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是哲学体系中的两部重要著作,分别探讨了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纯粹理性批判。知识的来源与界限,对理性认识能力的考察,探讨人类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指出认识既不完全来源于经验,经验论观点也并非单纯由理性先天决定为理论观点。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感性与知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感性提供直观的经验材料,而知性则通过先天的范畴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形成知识。例如看到一个苹果,感性让我们获得关于苹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直观印象。而知性的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则使我们能够将这些印象综合起来认识到这是一个具有某种属性的苹果实体。
这接受了人类认识的主动性及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主动的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确定知识的界限。尽管人类可以通过感性和知性获得知识,但这种知识是有限的。纯粹理性在试图超越经验的范围去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时会陷入二律倍烦等困境。
比如在讨论世界的起源是有限还是无限,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分割等问题时,理性无论从哪个角度推推导都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这表明纯粹理性在超越领域的运用是不合法的。我们的知识只能局限于经验的范围之内,破除宗教权威与倡导理性精神对宗教的批判。
康德所处的时代,宗教在思想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纯粹理性批判对宗教的权威进行了挑战,认为宗教的教育和信仰不能成为知识的来源,不能通过理性的证明人们摆脱宗教的束缚,独立的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探索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倡导理性的自由运用。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告诉我们什么问题?
强调人类应当有运用理性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自由,反对盲目的接受传统的观念和权威的意见。只有通过理性的批判和检验才能确定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对理性自由的倡导为科学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开辟了道路。
·二、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的基础与法则。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普遍的必然染的,适用于所有的理性存在者。它不是基于个人的欲望、利益或情感,而是基于纯粹的理性。
例如不说谎这一道德准则不是因为说谎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后果,所以我们才遵守,而是因为理性告诉我们说谎是违背道德法则的行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说谎。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绝对命令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命令作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绝对命令的基本表述是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准则必须具有普遍性,能够被所有的理性存在者所接受。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欺骗他人是可以的,那么当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欺骗他人时,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所以欺骗他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自由意志的存在。康德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这是道德行为的前提。在现象界,人受到自然因果率的支配,但在本体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是自由的。自由意志使我们能够超越感性欲望。和外在的压力自主的选择符合道德法则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仍然能够坚持道德原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道德责任的承担。
因为人具有自由意志,所以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的行为不是由外在的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意志所选择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出于被迫或者无知,那么他可能不需要承担全部的道德责任。但如果他是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做出的选择,那么他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康德认为道德和幸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追求道德和幸福的统一。道德是最高的煞,但单纯的道德行为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幸福而放弃道德,而是应该通过遵守道德法则来实现幸福。
种对道德与幸福关系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探讨。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主要探讨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的界限,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提供了哲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则关注人类的道德行为和事件,确立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
这两部著作共同构成了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