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炜炜煌煌 俾候于鲁
西周初,周公旦被封于鲁,因在镐京辅佐成王,实际派长子伯禽代其受封。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约800年,直至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5年)为楚考烈王所灭,6年后顷公死,鲁国绝祀。《诗经·鲁颂·閟宫》曰:“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在所有诸侯国中,鲁国是和周王室关系最紧密者,后人评论“周之最亲莫如鲁”(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未》),“周禮尽在鲁矣”(杜预《春秋左氏传序》)。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且自古发达程度较高,山东是中国古代诸侯王主要的封地之一。从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初开始,至太平天国(1851-1864),历代有封鲁王者,其中以汉代鲁王和明代鲁王较为知名,特别是近年曲阜九龙山诸鲁王陵墓和邹城九龙山南麓明鲁荒王陵墓的发掘,虽部分被破坏,但仍出土了为数较多的文物,现一时之繁华。除了鲁国,两汉时期曾涌现20多个封国,如齐国(都临淄)、济北国(都博阳)、济南国(都东平陵县)、昌邑国(都昌邑)、定陶国(都定陶)、琅邪国(都开阳)、胶东国(都即墨)、胶西国(都高密),等等,其中已有一些封国的诸侯王陵墓被发掘,出土了众多的精品文物,如玉器、车马器、日用器皿,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奢华生活。
两汉之际,时局混乱,京城长安的未央宫、建章宫等皇家宫殿遭到严重毁坏,而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前128年)在曲阜建造的灵光殿岿然独存,东汉王延寿感物而作《鲁灵光殿赋》,其中有句“乃命孝孙,俾侯于鲁”,并用“炜炜煌煌”形容之。因此,本单元借用“俾侯于鲁”的典故来形容山东省(简称鲁)丰富的古代封国文化和当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将近年出土、以及山东省内各文博机构所藏汉代以后的历代精品文物涵括在内,从中折射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山东古代文明——用“炜炜煌煌”一词来形容正恰如其分。

龙凤纹贯耳宝月瓶(国家一级文物)
唐,618-907年
陶瓷;口径4cm,高23cm
陵县神头镇东方合墓出土
德州市陵城区文博苑
波斯风格瓷质盛器。器身施黄釉,瓶身两面饰有龙凤图案,四周葡萄纹环绕,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波斯与中国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

唐三彩水盂(国家一级文物)
唐,618-907年
釉陶;最大口径12cm,高6cm
陵县神头镇东方合墓出土
德州市陵城区文博苑
内施黄、绿、褐等色釉,外为黄色云纹,边缘似浪花翻卷。釉色晶莹润泽,体型轻盈别致。

八系莲瓣青釉瓷罐(国家一级文物)
唐,618-907年
陶瓷;口径12.7cm,高25.5cm
临邑县翟家乡出土
临邑县文化旅游局
瓷质盛器。口沿内外及上腹部施青釉,下腹部及器底为素胎,胎质细膩精致。肩部附贴四组双系,系间饰以贴花,肩腹部饰双弦纹、垂莲瓣贴塑及划花水草。罐是隋代青瓷中常见的器皿,其中肩部贴附六系、八系的,一般称为“六系罐”或“八系罐”。

钧窑鼓式瓷洗(国家一级文物)
宋,960-1279年
陶瓷;口径23.8cm,底径17.5cm,高9.1cm
青岛市博物馆
洗直口,浅弧腹,呈鼓式,平底,下有三足似兽。外口沿下和近底部分别饰有两周乳钉纹,上周二十个,下周十八个。器胎体厚而匀称,外壁呈玫瑰紫色,器内施天蓝色釉,上有蚯蚓走泥纹及橘皮纹。器底一侧可见“一”字款。钧瓷的一个特点,就是含有铜质的釉料,经窑变后会形成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此器有学者认为年代为明初。

青釉带托执壶(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960-1127年
陶瓷;通高19cm,壶:口径4.6cm,底径8.3cm,高15.5cm
                             托:口径13.3cm, 底径8.7cm,高2.6cm
蓬莱大柳行出土
烟台市博物馆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是隋代出现的一种酒具,唐、五代、两宋流行。这件北宋执壶小直口,高颈,口上扣塔式盖,盖有钮。壶托圈足,壶底及托底各有六个支烧痕。壶内外通体施青釉,壶盖内涩胎,钻两小孔。

