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四年(926年)二月,李嗣源奉唐庄宗李存勖之命前去平叛,没想到半路被裹挟称帝,成为后唐第二位君主,这一年他五十九岁,算是历代登基里年纪比较大的几位。

刚刚继位后不久,他就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该立谁为太子?

当然,李嗣源最理想的继承人就是长子李从璟,不仅骁勇善战,且谦退谨敕,可惜当初李从璟奉李存勖之命,去魏州劝其父李嗣源的时候,被元行钦所杀。

李嗣源的困境:暮年登基,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储君,后唐注定要亡

痛失爱子,李嗣源这辈子最伤心的事情

而其他几个儿子里,第四子李从璨此前因戏登龙塌被多疑的李存勖赐死,存活于世的只有养子李从珂、亲子李从荣、李从厚、李从益四人而已。

其中李从益太小,生母是个无名宫人,是最先排除的对象,剩下的就是李从珂、李从荣、李从厚三人了。

李从珂虽然是养子,但骁勇善战,和石敬瑭二人,基本算是李嗣源帐下并驾齐驱的两大猛将,深受李嗣源的倚重,因而将其封为权知河南府兵马留后,直接将京师洛阳的兵柄临时托付给他,至于李从荣和李丛厚,都还没有官职。

可以看出,一开始李嗣源是有意李从珂的,然而有人却不服李从珂,这就是安重诲

安重诲是李嗣源的首席大臣,他和李嗣源的关系就像郭崇韬和李存勖的关系。

尽管安重诲能力很强,但心眼非常小,性格偏又刚强,没有容人之量,加上李嗣源倚重他,自然导致其恃宠而骄的性格,在朝廷内外早就得罪了一帮大臣,比如大臣任圜

李嗣源的困境:暮年登基,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储君,后唐注定要亡

八达游春图

二人因性格不合,经常发生争吵,此前就因为宰相人选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而后又因馆券发生矛盾。

所谓的馆券,其实就是朝廷发给官员免费食宿的凭证,按照旧例,应该由户部出具。

但安重诲却认为,这件事应该由宫中出具,二人就因为旧例还是新规,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而吵着吵着,矛盾就从公事发展到私事上面,最终水火不容。

天成二年(927年),宣武节度使朱守殷叛变,从起事到平定不过三天,但安重诲却利用这个机会构陷任圜,矫诏将其杀害。

而除了朝中大臣,安重诲和各地节度使的关系也不咋地,包括符习、王建立、孟知祥,但其中关系最差的莫过于李从珂了。

至于关系差的原因,就是安重诲始终认为李从珂只是养子罢了,屡遭其打压,李从珂年少气盛,也不服安重诲。

而双方矛盾源于一场酒席座次,此前李从珂因立下首功,被李嗣源安排坐在首席,引起了安重诲的不满,毕竟安重诲自认为是李嗣源势力的第二号人物,凭什么让李从珂坐首席?

李嗣源的困境:暮年登基,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储君,后唐注定要亡

安重诲和李嗣源的关系就像郭崇韬和李存勖的关系

双方一度闹的不愉快,然后李嗣源为了安抚安重诲,让其坐了首席。

李从珂那个气啊,但又不能表达对李嗣源的不满,只好趁着酒醉,暴打了安重诲,双方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如今李嗣源当了皇帝,且有意让李从珂继位,这让安重诲感觉到害怕,万一真登基了,自己铁定没好果子吃,因而打算构陷李从珂。

此时李从珂担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就矫诏让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李从珂。

杨彦温不疑有他,趁着李从珂外出打猎的时候将其关在了城门外。

李从珂此时想破脑袋也想不通,杨彦温为啥敢这么做,难道要谋反?

而经过一番对质,李从珂才明白这居然是枢密院的命令,这可不是小事,甚至觉得李嗣源猜忌自己,因而李从珂一方面派人向朝廷报告这件事,一方面又决定亲自面见李嗣源,想当面说明这件事。

至于李嗣源,得知李从珂的消息也是一头雾水,自己根本没下这道命令,于是找来安重诲,安重诲则一口咬定是杨彦温构陷,是杨彦温要谋反,请求立即发兵。

李嗣源又想召杨彦温进京,打算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安重诲却不断阻挠,坚持要发兵,李嗣源无奈,命人前去征讨,但私下嘱咐,一定要活捉。

