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在简体汉语网络的军事圈里,永远兴盛着所谓骑射无敌论。通常是以匈奴对汉朝的战斗,以及帕提亚在卡莱之战的胜利,还有蒙古西征到东欧,断定骑射是一种无解的无敌战术。
本文会从骑射技术的来源和本质入手,分析农耕民族对抗游牧民族的战术,以及游牧民族称霸的真正原因。这三个角度来反驳这个不经之论,并分析这一现象兴起的原因。

骑射本质:缺乏护甲 非接触性战斗

图片今人对于骑射的想象主要源自蒙古人

骑射来源于游牧民族的射猎习惯。草原上的物产比较单一,游牧民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牲畜这种生物转化器,将人类不可以直接食用的草转化成人可以吃与食用的乳肉和皮毛,但是草原上的畜群会面临雪灾和瘟疫,所以他们需要其他的食物来源作为补充。骑马射猎就成了游牧民族补充肉食的重要方式。
除缺乏攻击性的狐狸和兔子之外,有的动物比如虎狼是有攻击性的,需要与对手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骑射手们需要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杀敌。这就是骑射战术的生产生活原型。因为游牧男子乃至女子都喜欢集体骑马射箭打猎。这就为游牧民族军队能施展骑射战术打下了基础。

图片匈牙利人卡萨先生的骑射表演

骑射弱点:距离近 速度慢

图片横行一时的匈人 往往需要裹挟大量的外族部队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游牧民普遍缺乏金属防御工具。比如匈奴人’皮甲木荐’,皮革制作的护甲和木盾牌,还有皮毛制作的外衣。根据金国人记载,蒙古人也很缺乏金属武器和护甲。多使用骨质箭头和皮革护甲,将皮鼓架在骆驼背上。故而被迫进行非接触性的战斗,不到迫不得已都要努力避免近战。
此外,根据现代匈牙利人卡萨先生开设的骑射学校的练习显示:游牧民族战士骑射时,因为马背的颠簸不定。所以骑手们不得不在离目标较近的距离才能放箭杀敌,一般是10-20多步的距离。

图片

飞将军李广就需要在近距离内弯弓搭箭

如果说现代复原不能再现古代情况,那么另一个例子就是学习过匈奴战术的李广。史记的记载是’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李广为了保证骑射的准确率,在马背上也是要等敌人进入了有效射程,才予以射杀,否则绝不轻易放箭。
在南宋军事家彭大雅的《黑鞑事略》里:蒙古人的战术甚至是’臂团牌,下马步射。一步中镝,则两旁必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其步射,八字脚步阔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札’;一旦遇到阵型严密的敌人,在将他们包围之后,蒙古人的战术是下马步射,力道很大,一旦射中就能射倒敌人,射倒敌人,就能动摇敌人的战阵。

图片优秀的步兵不会在骑兵面前无还手之力

此外,施展骑射战术时,骑兵必须减慢速度。比如卡莱之战中,面对帕提亚骑射手的袭击,克拉苏派出军中的凯尔特轻步兵上前去驱散骑射手。能用步行部队去驱散骑射手,说明这些骑射手的速度比较慢,速度在步兵赶得上的范围之内。后来横扫东欧的匈人骑射手,也是在很近的距离才放箭杀敌的。
一旦追击者的速度更快,那么骑射手就面临危险。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联军骑着高头大马、使用欧式装备,速度明显快于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后者的坐骑普遍肩高不足120cm,在机动性上毫无优势。

图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蒙古骑兵

当然,这些蒙古骑兵同样是不善于近战,射击一阵后只能向后逃跑。根据参战的印度骑兵回忆,这些蒙古人一旦被抓住就几乎没有能力反抗。可见一旦骑射手基本的速度优势都保不住,又缺乏近战技能,基本上只能任人宰杀。
换句话说,一旦速度优势和活动空间不复存在,那骑射的威力就会不复存在。历史上的许多农耕民族,就是用自然地理或者使用阵型的方式,限制游牧骑射手的机动能力。早期例子是马拉松之战。因为山海相依的马拉松平原地形有限,所以全军按三个战阵排开后,就没有骑兵位置,只能选择先将他们装船撤走。

图片著名的波斯骑兵在马拉松战役中竟然毫无存在感

公元955年的莱西菲尔德之战,奥托大帝为限制马扎尔轻骑兵,提前把守着对方归国的必经之路。对方第一次渡河后遭到德军骑兵狙击,又计划从上游迂回渡河,但是同样受到伏兵袭击。前有强敌,后有大河阻挡,让马扎尔人的机动性大打折扣。此时的德意志骑兵已经大量装备盾牌和锁子甲,所以在近战中把对手狠狠屠戮。
无独有偶,战国时代的名将李牧也以特殊手段降低匈奴机动力。他用人口和牲畜作为诱饵,施与对手小恩小惠,引得单于主力大举出动。等到对方满载而归,大部分人因劫掠财物而队形分散,才下令车骑部队大张左右翼,发动大型钳形攻势。这也是农耕民族军队使用战术拖住游牧民族限制其机动性的经典战例。

图片马扎尔人就在战术被针对的情况下迅速失败

经典战例

图片莱西菲尔德之战 可被视为定居势力对抗游牧骑兵的典型

不论野战还是守城,历史上都存在大量农耕民族对抗游牧骑兵的经典战例。我们暂且抛开对守方有利的城镇攻坚不谈,依然能想到相当有名的卡莱之战和浚稷山之战,以及刘裕平定南燕的临朐之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游牧强敌,三支精锐的农耕大军都曾有效利用地形结阵,乃至构建移动掩体。哪怕最后功败垂成,也给对手造成过巨大损耗。

