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将夜》的二师兄君陌的原形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君陌这个名字源于“君子不行陌路”,其意为:君子选择了要走的路,就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二师兄君陌有几个特点:一是以君子自居,二是以书院为傲,三是对夫子言听计从,四是非常非常直。他的性格特点从其头戴高冠,以一把直方大的铁剑为武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那历史上的子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一、子路与孔子初识

子路,名仲由,字子路。

子路与孔子年龄相差无几,而且还是孔子近乡,如果孔子没有那么出名的话,说不定他们两个还能成为好朋友,而不是后来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年轻的子路粗鲁好斗,喜欢头带雄鸡样式的帽子,喜欢用兽皮来装饰宝剑。而文绉绉的孔子,与他刚好是相反的一个人,孔子爱读书,对礼仪穿着有着不可描述地偏执。

所谓正反相吸,很快子路就喜欢上了欺凌孔子。孔子也不甘示弱,在孔子的舌灿莲花下,子路竟然拜孔子为师了。

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后,子路经常被孔子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弟子。除此之外,孔子对子路的所作所为也不甚满意,动不动就以这以那为由,责怪上几番。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面前弹瑟,孔子评价说弹成这样为什么要来做我的弟子。因此孔门弟子对子路不是很尊敬,孔子也没责怪弟子们,反而说,子路这个人,虽登堂,未入室。

还有一次,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四人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很开心。但看到子路雄赳赳地站在那里,又说:“像仲由这样,恐怕不得好死吧!”

雄鸡

二、子路天性尚勇好斗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这般不待见?这事还与子路的性格有关。我们重新回到子路拜师时的情景:

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我喜欢长剑。”孔子扶额,只好说:“以你的能力,配以学问,一定无人能及。”子路问:“学问有什么用?南山有一种竹子很直很硬,砍下后当箭用,直接可以射穿皮甲。”孔子说:“在这根箭的一端束上羽毛,在另一端加上金属的箭头,岂不是射的更远更深?”

从子路拜师时的交谈我们就可以看到,子路拜孔子为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大自身。没有学问的子路就是砍下来可以直接用的利箭,有了学问后的子路又会有多强?

我们不知道,孔子也不想知道。如果武力能解决问题的话,那还要读书人干什么?

子路暗喻自己是又直又硬的竹子

对于子路尚勇好斗的个性,孔子给了一个评价:“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崇拜孔子的子路大概把这句话当成一句夸奖的话来听了,于是他问孔子:“君子尚勇乎?”

孔子回答说:“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很难说一心想要成为君子的子路有没有听进这句话。不过,对于子路的勇猛,孔子也不是批得一无是处,偶尔也会说说,子路带兵打仗还是可以的。

所以,子路又问孔子:“老师如果您统率三军,想跟谁一起共事呢?”

看着子路期待的眼神,孔子却无动于衷,说:“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我猜,这句话子路一定没有听进去。

莽夫形象

三、子路事事奋勇争先

孔子曾对门下弟子评价说,“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

仲由,他最大的缺点是鲁莽,冲动。

比如说,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问:“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们的才能,你们会怎么样来证明自己?”

子路抢先答道:“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在大国夹缝中生存,外有敌军侵犯,内有饥荒之忧。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人人英勇善战,此外还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却噗呲一声就笑了起来。事后,曾皙问孔子为何发笑。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但是子路说话却一点也不懂得谦让,所以我笑他。

又比如说,有一次,齐国要出兵攻打鲁国,孔子召集弟子说,鲁国是你们的父母之国,现在国家有难,你们应该怎么做?子路第一个跳出来说我要回去帮助鲁国打齐国,孔子连忙阻止了他。

再有一次,孔子问颜回和子路,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子路首先站出来说我的理想是什么什么。总之,似乎只要有什么事,子路都会第一个跳出来。

孔子“但”书:冲由太冲

四、子路直言不讳

孔子在鲁国做大官时,子路也在鲁国的季氏做官。季氏问孔子:“子路说得上是大臣吗?”

孔子说:“只能算是一个听话的臣子。”

季氏又问:“什么都听吗?”

孔子说:“以下犯上,不忠不孝的事他也是不会听的。”

子路问孔子,应该怎么侍奉君上?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

意思是不能欺骗君上,但如果君上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一定要直言相谏。

子路听懂了,所以……

公山不狃想以费城反叛季氏,请孔子过去做官,子路知道后,就很生气,不让孔子去。孔子愤愤地说,“他们如果重用了我,我可以建立一个像周朝那样的王朝!”

孔子在卫国被漂亮的南子夫人召见后,子路又生气了,孔子只好发誓说:“如果我有其它非份之想的话,那就让上天厌弃我!那就让上天厌弃我!”