只是征讨过后,给李嗣源带来的不是活人,而是一颗人头,很显然,安重诲杀人灭口了,由于死无对证,这件事不了了之,但却成功让李嗣源对李从珂有了一点看法。

李嗣源的困境:暮年登基,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储君,后唐注定要亡

五代叛变和家常便饭一样,不得不防

而安重诲却不罢手,串通冯道、赵凤二人,要治李从珂的失地之罪,一番扯皮后,李从珂开始失势。

这件事表面看,是安重诲授意李从珂的部将杨彦温搞事,但李嗣源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也是很难说的,毕竟养子虽好,却始终比不上亲生儿子,在局势稳定后,李嗣源必然是将皇位传给亲儿子的。

所以杨彦温这件事后,李从珂就彻底没了希望,其潜邸文武将校已经被李嗣源彻底拆散,即便后来重新出镇长安、凤翔,但其权势已经远远不如先前了。

如今李从珂失势,剩下的就是两个亲儿子李从荣和李丛厚了,这两人都是夏皇后所生,算是嫡子。

而经过一番观察和考量后,李嗣源有意李丛厚。

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年仅十四岁的李丛厚被封为河南尹兼判六军诸卫事,而出任判六军副使的是另一位名将,也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很显然,李嗣源打算让驸马爷保李丛厚坐稳江山。

至于为啥选择李丛厚,主要是李丛厚生性淳厚稳重,在李嗣源眼里,非常像自己,而李从荣则生性疏阔、贪大喜功、附庸风雅,又喜欢和文人结交,李嗣源平生最看不起酸腐秀才,自然不喜欢附庸风雅的李从荣。

至于李从荣本来想靠附庸风雅,让文人吹捧自己,好继承皇位的,这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李嗣源的困境:暮年登基,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储君,后唐注定要亡

五代《五苑图》

因而得知老弟当了河南尹兼判六军时,一脸不悦的表情。

如果没有意外,将来继位的可能就是李丛厚了,没想到天降福贵,李从荣居然咸鱼大翻身了,帮助他翻身的就是枢密使孔循

孔循是五代钻营的代表人物之一,孤儿出身,当了汴梁富户李让的养子,改姓“李”,此后李让认朱温为父,他又改为姓“朱”,恰好朱温家里的乳母喜欢他,又接过来抚养,依乳娘夫家姓“赵”改了姓。

后梁建立后,不知为何又改姓“孔”,总而言之,孔循身上的标签就是“有奶便是娘”。

在李存勖和李嗣源争夺皇位中,孔循也不知道谁会赢,干脆两边都拜码头。

等李嗣源即位后,孔循又依附于重臣安重诲,成为安重诲的亲信,当然所作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往上爬罢了。

等李丛厚担任河南尹兼判六军后,他认定日后继位的必然是李丛厚,就将自己女儿嫁给了他,成为李丛厚的老丈人,这却得罪了安重诲。

因为安重诲打算把女儿嫁给李丛厚的,但却被孔循忽悠,说安重诲已经是李嗣源的亲信了,如果再联姻,怕不是要被猜忌。

就这样安重诲拒绝了李嗣源的联姻,只是没想到前脚刚拒绝,后脚孔循就偷偷摸摸嫁女儿,彻底被孔循摆了一道。

安重诲是什么人?会容忍孔循戏耍自己?当即赶走了孔循,将其外放出去,顺带着也恨上了李丛厚。

经过一番运作,安重诲凭借在李嗣源面前的关系,成功解除了李丛厚的河南尹兼判六军诸卫事的官职。

天成四年(929年)四月,李丛厚担任河东节度使,而他原先的职位则交给了李从荣。

就这样,李从荣幸运地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地位,当然,李嗣源还是没有明文册立其为太子,而是将其册封为秦王,并且在册封仪式上,暗藏了玄机。

在册封仪式上,为李从荣特地增加了“谒太庙”仪式,要知道,在唐玄宗之前,谒太庙是册太子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意味着向列祖列宗昭示王朝的国本,寓意宗庙有了未来的奉祀者。

李嗣源的困境:暮年登基,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储君,后唐注定要亡

谒太庙,寓意宗庙有了未来的奉祀者

可以说此时的李从荣没有太子的名位,却有了太子之实。

既然认定了储君,就该好好栽培了,尽管此前对李从荣有诸多不满,但毕竟是储君,还是要好好培养的,但李从荣的确是个不成器的人。

在他眼里,后唐是大唐的延续,自然得可以模仿大唐皇帝,此前太宗、玄宗都喜欢文艺,就连李存勖也是填词好手,自然引起李从荣的羡慕,将他们视为自己的榜样。

但前面说了,李嗣源从来都看不起这些文人的,尽管表面优礼儒士,但从未让他们掌过权,可以说当时后唐的权力中枢,都是由李嗣源潜邸出身的武夫藩吏组成的,自然不喜欢李从荣如此这般亲近文人。

