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合影

为展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科的发展脉络和最新教学成果,探索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新思路,推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搭建弘扬民族文化、崇尚创造精神的交流平台,探讨工艺美术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方向,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美工艺美术学院及美术馆承办的“过去·现在·未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展”于11月6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远道而来的兄弟院校的领导、嘉宾: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魏洁,厦门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汤志义,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高蕾,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何振纪,香港艺术学院学术总监林岚,澳门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澳门青年美术协会理事长梁倩婷;来自省内各相关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花红林,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吴小茜,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奇,广东省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成立锋,广东省非遗馆副馆长朱伟,广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梁伙权,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广,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贺景卫,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少斌,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李小军,艺术品收藏家、广州美术学院高永坚艺术奖学金捐赠者区浩嘉,《020艺术观察》创始人、高永坚艺术奖学金捐赠者黄伟哲;广州美术学院的领导与嘉宾: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党委副书记宋光智、副院长李金水,工艺美术系老主任蔡克振、曹国昌,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系老主任万小宁,工艺美术系老教授卓德辉、黄增炎、黄国武、陈志强、王季华、李伦、张温帙、魏华,工艺美术学院优秀校友:苏星、林涓、方澄、陈海宁、李丽川、姚邦亮等,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院系的负责人,工艺美术学院的全体教师和学生代表们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主持。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120件作品涵盖了七十余年来工艺美术学科数代教员和部分优秀校友、在校生的精品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的教学创作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展,更是一个教学展,历代导师的作品均具有教学范例作用。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魏洁致辞

广美在工艺美术乃至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开幕现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魏洁在致辞中表示,“广州美术学院在工艺美术乃至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无论是改革开放后’三大构成’课程的大胆探索实验,还是工艺美术学院近年来的在材料创新、技术融合等方面的积极尝试,都让我们感受到学院对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和前瞻性。”

广州美术学院原工艺美术系老主任蔡克振致辞

94岁高龄的著名漆画家蔡克振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他在现场回忆称,从1953年的中南美专图案组直到广州美院工艺美术系,再到今天的工艺美术学院,历经七十余年,“始终证实着工艺美术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也应该是历来广州美院最受社会欢迎的专业。”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在致辞中说,“工艺美术彰显着各个时期的生产技艺与审美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活态文脉,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其传承性与时代性毋庸置疑,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更加不容忽视。”她说,“工艺美术学院作为学校最具历史传承的二级教学单位之一,也在此时代背景下,更主动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传承活化岭南工艺,关注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开拓中外工艺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因此,“此次教学展,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我想不仅是对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工艺美术教育乃至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思考和展望。”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漆艺教研室主任余潮松(右一)、工艺美术教研室主任韦潞(右二)蔡克振先生(左二)、曹国昌先生(左一)献花

工艺美术既有媒介的整体性、延展性,也有社会文化的整体性

回顾工艺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从名称的变化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信息,经历了“图案组”“工艺美术系”“装饰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学院”等变化,在胡斌看来,“工艺美术”的内涵从跟随改革开放之后的消费文化中寻找设计的定位到现在重新命名为“工艺美术学院”,名称的回归让工艺美术的本体内涵得到了重新定位。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他以“整体艺术”的视角解读了“工艺美术”。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右二)为嘉宾介绍作品

过往不少人对工艺美术存在误解,认为工艺美术与纯艺术存在差距,但事实上,工艺美术承载了多元的艺术表达手段,为纯艺术的现代性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甚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派的嫁接,为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胡斌认为,工艺美术作为“整体艺术”,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并非按媒介划分,所有媒介手段都可以为工艺美术所用,在这个领域里的艺术家,是多元的、包容的,“工艺美术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它既有媒介的整体性、延展性,也有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胡斌说。

开幕式现场

据介绍,工艺美术学院是广州美术学院最年轻又最具历史传承的二级教学单位之一,工艺美术学科可追溯至1953年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图案组”,南迁广州后,广州美术学院于1958年正式设立工艺美术系,其后历经诸多演变。2018年12月,广州美术学院正式设立工艺美术学院,重续了广州美院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光荣传统与历史文脉。

展览现场

齐喆介绍,广州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工艺美术系的院校之一,并于1978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5年招收外国留学生与进修生,202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是学校第一批招收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单位。2016年12月,工艺美术成为学校第一个获得广东省高校“攀峰重点学科”的二级学科。近年来学院两次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示范课程、省级教学改革等多个教科研项目。目前,学院“工艺美术”专业、“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均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展览现场

71年来,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学院”这个脉络中,诞生出了著名工艺美术家、艺术家、教育家陈雨田、谭雪生、李立基、高永坚、尹定邦、蔡克振、曹国昌、全森、林蓝、万小宁等均曾担任工艺美术系领导,也涌现出了吴江冷、金景山、谭畅、邝声、黄政生、曾洪流、周锡珖、王受之、刘露薇、谢顺景、姬德顺、吴卫光、黄增炎等一批在各专业方向具有影响力的教授。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并在众多国际专业竞赛中荣获大奖。

