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2024学年高三上9月月考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我国广西西南部弄岗自然保护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多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米的望天树,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下图中图a为弄岗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图b为最高树景观图。
(1)从土壤角度,分析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的原因。(6分)
(2)分析洼地地形对出现“最高树”的有利影响。(8分)
(3)某校研学小组前往该地研学,主题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峰丛洼地雨林观察”。请设计三项研学活动。(6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弄岗自然保护区为背景材料,以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的原因,洼地地形对出现“最高树”的有利影响,主题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峰丛洼地雨林观察”的研学活动为切入点,考查了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解析及答案
(1)从土壤角度,分析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的原因。(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喀斯特地区成土过程缓慢,顶部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薄;(2分)土层薄,保水能力差,土壤水分条件差(2分);土层薄,保肥能力差,土壤贫瘠,不利于植物生长。(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其中,喀斯特地貌区,土壤条件较恶劣,一是少土(土层薄),二是土壤贫瘠。具体来说,当地多石灰岩分布,表层土壤较少,且成土过程缓慢(石灰岩经流水下渗、侵蚀,一般残留物会随水流逝,而非形成土壤),再加上地形起伏大,顶部易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含因岩石裂隙下渗的水),又会引出两个问题,一是土壤水分差(保水能力差),一是土壤肥力差(肥力随水而逝),这些均不利于植被正常生长,所以多是旱生型矮林(植物要耐旱,加上“营养不良”,不得不生长低矮;再加上地势高,风力或较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低矮些利于“保命”)。
【继续滑动查看】
注意:峰丛的山峰坡度陡,土层薄,一旦植被破坏,就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会出现岩石裸露的石漠化现象。洼地地形坡度小,耕地和聚落主要分布在这里。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较薄。由于岩石裂隙发育,这些耕地不易存水,雨时涝、晴时旱。居住在洼地中的人们对外交通极其不便。因此,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
(2)分析洼地地形对出现“最高树”的有利影响。(8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洼地四周高,中间低,利于雨水汇集;相对高差大,周围峰丛能够阻挡强风;洼地地形封闭,水热条件较好;地势较为和缓,土层较厚;地形相对封闭,极少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任答四点得8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上一题讲的是峰丛顶部不易生长树木(只有旱生型矮林)的原因,而该题则是与之相反,让我们分析洼地地形对出现“最高树”的有利影响。具体的答案,也是反其道而行。相对山峰而言,洼地的地势较低,且四周流水向洼地集中,利用雨水汇集。再加上,洼地易集热而不易散热,又有高山阻挡冷空气,水热条件优越,利于“雨林生长”。
【继续滑动查看】
其次,风化、侵蚀等碎屑物多于低洼地带堆积,成土作用显著,土层较厚(且地势和缓,水土流失状况较轻);再次,受四周峰丛(高山)阻挡,风力较小,树木可以自由生长而不易被摧折。最后,“最高树”的存在,除了天时地利之外,还需要“人和”的配合,即没人去打搅和“砍伐”——当地地形相对封闭,人类活动干扰少。
(3)某校研学小组前往该地研学,主题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峰丛洼地雨林观察”。请设计三项研学活动。(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到达调研点;测量保护区/洼地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和深度等。(任答一点得2分)
遥感技术:获取该区域的航拍影像图。(2分)
地理信息系统:展示地貌起伏(地貌模型);叠加不同图层,为综合分析做准备。(任答一点得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而“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峰丛洼地雨林观察”的研学方案,只要结合“3S”技术的特点回答就行,把握好大方向即可。
比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位置(定位)、速度(测速)和时间(授时)信息。因此,我们可操作的研学活动是依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顺利抵达调研点(即开导航),并用它来进行定位,如测量绝对高度(海拔)、相对高度和深度等。
【继续滑动查看】
遥感,一般指在人造卫星或飞机上对地面进行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形成科室的图像(换言之,RS就是“人眼”的拓展)。因此,我们可以依靠遥感技术,获取峰丛、洼地的航拍图,或通过遥感图对植被覆盖率进行判读等。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显示和描述(换言之,GIS就是“人脑”的拓展)。它可以在输入数据的前提下,应用于地图制作(制作地貌模型图),空间分析(叠加图层)等。
课外链接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地貌的一种。该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比如,贵州万峰林和云南石林,贵州黄光树瀑布、云南丘北普者黑、四川黄龙(五彩池)、湖南张家界黄龙洞、广西桂林阳朔峰林等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奇景。徐霞客是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他在《徐霞客游记》中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的各种特征。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赵丹妮
审核 | 利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