均窑瓷瓶(国家一级文物)
宋/金,960-1234年
陶瓷;通高27.8cm,口径4.8cm,足径7.5cm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淄河店村出土
淄博市博物馆
敞口,长颈,斜肩,圈足。施天蓝釉,有细小冰裂纹。瓶身天蓝釉和红釉混合处有天青色胭脂晕,内有几处玫瑰红耀斑。北方钧窑瓷器存世极少。

景德镇窑影青釉划花葵口渣斗(国家一级文物)
宋,960-1279年
陶瓷;高14.9cm,口径15.2cm,底径7.7cm
蓬莱水库出土
烟台市博物馆
白胎,影青釉,圈足外撇,腹部饰双钩花卉纹。渣斗是盛装肉骨鱼刺的用具,在晋代开始使用。影青釉由于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加之瓷胎极薄,花纹迎光照射,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釉”。

公道杯(国家一级文物)
元,1271-1368年
陶瓷;通高9.5cm,托:高3.7cm,直径16.2cm,底径4cm
                              杯:高6.8cm,口径 7.8cm,底径2.5cm
蓬莱水库出土
烟台市博物馆
杯托呈葵口,浅腹,小圈足,托内塑一鸡笼式杯座,杯中央塑一袒胸的老者,体内有一U形管,管下端通杯底小口。釉色青翠可人,釉质丰润,有玉质感。

钧窑瓷罐(国家一级文物)
金/元,1115-1368年
瓷;高23.5cm,口径10.7cm,底径9.8cm
青岛市博物馆
短颈,球腹,通体施淡兰色釉,施釉不到底,口沿和腹部有对称的窑变自然玫瑰彩斑。

矩形五钮龙纹铜镜(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青铜;长115.1cm,宽57.7cm,厚1.2cm,重56.5kg
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5号陪葬坑出土
淄博市博物馆
该文物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乃山东出土古代青铜器中的重器,是极为罕见的矩形,也是目前我国出土铜镜中最大的一面。自1980年出土以来,就很少公开展出。铜镜背面主体饰浅浮雕龙纹图案,花纹凸起0.1厘米,四周边缘饰半圆形连弧纹,在铜镜背面的四角和中间有五个环形弦纹钮。由于铜镜体量巨大,使用时需要用镜框、柱子和底座加以支撑。
近年,江西南昌海昏候墓亦出土了一件五钮大方镜(长70.3厘米、宽46.5厘米、厚1.3厘米)和配套的木制部件,复原后的状态,也为这件龙纹铜镜的使用方法提供了参考。

鎏金凤鸟座(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青铜;高17cm,宽13cm,厚6cm,重1.1kg
平度市古岘镇六曲山西汉墓出土
平度市博物馆
此凤鸟饰件极为罕见,应是木质器座上的构件,通体鎏金。两羽饰多条棱型花纹,背部有与木质器件相联的槽沟。六曲山古墓群,以汉景帝十二子胶东王刘寄(?—公元前120年)墓为重点。

铜熏炉(国家一级文物)
东汉,公元25-220年
青铜;通高24.5cm,炉下圆盘口径11cm
1992年10月10日寿光市纪国故城遗址出土
寿光市博物馆
炉下圆盘内,以中空圆柱为中心,饰有十角星纹。盘下三足为三力士。上有镂孔盖,盖身主纹为四个虎形神兽。盖顶中央立有凤鸟。炉与盖接合处,有特制合页轴,可自由开启,又不易使盖脱落。

玉带板(国家一级文物)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玉;长10cm,宽5.2cm,厚0.35cm
黄岛田家窑汉代墓出土
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
青铜牌框,正面镶嵌玛瑙,阴刻透雕蟠龙纹饰,背面有两个穿系铜钮。

错银十八面铜骰子(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青铜;直径5.6cm
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5号陪葬坑出土
淄博市博物馆
空心,共十八面,其间镂八个三叉形孔,在十八个面上分别用银错出“一”至“十六”及“骄”和“妻畏”,内有小铜块。