而李从荣本来就是附庸风雅,从未真心对待文人,对于自己潜邸的文士们,稍不如意,就“面毁裂抵弃”,而下属没有经过允许就私自拜谒宰相,当场就“以马纂鞭之”,可以说整个秦王府,都没有真心想为他效力的。

至于李嗣源重臣,如范延光和赵延寿等等,李从荣时常侮辱他们,可以说李从荣自从确定储君位置后,基本得罪了所能得罪的人。

李嗣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意拉儿子一把,告诫他不要走李存勖的老路,并且在抽调了战斗力最强的严卫、捧圣两军作为秦王府牙兵,甚至又给李从荣加兵马大元帅称号,操碎了心。

至于李从荣?也试图和禁军将领们拉关系,但每次拉关系,都是“列坐将帅,而与判官论诗”,如此一来,禁军根本不服他,这关系白拉了。

只是李从荣毕竟是储君,然而他这番作为,上位后一帮武将还有好日子过?一帮人感觉惹不起李从荣,纷纷前往外地避祸,比如范延光当了成德军节度使、赵延寿担任宣武军节度使、石敬瑭当了河东节度使

而李从荣却在得罪人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一次,他得罪了自己的庶母花见羞

在李嗣源后宫里,原配夏夫人死的早,续娶的曹氏又与世无争,可以说真正主持后宫的就是花见羞,而花见羞一生无子,就抚养了李从益。

在花见羞眼里,自己和李从荣本无瓜葛,但如果李从益继位,她就是太后,这差别太大了。

况且李从荣专权跋扈,恣意妄为,到处得罪人,手上一大堆把柄,双方明争暗斗,不亦乐乎。

李嗣源的困境:暮年登基,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储君,后唐注定要亡

李嗣源时期,后唐疆域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的身体开始不好了起来,一度不省人事。

某天李从荣和百官进宫探病,却始终未能唤醒李嗣源,李从荣只能回去,但半路上却隐约听到哭声,他笃定李嗣源已经去世了。

他打算在家里等人请他入宫继位,但左等右等,就是没人来,让他患得患失。

他也知道,自己得罪了一大帮人,万一这帮人联合起来矫诏立李丛厚怎么办?越想越急,越想越怕,思来想去,他召见了新任枢密使兼宰相朱弘昭和枢密使冯赟,说要带兵入宫。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宫内人的重要性了,此前李从荣得罪了宫内人,没人告诉他李嗣源没死的消息,而朱弘昭、冯赟也早已知道,自然不敢上这条沉船,这件事告诉了花见羞和孟汉琼,这两人又找来了亲军都指挥使康义诚

说实话亲军都指挥使也挺怕李从荣的,此前大佬们集体外避的时候,他却没法躲,只能到处押宝,是首鼠两端人,而李从荣已经找到了康义诚,康义诚一口答应。

如果直接出兵还好,没想到李从荣在这个关键时刻想要争取大臣的支持,说实话,他直接控制了局面,大臣没人敢反对,但局势没有明朗的时候,就透露计划,岂不是找死。

从某方面来说,李嗣源的这个储君真的烂泥扶不上墙。

朱弘昭和冯赟知道,事情成功与否就在于掌握亲军的康义诚,又找康义诚等人商量,一番商量后,康义诚立马怂了,恰好这个时候李嗣源回光返照。

得知儿子要带兵进宫,李嗣源彻底失望了,想当年朱温是如何被朱友珪干掉的,他可是一清二楚,得知儿子要夺位,气的浑身颤抖,立即让李从珂儿子李重吉出兵。

而李嗣源本打算囚禁儿子的,但没想到得来的却是儿子一家身死的消息,更要命的是,李从荣一个儿子受他喜欢,养在宫内,也被众人逼迫叫出来,当场杀掉。

很显然,这背后就是花见羞动了手脚。

此时李嗣源也明白,这背后必然有见不得人的东西,但他已经病入膏肓,什么也做不了了,也无力去做什么,反而要安抚众人,更重要的是传承皇位。

李嗣源的困境:暮年登基,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储君,后唐注定要亡

朱温被儿子弑杀

至于储君,眼下没得选,只能选择李丛厚,李丛厚最终还是当了皇帝,只是他这个皇帝也没当多久就被李从珂夺了去。

可惜啊,李嗣源一生勇猛,但在储君位置上,一再犹豫,和朱温一样,始终未能确定好继承人,也未能让继承人培养好自己的班底,最终在兄弟内讧中,后唐走向了灭亡。

这是李嗣源没想到的,而他更没想到的,灭了后唐的居然是自己好女婿石敬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