俊秀,被称之为“闽派”。其它地方也有水平很高的联社活动,作品水平不断提高,在抗日战争之前达到了顶峰。☁️后来,伴随着社会与政治的大变革,诗钟活动很快消沉,以至于至今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诗钟了。“五四运动”的出现,在文化方面固然有其反封建、反帝制的积极历史意义,但在对待诸如对联这种文学形式上,起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因中国国学复兴的倡导,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筹建了对联学会,每年都有征联、评联的活动,大大改观了今人不大重视对联的局面。千百年来,从封建帝王得金銮殿到黎民百姓的茅草屋,从楼台亭榭到小摊地铺,从本土的道教、儒教庙观到外来的佛教、基督教的寺宇教堂,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南疆到北漠大荒,从戏曲舞台到文学作品,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对联的印记!☁️     

Image

三 对联的常用术语

楹联 就是俗话说的“对子”,“对联”,原来是指悬挂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逐渐发展成对所有对联的雅称!

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字数相同的两个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也有用平声字结尾的,但少见),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当在读者的对面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上句等。出句 又称“出对”,一般为上联,是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根据收尾字平仄判断,有的出句也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属于下联!☁️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叫对句、下至、下比、对母、对尾等。☁️ 

对对 后对的半副对联,是应对中的常用语。大多为下联,个别的为上联。全联 有上联也有下联,完整的一副对联。

半联 半联副对联,指的是只有上联,或者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由于历史悠久,其中的半副联实物已经散佚,而原文又找不到记载。☁️二是本身不容易对上对句,以至于形成了“绝对”,古时候有些绝对现在都还没有人对得上来。

单联 与套联相对,把一副对联成为单联。上下两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称为“单联”。☁️ 

套联 套联是由两副或者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同地的一组对联!

一源分流名支。☁️据《新唐书·骠国传》记载:“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云朵)从中取其意,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义,对联用副来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以前用“幅”来表示,但“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对联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来计算,有几个字就为几言。☁️如“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为四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为七言。

扁同“匾”,用“额”,连起来就是“匾额”。☁️清人梁章ju钜所著《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就是题匾额处,门楣。

悬挂在门屏上的牌匾。

幛是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一般是整幅的丝绵制品,上面题缀文字,与对联并不需要匹配!

横批 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相当于横额,经常与对联搭配起来用。又名横幅、横头。

虚额 并不直书其名,而用典或者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等。

实额☁️ 直书该处其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

成联 有一个作者创造的上下联成为“成联”或“自作联”。

句脚☁️ 又称“联脚”,多是由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Image

  

四    对联的基本形式

正对:

对联中最常见的形式。上下联各表达一件事情,各自都有完整的意思,两者和谐在统一一个意境之中。

反对:

上下联一正一反,是相互映衬的关系,意思相反,还把主题表现得更为鲜明、深刻。

串对:

又名“流水对”,就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表达出来,上下联顺承,下联是上联的补充与继续,同时还要深化上联所表达的主题。(☁️云朵)上下联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全!上下联有因果,连贯,条件,假设等关系

工对:

又名,严式,它要求以同类的名词相对,类别愈精,对联愈整。

宽对:

与工对相对。在用词上不要求小类和平仄相对。

只要求大类,句式结构相对即可。也不是无限制的宽。

回文对:

回文对又称回球,是讲究词序可循环往复的一种修饰方法,趣味性浓厚。☁️回文联分三种:一种是上联可以做下联,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二是上下联顺逆一致“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三是上下联互换颠倒法,如“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

Image

五 对联的常用辞格
拆合格:
指利用汉字偏旁和组合来构成对联!如,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为妙!
嵌名格:
对联中巧妙嵌入人名、地名或者事物名,又叫“镶名格”。☁️
急转格:
对联的上下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相反方向忽然转变。☁️如: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
回文格:
对联的上下联倒读或者顺读意思完全一样。
拟人格:☁️
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
反诘格:
利用反问形成的对联。☁️

Image

六 对联的分类
按修辞分类:
叠字联
复字联
顶针联
嵌名嵌字联
拆字联
音韵联:同音异字、同字异音或者叠韵等

按使用场合分类:
春联
喜联
寿联
挽联
装饰联
行业联
交际联
宅第联

从趣味角度分类:
无情对
玻璃对
回文对
谜语对
集句对

Image
七 对联有四个特点:
一 形式对称
二 内容相关
三 文字精炼
四 节奏分明

Image

八 对联四美:
建筑美
对称美
语言美
节奏美

Image

九 现代汉语的词的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 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①基数:一、二、百、千、万、亿
②序数 :第一、第二、第三
③分数 :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
④倍数 :一倍、十倍、百倍☁️
⑤概数 :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 你 您他 她 它 我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它们 咱们 自己 别人 大家 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 你们自己 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 谁 什么 哪(问人或事物)哪儿 那里 (问处所) 几 多 (问数量) 多 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 怎样什么样 (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 那 (指人或事物)这儿 这里 那儿 那里 (指处所)
这会儿 那 会 儿 (指时间)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那么 那样 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 那些 这么些 那么些 (指数量) 每 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 某 另 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八.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十.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Image


