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淮安》总938期【第1187篇】
老淮安体育场的那些事儿
章来福
老淮安体育场始建于民国初年,前身是漕运总督部院所在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漕运总督部院裁撤后,改为江北陆军学堂。

淮安体育场位于淮安区城中心的漕运总督部院东侧后花园内,东至围墙巷,西止县学巷,南临院东街,北抵水洞巷,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场内建有简易体育器材和土山、草坪。民国十二年(1923),体育场建成百米跑道、半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和障碍木板墙,还建有乒乓球房。

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场

1945923日,两淮解放。1月后的1025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司令部进驻淮安城内。为了训练部队和群众集会的方便,需要建一个训练和开大会的场地。1945年底,华中军区司令部决定,利用已破旧不堪的老体育场的场地,筹建运动场,由军地双方共同拨款扩建了体育场,具体工作由淮城市政府生产建设科负责。旧体育场的场地狭小,加之被驻扎淮城的日寇几年时间中不断地摧残破坏,原有的设施已基本荡然无存,仅有瓦砾数堆与广场一块地而已。计划实施首先建大门与司令台,建筑图纸由华中军区政治部鲁莽同志负责设计。在临街处建筑三开间大门,大门即在旧体育场原址。大门楼设计成人字形,从地面砌起一米见方的四个砖柱,上面铺3厘米厚的松木板,在木板上再砌成等腰三角形,大门楼高度约7米,看上去非常壮观。

老淮安体育场的那些事儿|历史记忆|淮安区

19464月,为纪念新四军军长叶挺、王若飞、秦邦宪(博古)、邓发等黑茶山飞机失事遇难领导,体育场更名为“叶挺体育场”,门楼上钉有木质透雕的“叶挺体育场”五个红色正楷大字,场牌由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题写。同时,还拆除了漕运总督部院的大堂、二堂,用大堂、二堂的砖瓦木料,在场内北侧新建坐北面南的司令台,其前半部建筑是月牙形的砖台,周围砌成3层台阶,高度约2米,司令台室内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大门和司令台建成后,还扩建300米圆形跑道,并在场地的西边设置了儿童运动场与成人运动场。儿童运动场设有秋千、滑滑梯、小单杠、小双杠、跷跷板等体育器材,成人运动场设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木马、平衡木、单双杠、跳高架、跳远沙坑等。另在大门东边还建有一幢房屋,中间大房屋为乒乓球室。东西两间房屋为管理用房和贮藏室。添置的这些体育器材都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军民得以广泛开展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场

建国后,叶挺体育场改称淮安体育场,县政府多次拨款扩建体育设施,还新建了儿童体育设施的滑滑梯、跷跷板1967年建成灯光球场和水泥地面篮球场。1976年扩建了田径场,将司令台由体育场内的北侧移建到西侧,坐西面东,上下两层建筑,底层为运动员宿舍,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19834月,体育场内游泳池建成并对社会开放,游泳池长25米,宽8米,有4条泳道,配有锅炉房。同年10月,体育馆落成开馆。1991年,体育场已建成6400米环形跑道,1个场内中心位置的标准足球场和3000座位的混凝土结构的看台,司令台南北两侧的两片灯光篮球场。体育场的运动设施可举办县级田径、足球、篮球和大型团体操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20028月,体育场拆迁搬至楚州大道东侧地段,在拆迁过程中,发掘出漕运总督部院大堂遗址,后改造成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公园,便成了市民健身广场,每天清晨和傍晚的时间,这里成了市民慢走、做健身操、跳广场舞的一处难得的闹中取静的健身场地。

举行各类大型活动

新中国成立前和建国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淮安县召开各类万人大会,会场均设在体育场,大会主席台设在司令台上,由县广播站临时在场内四周安装扩音喇叭。按驻淮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划分位置,参会人员排队入场,自带小板凳按指定位置就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