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评选100部优秀小说中,《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的作品,自1925年出版后,曾被5搬上银幕。

相信大家都看过由小李子(莱昂纳多)出演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影片中小李子举着酒杯背后烟花绽放这一片段,成为人们心目中永恒的经典。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尼克的视角,讲述了盖茨比跌宕起伏的一生
年轻时并不富裕的盖茨比与黛西相恋,在一战爆发之后,盖茨比被调往欧洲,黛西因此和他分手,转而嫁给了富家子弟汤姆
这段恋情,成为盖茨比心中难以抹去的遗憾。为重新赢回黛西的爱,盖茨比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成为了当地的富豪

他将豪宅建在黛西家对面,夜夜举办宴会,挥金如土。
终于,黛西也被吸引而来。盖茨比以为自己赢回了黛西的爱,却不知黛西只是为了寻求刺激。
这场纸醉金迷的梦境,被一场车祸打破——黛西仓皇之下撞死丈夫汤姆的情妇。
为了包庇黛西,盖茨比顶替了撞死人的罪名。在汤姆的挑唆之下,被撞死的情妇的丈夫,杀死了盖茨比。

故事的结尾以盖茨比的葬礼结束。曾经夜夜举办的宴会有多热闹,盖茨比的葬礼就有多冷清,而黛西此刻正在和丈夫前往欧洲旅游的路上。
从一个无名小卒,到远近闻名的富豪,最终却以死于非命收尾。
这部剧我看了不止3次,茨比一生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男人最大的自律,不是烟酒不占,也不是每日打卡,而是“知止”
知止不殆:适可而止就不会陷入危险之中
对于盖茨比的悲剧,在我国经典哲学著作《道德经》中早有劝诫。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知止不殆”。

大致意思是,功名利禄远远比不上生命的可贵。过分爱名利,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换取;过度的积累财富,必然会导致惨重的损失。

因此,我们要“知止不殆”,即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在毫无节制地追求财富,追求黛西的爱
在这种强烈的渴求之下,欲望早已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看不清现实情况。
张振学在《欲望的世界》提出了欲望心理动力学理论,他认为行为=(欲望+信仰)· 环境系数。

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欲望能够激发个体的动力,以更积极的态度实现目标。

然而,过度的欲望则会导致人行为失控,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失去平衡

如果盖茨比能有节制地追求财富,或许就不会引来拜金的黛西。
如果盖茨比不那么渴求黛西的爱,或许他就不会为黛西顶下车祸致人死亡的罪名。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因果。
知止而后有定:心有定力,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儒家经典《大学》中对“知止”的智慧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即“知止而后有定”。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观念,在做任何时期时,只有有所克制,才能找到定力

而内心有定力的人,做决定时才不会被外界干扰,从而做出明智的决定。

纵观盖茨比的一生,自和黛西分手之后,是一步错、步步错。
他试图用金钱来挽回黛西的心,哪怕知道黛西眼里只有金钱,也甘之如饴
盖茨比不仅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更是被“金钱是万能”的这一理念冲昏头脑。
金钱确实让黛西短暂地留在了他身边,但他却未意识到,黛西只是为钱停留,而并非和他一样留恋旧情
盖茨比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外物身上,而没有内心的定力
这样一来,外物变化,他的内心也会随之变化。

在流传下来的关于苏格拉底的寓言中,有一则“闻苹果”的故事强调了内心坚定的重要性。
有一天,苏格拉底上课时拿着一个“苹果”,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后问:“你们有谁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大多数同学们默不作声,只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道,“我闻到了,苹果很香”。
苏格拉底又走了一圈,接着问,有谁闻到了苹果的味道?大多数同学都举手表示自己闻到了。
闻言,苏格拉底第三次绕教室走了一圈。这次,除了一位同学外,其他所有同学都说自己闻到了苹果的香气
然而,苏格拉底拿的这枚“苹果”,是一个假苹果,根本不存在什么香气。
这位坚持自己观点的学生,正是柏拉图

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在认知过程中,都能像柏拉图那样凭借着坚定的自我而做出正确判断
许多人由于没有内心的定力,常常被外界的变化牵着鼻子走。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内心坚定,不被外物干扰,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知止的智慧: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座右铭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面对当下事物时,能够心有定力而不杂乱。面对过往时,能够没有任何留恋。

这也是“知止”的智慧,让过去停留在过去,让当下成就未来,而非固执地将未来变成过去。

而盖茨比,则是一个沉迷在过往中的悲剧人物
他的人生,看似终结在情妇丈夫复仇的枪声之下,但其实早就停留在和黛西分手的那一刻
和黛西分手以后,盖茨比的人生再也没有任何前进,而是日复一日地妄想能够重新回到和黛西相恋的过去。
他所作的种种努力,表面上是为黛西织造一个穷奢极欲的奢侈人生,实际上是为自己营造一个重回过去的白日梦境
然而,现实并不会陪盖茨比做梦,而是冷漠地刺破了他的幻想。
其实,当我们沉溺在美好的回忆中而否定未来时,我们又何尝不是盖茨比呢?

当我们回忆往事时,总会把过去想得比实际情况更美好,心理学中将这种情况称为“玫瑰色的回忆”
特伦斯·米切尔和利·汤普森在一篇名为《论时间会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评价(A Theory of Temporal Adjustments of the Evaluation of Events)》的研究报告中表明,
为减轻记忆负担,大脑会删除往事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来重构记忆。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会逐渐遗忘负面回忆,而只记住正面的回忆
“玫瑰色的回忆”这一心理学效应告诉我们,“过去更好”其实是一种大脑的错觉。
我们想要回到的所谓的“美好的过去”,其实在现实中并未存在过
因此,我们不能沉溺在“玫瑰色的回忆”里,而是在往事翻篇之后就将它封存在过去,继续去走未来的路。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