十 对仗妙用方法

1.时空交错:对仗中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体现表达内容的变化。如:☁️
①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②九丈岚烟出腕底,十年雨露入心隈。
③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
④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以上的“一川撩梦雨”、“九丈岚烟出腕底”句从空间写,而“六载动情人”“十年雨露入心隈”从时间写。“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联从时间写,而“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从空间写。☁️两个维度相互映衬,以拓展诗句的语义表达空间。

2.动静相宜: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
①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②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
③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命荡风云里”、“风动神珠戏醉仙”,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心平日月间”“蛇伏古洞陪幽鬼”。或一联描写动态,如“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之变: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其中常用最主要的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如:①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③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④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石溪水溅千声脆”、“雨夜和声复断肠”,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云岭松遮一色鲜”“ 晴朝放眼堪寄兴”。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为听觉形象,而“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为视觉形象。
视听结合,声色相映。除视觉、听觉之外,也有以其他感觉错综变化以构成对仗的。如:
⑤合围尝尽酸和苦,并进趟开热与凉。
就是味觉“酸和苦”和触觉“热与凉”相对。诗人有意把色、声、嗅、味、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交错成对,可以构成立体式的感觉空间,丰富诗句的审美内涵。
对仗妙用二十六法☁️
4.宏微并衬: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如:
①山高空瞭望,灯暗自吟哦。
②露水有缘成苦酒,霓虹无故化长绳。
③应知海阔鱼龙险,勿忘家贫父母亲。
④华屋玉碎人空叹,荒野曲寒谁与听。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笔下可以令人有镜头变化之感,调动思维。
5.多少分明:同一联的两句,通过数目的对比,使语句更具表现力。下面举几例多与少的变化诗句,如:
①春种千颗籽,秋收几个钱。
②孤月依山老,繁花照水新。
③千载专权成壁垒,一丝奢望是机关。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以上句中“千颗籽”与“几个钱”、“繁花”与“孤月”,“千载”与“一丝”、“万里”与“几家”都是以意象数目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感。
⑤千钧一剑功勋在,百任双肩业绩存。
这联里一句之间还是数目之变的就句对,一句里“千钧”对“一剑”,“百任”对“双肩”,竞相变化,增加诗的内涵和力量。
6.节奏起伏:对仗句要求上下句句法结构大致相同,但如果一味追求形式工整必定会影响对仗内容的气韵。前人云:“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诗人往往在字面对称整饬的前提下追求诗句内在气韵的流动。在两句或两联之间句子节奏发生变化,也能产生新奇的效果。如:
①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字面整齐,深层句子结构发生改变,两句的句子节奏有了明显不同。
②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这一联从字面上大致相对,但两句深层的语气节奏却不大相同。上下句表层语言形式犹如双峰并峙,而其深层的语义关系则不同,一为逐日的消瘦,一为任霜的欺残,形似而神异,属“寓变化于整齐”的写作手法。
③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两联的句子节奏是不一样的,变化较大。
④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两联句式节奏变化也甚大,这样还能增强诗的耐品味性
7.信疑合用:对仗的上下句语气不同,一句表肯定语气,另一句则表疑问语气。如:
①将士魂何在,劳工汗未干。
②天机犹不测,人运欲何更。
③伐木三车堪作炭,抛情十载怎持觞。
④鸿爪紫泥能共语,昏灯白发怎争功。
以上各例一句用陈述或肯定表示“信”,另一句用疑问表“疑”,或反诘、或询问。语气灵活多变,就能化板滞为跳脱。
8.情景分合:两联中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对仗联的上下句要尽力避免“合掌”之弊,同样的道理,律诗对仗的颔、颈两联之间也应该避免内容的合掌之嫌,应尽可能有所变化。如:
①关帝庙前香火旺,张臣碑畔血花荣。风吟欲壮双狮吼,水啸相谐百鹤鸣。☁️前联写庙前、碑畔之景,后联抒风吟、水啸之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三巡美酒金樽起,一缕香风玉饼来。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前联写当时的情景“金樽起”、“玉饼来”,后联则直抒胸臆“桌上酸甜堪品味”、“ 人生红绿费疑猜”。
③陋舍泉为酿,荒畴鸟共言。情真陪五柳,梦断付一笺。这里前联写景,后联写情。
④未领三分险,唯折九道弯。谈诗争耳赤,论史惹心酸。这里也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但实际上这里的前联也暗中表述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只不过读者不易理解罢了。景乃情之媒,情乃景之胚,合而为诗。诗的这一审美特征在律诗两联的变化中用的多,显得尤其重要。☁️
9.婉曲达意:两句或两联中一直接描写叙述,另则借助用典委婉达意。如:
①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五柳”句用典,“诸峰”句 直接描写
②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抱柱相执手,钓鳌皆耸神。前联直接描写,后联“抱柱”、“钓鳌” 两处为用典。☁️
③两部千金典,一身绝世功。德馨堪坐虎,胆壮可医龙。也是前联直接描写,后联“坐虎”、“医龙”是两个典故。以上一写实况;另则以典喻今,委婉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能使诗意含蓄而又典雅,耐人寻味。
10.赋比相连:两联中一联用赋的手法,即铺陈描叙;另一联则用比的手法,即援喻设譬。如:
①比月情非淡,如霞意更浓。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②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均是一联用比的手法,如:“比月”、“ 如霞”、“ 如烟”、“似月”;而另一联则用赋的手法,如“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赋以直述情事,比以引发联想。两种手法交替运用,使诗句显得灵动活泼,变化有致。☁️