金鐏金冒铜戈(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青铜,金;戈长22.3cm
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出土
淄博市博物馆
东周以前,戈为中国古代常用兵器,此件铜戈当属汉初齐王室仪仗器具。铜和金组合,展现了齐国发达的金器细工工艺。值得注意的是,金冒顶端饰一回首鸟,工艺精湛。

玉枕(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玉;长42.1cm,宽7.5cm,高10.4cm
1996年6月8日长清双乳山西汉墓出土
长清区博物馆
由枕足、虎头形端头和枕身共14块玉组成。原镶嵌于木胎之上,整体呈板凳形,玉片表面刻有云气纹。是西汉玉枕的典型样式之一。双乳山汉墓出土了铜器、玉器、车马器具等2400余件,规模巨大。墓主为济北国最后一代王刘宽(?-公元前86年)

鎏金铜熏炉(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铜鎏金;通高15cm,口径9cm,腹径11.8cm,足径6.8cm
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出土
淄博市博物馆
子母口,曲腹,饰一对辅首衔环。穹形盖,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衔接。底部刻“左 重 三 两”,底座外缘部刻“今二斤十二两”。这种形制的香炉,在徐州楚王墓中亦有发现。

金饰片(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金;高5cm,口径9cm,宽4.7cm
2001年莒县浮来山西汉墓出土
莒州博物馆
作桃形,薄片状,其正面左右有一半羊面首,羊角之上有鹰面兽,纹饰带有强烈的草原因素。上下左右靠边处各有一细小穿孔,系佩戴之用。莒地是汉代城阳国国都,墓主当为城阳国贵族。

玉雕翼虎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玉;高7.5cm,长38cm,宽5cm
东营历史博物馆
通体乳白色,呈飞奔状。翼虎头部阔圆,宽鼻,双耳竖起,双目用细阴线刻“臣”字型眼,虎身部位雕一对卷起的羽翼。是比较少见的汉代动物类圆雕。

玉珌(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玉;长6.1cm,厚2.1cm,宽3.7cm
1977年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出土
巨野县博物馆
玉珌,剑鞘末端的玉饰。土沁玉制。正、背面皆阳琢云纹,一只透雕螭虎盘绕于两面。禹梁山汉墓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城东南,由于墓的封土是红褐色,故又称红土山汉墓。该墓距昌邑古城较近,据推测墓主可能是昌邑王刘髆(?-公元前88/87年),他的儿子,就是西汉著名的废帝,海昏侯刘贺(?-公元前59年)。

玉剑首(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玉;长6.4cm,厚1.6cm,宽5cm
1977年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出土
巨野县博物馆
通体浅雕云纹为地,浮雕与缕雕相结合,双面共雕五只螭虎,盘绕于云气之中,造型生动。底端有三孔,以插剑茎。

玉剑璏(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玉;长9cm,厚1.6cm,宽2.8cm
1977年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出土
巨野县博物馆
玉剑璏,正面浮雕两只螭虎,一大—小对首相视,大者几乎占据整个正面,小者蜷伏一偶。剑璏的功用,是穿系于腰带上,从而将剑固定于腰间。

玉佩(国家一级文物)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玉;长21cm,宽10cm,厚0.5cm,
荣成埠柳镇出土
荣成博物馆
白玉质,局部有黑褐色沁,透雕。器型似璜,器身对称饰有卷云纹和龙纹,圆拱形上部,一侧饰拱极形纹饰,一侧饰一条身体扭曲的螭龙。

三足五龙戏铢砚(国家一级文物)
东汉,25-220年
石;20╳4.5cm,20╳3.2cm,
1994年8月沂南县北寨汉画像石墓M2墓室出土
沂南县博物馆
砚为石灰石质,圆形,子母口,由砚身和砚盖组成。砚身饰三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漩涡纹,其中部凿刻一椭圆形墨池。砚盖镂刻五条龙首尾相连,中央刻“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珠(铢)的图案。

玻璃人物(国家一级文物)
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玻璃;高3.2、2.5cm,最宽0.9、0.8cm,厚均为0.5cm
文登汉墓出土
烟台市博物馆
翁仲人像,半透明铅玻璃,以凝练抽象的“汉八刀”玉雕手法制成。汉代时,有将玉翁仲挂在腰间以求平安消灾的习俗。传说他是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勇武过人。

