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什么?神是否存在?神如何与我们沟通?神对我们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困扰了无数的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和普通人。不同的文化、信仰和时代,对神有着不同的定义、理解和回答。
神的定义并不是一个客观的、统一的、固定的事实,而是一个主观的、多元的、变化的概念。不同的人对神有着不同的想象和描述,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
因此,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阿伟哥不想也不愿意加入这种“形而上”的争论,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医的“神”是什么?传统哲学中的“神”是什么?
随着人类智识的进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已经开始对“神”的问题进行思考和重新定义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万物背后的主宰力量和运动规律指向“自然”;《易传》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将“神”的功能归结为阴阳二气的变化;而黄老道家热衷“术数”和“修仙”,则是将“神”彻底拉下祭坛,有意识地掌控这种力量和规律的行为了。
中医源于黄老道家,完全继承了黄老道家对“神”的认知。
神明,就是日、月、星。《阴阳应象大论》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因为天地的阴阳,正是源于斗转星移,日月升降的运动;而《气交变大论》更是直接指出:“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所谓“纪”,是衡量和描述之意,天地的动静,不正是通过日月星辰的运动体现的吗?
应当说,《内经》把那个自然存在的,神秘莫测的主宰力量,归结为日、月、星的运动,不但是标准的唯物主义,而且十分科学。
由于天人感应,天地有“神”,人自然也有“神”。
人的“神”,代表着生命的主宰和规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灵枢·本神》中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说的正是这个“东西”。
第二层是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以现代心理学来看,《内经》中的神既包括了感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还包括个性心理特征等内容。
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这些精神心理活动,按照功能表现的不同,分属于不同的“脏”。在这里,阿伟哥提醒朋友们注意的是,学习中医,心中不要有物质和精神的分别,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心和物是没有区别的,把我们认知中的“精神”想象为和血、脉、营、气一样的东西,藏在五脏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这段文字是《内经》从精和神的角度论述人体的生成过程,这一点极其重要,可惜被很多学者都忽略掉了。
物物各有一太极,阴阳合一后,瞬间就会开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命进程。
在两仪这个级别上,生命分为了“神”和“精”两个“类象”,在四象这个级别上,生命分为了“神、精、魂、魄”四个“类象”。
很多人不明白一个受精卵为什么会分出精和神,精和神为什么又分出了魂和魄。
用现代医学的知识来理解:就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而言,精魄属于本能的、较低级的神经活动,如非条件反射活动、植物神经反射以及各种感器的粗略感知功能;神魂则和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思维、想象、评价、决断等相关。
高等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大同小异,都是大大的脑袋,弯曲的脊背,拖着一条尾巴。
各位朋友想过没有,这说明了什么?
神经分为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也就是在脑袋里,低级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也就与脊背和尾巴有关。
神魂的功能属阳,与脑袋有关,精魄的功能属阴,与脊背和尾巴有关。神魂和精魄的区分,是阳与阴的区分,也是高级和低级的区分。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感觉上皮、表皮及其衍生物、消化管两端的上皮等,都是由外胚层组织分化而来。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心、肺、肝、肾是天之四藏了吧。
天之四藏,心神、肝魂、肺魄、肾精(志),再加上一个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脾意”,这就是“五藏”。至于“脾意”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是深刻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精神心理活动的关系,就会明白。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点击蓝字可直接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