Image

十一 联律通则
中国楹联学会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 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 传统对格
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 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单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 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词性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 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 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

Image


十二 倪进祥自作楹联速成法
1、分清平仄,汉语拼音中第三声、第四声均是仄声,入声字全部算仄声;第一、二声大部分是平声(少数入声字除外,另外列表公布,大家记录熟用即可)。
2、平仄分布规律是2、4、6、8、10等双数位置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相反,位处1、3、5等单数位置的字上下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不管他,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平声。
3、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词性要相同。
4、上联最后3个字不能连续用仄声,下联最后3个字不能连续用平声;不要无规则出现同一个字,不重复用,复词除外。如:朦朦,缕缕等。
5、同义词不能对同义词,如中国不能对神州,这叫合掌,是毛病!
6、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结构要相同,如联合词组要对联合词组。如:千家万户可对三教九流,惊天动地可对泼墨吟诗。
7、上下联字数相等、联意相关。
8、长联中上联倒数第二句结尾一字要平声字,下联倒数第二句结尾一字要用仄声,由兩句以上组成的对联均算长联。
9、大家把这新八条收藏起来,或抄到纸上反复背诵,熟记在心,大胆运用,方可一周之内学会自作楹联。

对联的九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二、忌重字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四、忌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平,都是语病。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弱(轻), 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

《今平古仄字表》
A:阿凹
B:八捌拔跋魃白伯般剥雹薄逼鼻荸骠憋鳖瘪别钵拨饽泊帛舶箔驳钹勃渤脖鹁博搏膊礴
C:嚓擦糙插察碴拆吃哧出吹捶戳撮
D:哒搭褡答瘩达怛妲打得德蹬滴籴的涤迪笛狄荻敌嫡跌迭叠耋谍喋牒碟蝶督独毒读渎牍犊度咄掇裰夺铎踱
E:额
F:发乏罚伐阀筏佛幞弗拂伏袱茯黻幅辐福蝠匐服
G:呷割鸽圪疙胳搁葛革阁格隔嗝膈蛤估刮郭聒蝈国帼
H:涸貉合盒劾阂核盍阖黑忽惚鹄斛猾滑混豁劐活
J:击迹积屐绩缉激圾笈及汲级极笈岌即急吉亟瘠疾嫉棘集楫辑 藉籍夹浃荚铗颊嚼角脚缴觉疖结接揭孑节截杰诘洁劫竭捷睫究赳掬鞠局菊桔橘蠲撅孓珏绝噱决诀抉倔掘崛厥蕨獗矍攫谲爵菌
K:勘棵颗磕瞌壳咳窟诓
L:拉邋疗溜馏噜捋
M:妈抹没谜乜摸膜
N:捏
O:噢
P:拍劈霹泼剖仆扑菩璞
Q:七沏漆戚掐切屈曲阙缺
R:如茹孺
S:撒塞杀煞勺芍舌什失虱湿十石识实拾食蚀倏抒叔菽淑赎孰塾熟刷摔说俗缩
T:塌剔踢贴凸秃突脱托橐
W:挖玩屋喔
X:吸锡膝夕汐析晰蜥腊昔惜息熄悉蟋习席袭媳檄呷瞎辖黠匣侠狭峡暇削楔歇蝎协胁挟撷戌靴薛穴学
Y:压押鸭轧噎叶一揖荫滢潆拥壅淤曰约晕
Z:杂咋咱脏凿则责帻择泽贼闸铡扎札炸摘宅着蜇螫蛰谪折哲辄辙汁织只侄职摭执直值殖植 掷粥妯轴竹竺逐烛躅著卓桌捉拙灼茁浊酌镯啄琢濯综足卒族昨作怍