卧式水晶兽(国家一级文物)
东汉,25-220年
水晶;长4cm,高2.3cm,
1972年12月临沂市吴白庄出土
临沂市博物馆
圆雕,水晶透明,形象亦虎亦狮,缩颈拱背,四肢屈踞,刀法洗练。腰部钻一小孔,作系绳之用。随身佩戴,有避邪之意。

瓷鼠(国家一级文物)
西晋,266-316年
瓷;长4.5cm,高1.9cm,
2003年5月临沂市王羲之故居出土
临沂市博物馆
伏卧状。嘴尖而长,大耳,身躯中部拱起,曲尾,鼠身刻画有毛须状纹。通体施青绿釉。

龙首柄玉斗(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玉;高3.9cm,口径7.5cm,底径4.2cm,柄长4.4cm
2011年兰陵层山西汉墓出土
兰陵县博物馆
青自玉,玉斗为碗形,短柄作昂首龙头状,整玉雕刻而成。玉斗和龙的结合,寓意北斗七星化作一条青龙。汉代亦有将北斗表现为竹節状,竹和龙之间亦可以互化,表明斗、龙和竹特殊的象征关系。层山汉墓为南北排列的两个石椁墓,推断为西汉时期的诸侯国墓葬。

三足支架(国家一级文物)
东汉,25-220年
青铜;高63cm,重1.14kg
1983年1月沂南县铜井镇新王沟东村出土
沂南县博物馆
支架造型奇特,三腿作竹節状,腿部中央有合页可折叠,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有龙头装饰,足部为马蹄状。三支架的顶部是半圆形,如倒扣的莲花,顶部是一动物,似熊。该文物的具体功用,原被定为熏炉支架,尚不知上部如何承接熏炉,从其中一腿上部残留的钩状物来看,当用于悬挂或为衣服熏香时所用的支架。该支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龙、竹和马蹄的组合,对于理解龙马组合的起源、竹龙互化传说,乃至亚欧大陆同类器的传播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5、登泰观海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司马迁(公元前145/135年-?)在《史记·孔子世家》赞颂孔子的话。宋人也曾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的感叹。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创立了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代师表等。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率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其言行语录被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而成儒家经典《论语》,为历代所推崇;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禮》《乐》《易》《春秋》);其思想经战国时鲁国邹人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的发展,以及战国晚期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的集大成,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体系。西汉中期,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接受了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提议(《汉书·董仲舒传》《汉书·武帝纪》),至此儒家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地位开始被确立(至隋唐时期被全面确立),延续时间长达两千年。

孔子去世后次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命人在孔子旧宅立庙,并按岁时祭祀,此即今日曲阜孔庙和祭孔传统的由来,历代延续,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同时朝廷及各地方政府也每年都在学校中祭孔,奉祀孔子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政教活动。本单元主要展示了汉代孔庙相关碑刻、明清以来孔子相关绘画和孔庙所存与祭孔相关的文物,从中可窥见孔子在古代各个时期所受到的无限推崇。

“登泰观海”,典出岱庙中的一件古代碑刻,其中包含了与山东相关的另外两个重要文化现象,即泰山文化和海洋文化,也是本单元部分文物所试图体现的内容,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又名岱山、岱岳、岱宗、东岳等,凌驾于华北平原之东,有拔地而起之势。从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开始,直至清代,历代帝王亲自或遣官登临泰山封禅或祭祀,使得泰山被神圣化,号称“五岳之长”“五岳独尊”,在中国古代山岳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武帝时,除了封禅泰山,还命人在海洋中寻找可以让其“不死”的“海中蓬莱仙者”(《史记·封禅书》)。蓬菜,亦称蓬壶、蓬莱山、蓬丘,乃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五座神山之一,后泛指仙境。蓬莱文化是山东海洋文化的精华,也是东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和西方昆仑山地位同等重要的中国古代两大神仙故事发生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就是约元代以后形成的“八仙过海”(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沧海》),最终演变为依靠各自的本事创造奇迹的典故。

绿地缠枝莲织金缎衫(国家一级文物)
明,1368-1644年
丝绸;身长94cm,通袖长208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女服。圆领、右衽、琵琶袖、左右开裾,底边呈弧形。桃红素绢衬里,红色云纹、朵花织金缎掏袖。衫(袄)是明代女装最具代表性的款式,有短款与长款,领式有方领、圆领、竖领等。

