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EL明暗片与光伏组件性能关系分析4.1光伏组件EL产生明暗片的原因分析光伏组件EL明暗片是组件在户外运行环境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行业内对EL明暗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导致光伏组件EL出现明暗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1)硅片电阻率差异:低电阻率硅片与高电阻率硅片相比,其掺杂浓度相对较高,会直接影响少数载流子的寿命,促使俄歇复合过程加剧。这一效应导致电池片的关键电性能参数——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Isc)显著降低,从而在EL测试中表现为图像发暗。(2)电池片效率差异:在组件EL测试过程中,高效电池片发光较亮,低效电池片发光较暗,有研究表明电池效率相差达到0.8%以上时,组件EL图可以分辨出明暗片。(3)电池片Voc差异:有研究表明电池片Voc与EL光强成正比,电池Voc衰减越大,EL图像越暗,组件内电池片Voc不一致导致EL发生明暗片。在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电池片的挑选至关重要,挑选过程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标准:确保电池片效率的一致性以及进行合理的电压、电流分档。但即使筛选严格,在EL测试中仍可能出现明暗片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电池片间的Voc差异。在光伏组件户外运行初期,这些差异可能并不显著,难以被直接察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户外长期运行并经历老化过程后,Voc差异会逐渐显现并放大,导致组件在EL测试中出现明暗片。因此,电池片的效率差异和Voc差异是导致光伏组件EL图像出现明暗片的主要原因。4.2不同电流注入对组件EL明暗片的影响由于光伏组件是由多块电池片通过串并联关系组成的电路,尽管电池片经过严格筛选,但电池间仍存在微小性能差异。本文探讨了不同电流注入条件下,这些差异对组件EL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对组件性能评估造成不利后果。为此,本文参考IEC 60904-13标准进行了EL实验,选用182-72版型TOPCon 585W组件为样品,在室内使用恒流源进行电流注入,相机曝光时间3s,感光度ISO设为250。样品组件初测EL图像正常,采用室内EL测试设备,运用恒流源对光伏组件进行电流注入,实验选取了0.3A(0.02Isc)、0.7A(0.05Isc)、1.4A(0.1Isc)、2.7A(0.2Isc)电流注入条件,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图12.光伏组件EL成像与注入电流大小的关系图12显示,随着注入电流的减小,EL图像亮度变暗,且当电流小于1A时,光伏组件EL出现明暗片现象,电流越小,明暗片越明显。分析表明,这主要是因为组件内部电池片之间性能上存在微小差异,如效率与电压的失配,这些差异在低电流注入时被凸显出来。在EL测试过程中,电池片的EL图像明暗情况与其内部缺陷(杂质、位错等)数量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不同电流注入条件下,电池内部的非平衡载流子行为会显著影响EL的发光特性。在低电流注入条件下,由于注入到电池内部的非平衡载流子数量较少,此时电池PN结内部的载流子复合过程对EL发光的影响尤为显著。对于内部缺陷数量较多的电池,其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速率较快,导致EL发光相对较弱,形成暗片。相反,内部缺陷数量较少的电池,其非平衡载流子复合速率较慢,EL发光相对较强,表现为明片,从而导致在低电流注入条件下,正常组件出现了明暗片现象,且注入电流越小,组件EL图像越暗,明暗对比度越大,明暗片越明显;在大电流注入条件下,由于此时大量非平衡载流子注入到电池内部,大电流注入“淹没”了由不同电池内部缺陷引起的非平衡载流子复合的微小差异,使得电池与电池之间EL明暗现象消失,组件整体呈现出均匀的EL发光。且注入电流越大,组件EL图像越亮,明暗对比度越小,明暗片消失。因此,在不同电流注入条件下,EL图像明暗对比度不同。在低电流注入条件下,正常组件的EL图像也可能出现明暗片现象。鉴于此,由于无人机EL测试技术尚新,且缺乏明确的测试规范,测试人员在运用无人机平台对光伏组件进行EL测试时,必须设定合理的EL电流注入条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测试条件不当引发的误判。5.总结(1)室内EL、便携式EL测试是一种高效的光伏组件质量检测手段,用户只要按照EL测试标准进行规范测试,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定位光伏组件的潜在问题和缺陷。(2)无人机EL测试技术是近几年开发并逐渐应用的新技术,尚无明确的测试规范。相较于室内EL和便携式EL测试,影响无人机EL成像质量的因素较多,特别是户外无人机EL测试结果受测试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测试误差较大。(3)影响EL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电注入条件和相机参数。在实际使用中,为了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需要根据具体的拍摄环境和对象来灵活调整这些参数。随着户外无人机EL测试的逐渐兴起,还需要额外考虑无人机平台自身性能对相机EL图像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4)在低电流注入条件下,正常组件的EL图像也可能出现EL明暗片现象,因此,测试人员在运用无人机平台对光伏组件进行EL测试时,必须设定合理的EL电流注入条件,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测试条件不当引发的误判。参考文献:[1]Fuyuki T , Kondo H , Kaji Y ,et al.Analytic findings in the electroluminescence characterization of crystalline silicon solar cell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7, 101(2):023711-023711-5.[2]马桂艳、张红妹、史金超、李翠双.基于电致发光的太阳能电池检测方法研究[J].光电子技术, 2020, 40(3):4.DOI:CNKI:SUN:GDJS.0.2020-03-012.[3]施光辉,崔亚楠,刘小娇,等.电致发光(EL)在光伏电池组件缺陷检测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6(2):5.DOI:10.7699/j.ynnu.ns-2016-018.[4]张志敏,刘苗,许志卫,等.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EL明暗不均的研究[J].太阳能, 2019(9):5.DOI:CNKI:SUN:TYNZ.0.2019-09-008.[5]赵华利,张向前,王亚川.光伏组件EL检测图像明暗片的实验研究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 2018(15):2.DOI:CNKI:SUN:NRPJ.0.2018-15-128.[6]杨纯涛,姜倩.太阳电池失配对光伏组件的影响分析[J].太阳能, 2019(6):4.DOI:CNKI:SUN:TYNZ.0.2019-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