古音平仄多读字表
【醒】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听】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看】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望】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忘】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凭】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莹】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狰】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渐】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颔】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髁】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敲】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刨】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钞】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缭】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挠】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钿】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叹】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喷】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菌】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传记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名誉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曲调 平——动词 调和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分别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冠军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中风、中兴 平——其它
【长】 仄——动词 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地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便利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著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适当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 合适 平——称讚
【要】 仄——重要 平——要求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姓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力所胜任
【殷】 仄——雷声 平——富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信任 平——表示负荷 姓
【妻】 仄——以女妻人 平——夫妻
【丧】 仄——丧失 平——丧葬
【抢】 仄——动词 平——突也
【将】 仄——持也 送也 平——将帅
【予】 仄——赐予 平——我也
【誉】 仄——名词 平——动词
【铺】 仄——店铺 平——铺盖
【汗】 仄——汗水 平——可汗
【禅】 仄——动词 封禅 平——名词
【夭】 仄——夭折 平——夭夭
【号】 仄——号令 平——号呼
【操】 仄——操行 平——操持
【炮】 仄——枪炮 平——炮製
【磨】 仄——磨磐 平——琢磨 销磨
【些】 仄——楚些 平——些微 少也
【更】 仄——更加 平——三更
【横】 仄——蛮横 平——纵横
【盛】 仄——茂盛 平——盛受

平声字的数词有

三丶千丶群丶全丶孤丶双丶多丶重丶单丶繁丶无丶零丶稀

仄声字的数词有

一丶二丶两丶丶四丶五丶六丶七丶八丶九丶十丶百丶万丶亿丶兆丶半丶满丶众丶数丶几丶并


  文章来源于《中国对联大全》、百度《词性》、《倪进祥自作楹联速成法》,网络等等!为了更多人了解学习欣赏对联,推广对联,特编辑分享以飨读者!欢迎大家关注!谢谢。


顾问:倪进祥先生

倪进祥艺术简介 

倪进祥,男,汉族, 1972年10月8日生于安徽无为。1991年入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导师,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西安空军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国家图书馆文津学院特聘教授,四川民族学院客座教授,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主攻章草丶善长自作诗联。其作品30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展,其中在《全国第五、六届中青年书法大展》中连续获奖,在《全国第八届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全国奖’,在《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中获提名奖,并4次在全军书法大展获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辑5部。1992年11月被国家民政部和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2000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首批德艺双馨书法家’,2008年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全国先进个人’,2009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贡献奖’,2010年8月被总政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荣立二等功。新华社丶《人民日报》丶《解放军报》丶中央电视台丶《中国青年报》丶《科技日报》《中国书法》丶《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丶《书法》丶《书法导报》丶《青少年书法报》等多家媒体有专题报道。


编辑:林逸君 

本刊主编

Image

林云:字,逸君;  号:逸公子,白鹿山人。斋号:流云阁。生于1979年,四川成都人。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长城书画院会员。

翰墨兰亭艺术馆馆长。

幼爱书画艺术,2016年6月有幸拜于军旅书法家倪进祥先生门下,从此与书法结缘,幸得梁雯泉,肖汉良等名师指点,勤耕不辍,苦习书艺……书法作品入登《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书法刊物,对联入登《对联》《学习强国》等专业报刊杂志,入展: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长城杯全国书画大展》、《三品美术馆万取一收书法展》、《全国书法教师书法大展》等专业书法展览。

2020-2024年,辗转四地,北京,四川,湖南,辽宁,不忘初心,争取“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在风雨兼程中觅得真知,在尺牍寸毫里求得胜境!

每天都是新的开始,重新整装上阵!加油!

——

联曰:

一管写春秋,可揽九天日月;

千毫分黑白,犹呈万道乾坤!


Image

风云生意气,诗酒壮年华

贵州赛台联合湖南翰墨兰亭名酒体验馆定制款-商旅吟怀

酱香型白酒

统一售价:198元/瓶,一箱起售。

绝对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坤沙酒;

明码实价,若味不对口,整箱随时可退

Image

Image

风云生意气,诗酒壮年华

贵州国宾酒业 钓鱼台酱香型白酒

    统一售价:698元/瓶,1箱起订。

欲长期自动接收翰墨兰亭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