绿地织金纱翔凤纹短衫(国家一级文物)
明,1368-1644年
丝绸;身长67.5cm,通袖长182.5cm,腰宽43cm,下摆宽66.5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交领,右衽,长阔袖,左右开裾。绿纱织缠枝勾莲暗花纹。白绢护领,窄袖口,袖口缘加白绢,右侧腰间钉两对系带。胸、背、肩、袖织金纱翔风纹。

象牙笏板(国家三级文物)
明天启四年,1624年
象牙;通长53.5cm,上宽4.5cm,下宽8cm,厚0.6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笏板上部竖刻楷书铭“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初三日,皇上幸学,钦赐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孔胤植(1592-1648年,字懋甲,号对寰,第六十五代衍圣公。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遗忘。

错金龙云纹白玉佩(国家一级文物)

明初,1368-1389年

玉;珩长3.9cm,瑀长4cm,琚长3.5cm,玉花长3.8cm

1991年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

由珩、瑀、琚、玉花、滴、璜及玉珠等以丝线穿连而成,所有玉片正面均浅刻云龙纹并描金。玉佩一般成对挂在革带两侧,脚步移动时,冲牙、二滴与璜即会碰撞发出声响。按照古禮,正常的声音当缓急有度,轻重得当;节奏杂乱,则被认为失禮。

水晶独角兽砚滴(国家一级文物)
明初,1368-1389年,
水晶;通长10cm,通高5.2cm,宽5.9cm,壶口径2.1cm,深2.2cm
1971年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
圆雕,头顶一角,伏兽俯卧回首。通体洁白透明,玻璃质感强。背部凿一圆槽,口沿磨平,可盛水。可能是朱檀生前使用的文房用具。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狻猊盖香熏(国家一级文物)
宋,960-1279年
瓷;通高19.8cm,盖高11.4cm,炉身高9cm,口径7.8cm
1996年新泰市禹村镇大生寺塔基地宫出土
新泰市博物馆
“狻猊”为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五,形似狮子,喜静,好坐和喜欢烟火。香薰由炉盖与炉身两部分组成,炉盖作蹲狮状,昂首怒目,蕉叶尾上翘,腹中空与嘴和炉身相通,以子母口与炉身相扣合。炉身呈杯状,直口,平折沿,深腹寰底,圈足上卷,杯上有两道花形突棱。此香薰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呈半透明。

青花玉壶春瓶(国家一级文物)
元,1271-1368年
瓷;口径7.9cm,高29.5cm
莱州市东宋村出土
烟台市博物馆
元代玉壶春瓶的典型器形,造型清秀瘦长,敞口,细长颈,溜肩,鼓腹下垂,圈足外撇,露胎处有火石红。使用国产青花料,发色较暗,青中带灰,有结晶斑点。玉壶春瓶最早出现于宋代,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乃装酒的实用器,后逐渐演变为观赏性陈设瓷。

白玉圭(国家一级文物)
明初,1368-1389年
玉;长25.4cm,宽6.2cm,厚1.3cm
1971年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
通体乳白,唯下端泛浅灰色。出土时置于漆盒内,所用玉料为上乘和田玉,乃皇家禮器。洪武三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诸王,初生才一两个月的朱檀被封为鲁王,封地山东兖州。洪武从年(1385年),15岁的鲁王就藩,却因痴迷的长生不老之术吞食丹药导致中毒,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年仅19岁而亡,又恼又悲的朱元璋给其恶谥——荒,因此朱檀号鲁荒王。朱檀墓于1970年被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双凤莲花钮铜镜(国家一级文物)
明洪武七年,1374年
青铜;直径27.7cm,厚0.8cm,重2.69kg
1967年邹县中心店镇尚寨村明戈妃墓出土
邹城博物馆
圆形,圆钮,素镜缘,镜面微弧。外有圆形突弦纹,弦纹外为弧线流云纹。莲花纹钮座,钮上部篆书“洪武七年八月八日造”,下部为楷书“美字贰拾陆号”,铭文两侧为双凤追逐图案,其中一凤拖长尾,又似雌雄相对,双凤体态虽同,但颈部及尾部各有变化。此镜出于明戈妃墓,当是其身前所用之物。明初第十子朱檀被封为鲁王,封地兖州,戈妃是明鲁王之妃。

