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星期四,农历甲辰龙年十月初七,清晨,6时19分49秒,将迎来立冬节气。

  立冬,一年中的第19个节气,从此进入一年中历法意义上的冬季。明代人冯应京《月令广义》:“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十月节。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立冬,“四时八节”之一,却又是最不被重视的节,得不到重视的节气。这个节,似乎只有古代的的皇帝,会在这一天,在皇城的北郊去迎接冬的到来,前呼后拥着去举行一个仪式。在民间,立冬节气的风头被俗称“过冬”的冬至节气盖过了。很多时候,人们是忽视了“立冬”节气到来的。这十来年,若干次与邻居说起“立冬”,总有人惊叹:“这么快吗?要过冬了?不会吧!”他们以为是过冬,冬至。

  立冬,是中国文人提及甚少的节气。《全唐诗》中无一首咏立冬的诗作,只有当代学人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包括《全唐诗外编》[校訂本]和《全唐诗续拾》两部分)收录了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而《全唐诗》中咏冬至的诗作有三十多首。宋代,立冬节气,官员们是能够享受一天的节假的,可他们似乎也没在这个节气写诗填词。《全宋词》仅收录蒋捷一首《瑞鹤仙·寿东轩立冬前一日》。钱仲联先生主持的《清诗纪事》编选7000多位詩人作品,也没有诗人咏立冬的诗作。

  立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草木几乎未凋,也几乎没有什么过节的气氛与习俗。其他的三个“立”都有各具特色的习俗。立春,是大人的节,农人的节,“打春”,“咬春”,要吃饼,鞭打春牛——真的牛是不舍得打的,塑一个泥牛,意思意思;立夏,是孩子们的节,挂蛋网,找小伙伴斗蛋,要吃蚕豆等新鲜上市的菜蔬,在我们老家,苏北里下河地区,还有立夏煮饼的节俗;立秋,那更是热闹,吃瓜,还可以合法地去“摸瓜”。唯独这立冬节气,是没有任何过节的习俗的。

  立冬节气,倒是有些地方有些大事要做的。那就是江南地区,会在立冬这天开酿黄酒,是为“冬酿酒”,但这酒也是为过冬至准备着的,要在冬至那天享用。但“冬酿”只流行于很小的一个范围,不像立冬之后的两个节气,“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之俗,盛行于许多地区,就像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一样,安排着腌菜、腌肉的事项。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季之中,冬季是最漫长的,而且从立冬到入冬,即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10℃)的脚步倒是最快的。南京,从2001年至今,立冬到入冬平均是18.4天,2003年的南京是在立冬当日即官宣入冬。我们盐城,我能收集到的气象资料不多,2017年至2023年,立冬到入冬平均是15.8天,最快的是2021年,在11月7日立冬之后一天便官宣入冬,2023年,则是在11月8日立冬之后3天,11月11日即官宣入冬了。秋天,是最短的节气,从立秋到入秋(连续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却是最长的,平均50.6天。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元稹

立冬,十月节,风送秋去霜迎节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元稹的这首诗将立冬三候写进去了。

  首联,先说到了立冬节气的气候。有霜了,天冷了。水面上开始有薄冰了。这是立冬之第一候。这肯定是北方。我们这儿,是在11月3日早晨发现有初霜的。水面结冰,那要到隆冬时节。

  颔联,写天空。蟾,传说中月亮中有蟾,这里代指月亮。冬天来了,大雁南飞。

  颈联,说田里的庄稼收获了。冬藏嘛。御寒的冬衣也要制作起来了。

  尾联,则说到了立冬的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蛤。我一向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冬来了,候鸟南飞,在北方看不到了。他们认为那些野鸡们都到了水里,化成了蛤类了。

  这几天,有冷空气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立冬的前一两天,气温已经有明显下降。今年,我们这里会在立冬节气到来之后多长时间入冬?

  中国的历法,还有干支纪年、纪月的。干支月并不与农历的月份直接对应。而是以十二个“节气”作为一个月的开始的。如,十月初六日,还是甲戌月,一年中的第十一个月度,初七日,立冬节气开始则进入到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度——乙亥月了。农历的十一月,冬月的节气是大雪,则进入新的一个循环,开始干支纪月的第一个月——丙子月。

 相关文章:
霜降,九月中,篱菊傲西风
立冬了!读几首古人写立冬的诗
立冬:早晚有寒意,木叶半青黄
立冬,入冬之脚步最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