浚稽山之战

图片正与匈奴骑兵近身搏斗的汉军

公元前99年,李陵率5000荆楚勇士从居延向北机动,寻找单于的军队作战。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30000人马遭遇。汉军以辎重车和武钢车为营,布阵于营内,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弩。匈奴见汉军人少便主动进攻,结果因大黄和擘张弩射击而损失惨重。只是因为数量优势,才不断压迫汉军缓慢撤退。
在最终溃败前,汉军曾经过一片无名沼泽。那里有很多易燃芦苇,为匈奴人顺纵火烧创造出有利条件。李陵只能命手下进行反向纵火,预先烧掉周围植被来防止火势蔓延。随后在森林中与不善步战的游牧骑手格斗,让善于用剑的荆楚勇士发挥地形优势,再次斩杀千人……

图片匈奴骑兵非常讲究战场选择

卡莱之战

图片大部分吹卡莱的人其实对战役细节去发认识

在西方的卡莱之战中,罗马军团并非败给遮天盖地的骑射箭雨。根据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记载,帕提亚统帅苏莱纳斯把重骑兵隐藏在外围。先用骑射手和步弓手们绕着罗马步兵们放箭,逼迫对手用龟甲阵停在原地。可惜,大部分箭矢仅仅落在盾牌上,很少有罗马人是因为箭伤倒下。最后还是因为盾牌的重量增加而感到不堪重负。
克拉苏见状,派儿子巴布留斯率轻装凯尔特骑兵应敌。虽然有不少步兵支持,还是被帕提亚人的诈败吸引到偏远位置。等到发现自己陷入重围,眼前对手已从骑射手变为人马俱装的帕提亚重骑兵。于是,整个偏师全军覆没,也让继续留在原地的主力彻底陷入被动。

图片帕提亚重骑兵其实发挥了关键作用

临朐之战

图片南北朝时期存在大量的骑兵战案例

公元409年,刘裕北伐南燕,在华北平原遭到慕容超的10000名虎皮具装骑兵围攻。由于敌强我弱,晋军坚守车营对不断奔驰的鲜卑人施放弓弩,在近战中则会用马槊和长矛捅杀。相比过去的匈奴人,鲜卑具装经常下马步战。但经过一天的奋战之后,仍旧无法突破晋军防线。
当天半夜,刘裕施展南朝军队的拿手好戏–劫营,遣步兵5000人绕道包抄临朐城。那里不仅有燕国皇帝的御马、印玺、辇舆等皇家用品,还有燕国将士的家属。胜利后还大肆鼓噪呐喊,宣称已从海路获得增员,截断鲜卑退路。这给十分疲惫的燕军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最后甚至不战先乱。

图片南朝一直努力维持着自己的骑兵部队

《黑鞑事略》:解读标准游牧战术

图片蒙古人同样是正确理解游牧骑兵的钥匙

对比以上三场战役,我们可以发现,骑射给晋军,汉军和罗马军团带来的直接伤害都比较有限。事实上,古代的游牧民自己也清楚这点。他们战术的核心在于发挥战马的速度,实现在战场上的战术机动。
我们可以看看游牧民族怎么对抗农耕军队。根据他们的叙述,骑射在战斗中带来的心理威慑远大于实际杀伤!

图片曾被大量观察和记录的蒙古人 非常具有说服力

根据出使过蒙古的南宋军事家彭大雅记载,蒙古人从西亚学习到比较先进的铠甲技术,加强了单兵防御力。公元1232年他前往蒙古,第一次西征已经顺利结束,蒙古军中4成肉搏 6成远射。所以是可聚可散、能分能合,有着极强的机动性。
蒙古人在野战中大致是按照如下的步骤作战的:
1. 开战前会先侦查地形。确定有足够开扩的地形供骑兵驰骋。
2. 实战中会先围着对手绕圈,通过战马的扬尘和士兵的吼叫恐吓对手。
3. 这样的声势非常浩大,对初次面对游牧民族的农耕民族有很强的震慑力。
4. 如果对手的阵型严密,他们会用释放畜群冲击敌阵的方式扰乱敌军战阵。
5. 如果敌人依旧不为所动,那么可以用骑射放箭。
6. 最后,蒙古人会按照梯队依次发动冲击,动摇对手的阵型。
7. 在确定对手阵型松动之后,所有骑兵结束外围的环绕骑行。按照约定发出总攻信号,一起围攻包围圈中的敌人。

图片

蒙古人有着非常严格的作战规范

以上几个步骤中,骑射仅仅是其中一环,最后的歼敌核心还是近战杀敌。而且蒙古人自己都指出:必要的时刻需要用精准而且力道大弓箭,下马步射破坏对方的阵型,这效果是骑射所达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游牧民族所在的亚欧大陆草原内部,多属于非季风区和远离海洋的干旱区,缺乏植被和丰富的物产。所以入侵这里的外族军队有非常巨大的后勤压力,后勤压力是延缓侵略者的天然优势。

图片

蒙古人绝非靠骑射一招打天下

当然,比骑射无敌论更可笑的无疑是阿Q式精神胜利法
一谈到蒙古灭宋就说都是蒙古打断了中国提前进入近代社会的道路,将近代落后世界归咎于某次外族入侵,丝毫不反省本国地理和文化给文明发展带来的限制。
一谈到蒙古西征,又狡黠地用起游牧战果,推导出东强西弱不等式。
这些奇谈怪论的核心思维,在于拒绝我反思,以及逃避自身责任。无论肉食者或下里巴人,都习惯于用巨婴心态看世界,那么就怪不得会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遭鄙夷和无视……

图片

图片

图片

折戟杭爱山:汉武帝连襟惨败于游牧壕沟战术

图片

卡莱战役:东方诡道对西方霸道的胜利范本
图片
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与南燕王国的覆灭
图片绝地反杀:德意志人的第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