展览现场

“中国现代高等设计教育的变革是从广美的工艺系开始的,现如今已经蓬勃发展,蔚为壮观。”齐喆同时介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艺美术学院以“传承活化岭南工艺、关注当代生活需求、开拓中外工艺文化交流、培养格调高雅、技能专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理念,强调教学的当代性、开放性、实验性、复合性,彰显工艺美术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学院依托并充分挖掘工艺美术的技术与材料特性,培养具有手工技艺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室内外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人才和具有当代艺术思维与观念的实验性艺术创作人才。

展览现场

也正如蔡克振先生在现场所言,“尽管有AI科技、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科技的参与,但它绝对替代不了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深入道德和伦理的思考,工艺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任务,例如理解人的情感,如何产生新思维等方面的问题。总之,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思维仍然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展览现场

工艺行业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生活


齐喆告诉记者,作为工艺美术教育者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空隙中,以非规模化的形式保有一定存量。“非规模化并不意味着孤立和封闭,而是一种更加灵活、多样和个性化的生产方式。它允许我们更加关注每一件作品的独特性和内在价值,而不是被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所束缚。”他认为,工艺美术从业者需要拥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灵感,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表达。

展览现场

目前,工艺美术学院师生正在探讨学院工艺如何以崭新的面貌重新演绎东方造物哲学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契机,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社会背景下,思考走出一条工艺生活的路径。



展览现场

齐喆说,“工艺美术是随着时间、空间和人类生活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艺术形式,工艺行业从来都不排斥新兴的生产力和生产原料,反而是积极地进行着吸收和消化,工艺品从来都是继承与创造的一个物质交汇点,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时至今日,科技进步带来大量新的材料和新的加工工艺,网络营销模式的盛行带来工艺传播的根本性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也迫使工艺的功能与形态必须随之改变,这一切都预示着,工艺行业必然会从古老的传统形态中逐步剥离,并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展览现场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作为’整体艺术’的工艺美术”研讨会。本次展览展至11月28日。

研讨会现场

作品介绍

陈雨田

《补网》

纸本

18.5cm×26.8cm

1962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蔡克振

《琴韵》

漆画

80cm×80cm

1988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曹国昌

《儿子》

木雕

92cm×48cm×56cm

1983年

曹国昌、全森、王东育、徐志坚

《一帆风顺》

南方碧玉

2880mm×2880mm×1280mm

1997年

广东省送香港回归礼品

曹国昌、全森、王东育、徐志坚

《九州同心》

南方碧玉、K9水晶玻璃

1999mm×1220mm

1999年

广东省送澳门回归礼品

曾洪流

永乐宫壁画临摹《太上昊天玉皇大帝》

纸本重彩

296cm×430cm

1985年

万小宁、林蓝、齐喆

《南国春天》

漆、岩彩壁画

864cm×598.5cm

2011年

广州维多利广场

全森

《天风》

纤维壁画

460cm×980cm

1998年

张温帙

《大地》

陶瓷

39cm×109cm×43cm

1993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齐喆

《天花无数月中开》

快讯丨过去·现在·未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展在广美大学城美术馆开幕

马赛克镶嵌

200cm×162cm

2020年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魏华

《德化印象》

陶瓷

80cm×33cm×7cm(一组共五件)

2019年

庞国华

《开拓》

漆画

190cm×130cm

2010年

韦潞

《心花怒放》

漆画

120cm×120cm

2019年

谭红宇

《族群》

 陶瓷 

218cm×88cm×105cm

2007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余潮松

《春天里的仪式感》

漆画

180cm×180cm

2019年

王琪

《无题》

陶瓷

47cm×24cm×18cm

2023年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吴永强

比亚迪汉DM大漆内饰研发项目

天然漆、金银、螺钿、矿物质颜料

2021年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杜沁芬

《儒器(诚明、礼韵、德馨、敬雅)》

《儒器(德馨)》

纸纤维、德化瓷、氧化钴

50cm×50cm×50cm

2018年

 《儒器(德馨)》

13cm×31cm×27cm

2014年

德化瓷、纸纤维

《不器—案》

纸纤维、紫砂、耐火石

40cm×18cm×28cm

2014年

《儒器——礼》

纸纤维、紫砂(朱泥、芒果泥)

60cm×40cm×50cm

2019年

田林涛

《佳节》

广彩

170cm×50cm

2018年

陈锐强

《永庆坊AR公共艺术实验》

数字影像

2020年

陈瑶、陈永基

《星燃》

漆壁画

220cm×780cm

2022年

梁杏媚

《惊蛰》

漆器

尺寸可变

2024年

何彦润

《乡皴法》

 壁画

755cm×350cm

2024年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壁州街道西郊村一社金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