佛肸占据中牟后,反叛了晋国的赵简子,请孔子过去做官。孔子又想去,子路又不开心了,冷嘲热讽道,“好像谁谁说过,带头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会跟他成为同伙的。”

孔子也生气了,“我是这么说过,但是我也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难道是只能看不能吃的匏瓜吗,怎么可以老是挂着却不给人吃呢?”

不过,最终孔子没有去帮佛肸。

当然,光挨喷不还手不是孔子的性格,子路在鲁国这官时,曾任用了孔子的一个弟子子羔为官,孔子就嘲笑子路说:“你用子羔为官不是害人子弟吗?他自己书都读不好。”

子路说:“那个地方有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同样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

孔子听后无话可说,气愤道:“所以我最讨厌花言巧语狡辩的人了。”

写到这,我突然对孔子的感叹“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有了不同的理解。

五、子路愚不可及

孔子对子路不满意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比如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比如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

但孔子最最最不喜欢子路的一点是,子路简直愚不可及。《反经》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在邵为官时,季氏限百姓在五个月内开通一条运河。季氏的这个命令,对百姓来说可谓是十分苛刻。子路为了鼓励大家,自掏腰包给百姓补贴,还从家里运来粮食供大家吃。孔子听闻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子贡把子路给工人做好的饭倒了,还把锅砸了。

子路很生气,跑到孔子面前理论,说孔子嫉妒他,派子贡来捣乱。但孔子却对他说,子路,你真是愚不可及啊!君王因为天下是自己的,所以可以忘掉自己关爱天下;诸侯因为国家是自己的,所以爱护自己国家的人民;大夫也只需要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你一个普通的小官小吏,爱自己的家人就可以了。你这样做,虽然是仁义之举,但是你过界了,你这样做是侵犯了别人。孔子想告诉子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子路对此却是搞不懂,学不会的。

子路问孔子:“齐桓公与其兄争权时,杀死了公子纠,公子纠的两个手下,召忽自杀身亡,而管仲却背主投敌,做了齐桓公的手下,管仲不能算是一个仁人吧?”

孔子答道:“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多次召集各诸侯国参加盟会,用的不是武力,而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

孔子连续强调了两次“如其仁,如其仁!”,或许就是希望子路能牢记此事。但是对于这种事,一根筋,不懂得变通的子路永远都学不会。

所以,子路在卫国做官时,卫庄公与孔悝作乱,逼走了卫出公。子路听闻这个消息后就想去救主,子羔跟他说,卫出公已经跑了,不用回去了。子路不听,非要杀了孔悝不可,结果卫庄公就派人把子路杀害了。

争斗中,子路的帽带被斩断了。子路大概知道自己要死了,他想起了孔子的教诲,他说,“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来。”,然后他端正自己的仪容后,就义无反顾地死了。

六、子路死得其所

对孔子来说,颜回可以说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子贡可以说是他最满意的弟子,而子路却是他最不放心的朋友。孔子曾说,如果我的思想主张无法推行了,我就乘着木排漂流到海外。愿意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颜回死的时候,颜回的父亲想让孔子卖掉车给颜回买椁以厚葬,孔子拒绝了。子路向孔子辞行的时候,孔子问他,你是想要我送你车,还是想要我送你几句话?

孔子对子路告诫的话何其多也,但子路仍然选择了再听夫子说一番话,对他来说,夫子的话,再多也不够。而对孔子来说也一样,跟子路说再多的话也觉得不够。子路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子路说,老师,我终身铭记“不嫉妒不贪婪,有何不好?”这句话。子路说,我的理想是将车马、衣服与朋友分享,哪怕用坏了也不可惜。

……

子路尊师重道,如果说颜回是孔门学说的大师兄,那么子路却是孔门弟子,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大师兄。

子路就像南山的竹子,又直又硬,锋芒毕露,不懂得弯曲自己,也不懂得掩盖自己。所以孔子才会忧心忡忡地说出:“像仲由这样,恐怕不得好死吧!”所以孔子才会说:“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所以孔子才会一而再的强调:“如其仁,如其仁!”

……

虽然,孔子知道有些话,子路是听不进去的,但是孔子就是那样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子路也一样,君子不行陌路,有些道理再对也与他无关,他对仁人、君子有自己的标准,虽死而无悔。他并不会觉得,这是不得好死,他只会认为这是死得其所。季氏曾问孔子,子路算不算是仁,孔子说:“吾不知其仁也。”孔子说他“仁”或“不仁”,说他是或者不是君子,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子路他自己坚信,自己是君子,自己是仁人,并一以贯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