青白釉龙纹盖罐(国家一级文物)
明初,1368-1389年
陶瓷;通高37.6cm,罐高28.8cm,口径25.6cm,腹径37cm,底径22cm,盖最大直径27.8cm
1971年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
直口,卷沿,短颈,圆腹,平底。胎体厚重,通体施青白色釉。腹部刻暗花双龙,在云雾中追逐。上下间隔处以卷草纹为饰,荷叶形与花心钮结合作盖,荷叶脉络清晰逼真。

奉天诰命盒
清,1644-1912
木;长44.7cm,宽20.8cm,高41.5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木雕鎏金,中为竖方蓝匾,上书满汉双语“奉天诰命”。整体由底座、内盒、外盖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式,其上饰有卷云纹。正面有五龙,两侧与后面四龙,共九龙。此盒技艺精湛,装饰繁缛,富丽堂皇,专为保存皇帝圣旨之用,不仅是孔府与朝廷保持密切联系的佐证,也是中国古代皇家仪范和气度的象征。

缠枝宝相花掐丝珐琅鹤足炉(国家一级文物)
清,1644-1912年
铜胎珐琅;通高63.3cm,口径26cm,腹径34.5cm,足高28.7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炉铜胎镀金,由清御府所賜。回首双龙形耳,寰底,鹤形足。镂空鹭鸶莲花纹盖,盘龙纹钮,器身以掐丝珐琅蓝釉为地,饰缠枝宝相花、梅花鹿等纹。鹭鸶莲花纹寓“一路连升”之意,鹤鹿纹寓意为“六合同春”。

商周十供之木工册鼎(国家一级文物)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青铜;通高30.5cm,口径24.7cm

商周十供之窃曲纹簋(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青铜;通高22.3cm,口径19.5cm,足径21.8cm

商周十供之夔龙纹簠(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青铜;通高8.8cm,口长28.5cm,口宽22cm

商周十供之四足方鼎(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青铜;通高24.5cm,口长21.5cm,口宽16.5cm

商周十供之饕餮纹甗(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青铜;通高39cm,口径27cm

商周十供之册父乙卣(国家一级文物)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青铜;通高33cm,口径14.5╳11.3cm,足径18.7╳15.2cm

商周十供之兽面纹觚(国家一级文物)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青铜;通高32cm,口径20.5cm,足径13cm

商周十供之夔凤纹豆(国家一级文物)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青铜;通高25cm,口径16cm,足径12.3cm

商周十供之伯彝簋(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青铜;通高15.7cm,口径23.2cm,底径14.8cm

商周十供之牲尊(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青铜;通长39cm,通宽14.5cm,通高29cm

《圣迹图》三十六开 选四(国家一级文物)
明,1368-1644年
纸;总纵41.5cm,横66.2cm,画心纵33cm,横61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明彩绘《孔子圣迹图》由三十六幅精细的画作组成。此图集主要依据《史记· 孔子世家》,同时融合《论语》及《孔子家语》》等经典,向世人展现孔子的嘉言懿行。图中所描绘的服饰、器物、山水与人物表现了明代绘画的风格,也再现了孔子生平的重要事件。本展选其中的四开,分别是“尼山致祷”“问禮老聃(dān)”“删述六经”“汉高祀鲁”四个与孔子相关的标志性故事。

孔子讲学图(国家一级文物)
明,1368-1644年
纸;总纵298.5cm,横106.5cm,画心纵166.5cm,横85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此绢本设色作品细绘了孔子在山林瀑布间的讲学情景。孔子,头戴禮冠、着大轴宽衣、手执如意,怀揽凭几,端坐在松杏树下的平石上。直面的一弟子拱手,恭敬聆听;其左侧则有三弟子侍立,身姿各异。画面下方,另有十六名弟子沿着蜿蜒的山道而上,三两交谈。

孔子燕居像(国家一级文物)
明,1368-1644年
纸;总纵277cm,横118.5cm,画心纵126cm,横102.5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此幅绢本设色描绘了孔子燕居在家的画像。《论语·述而》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意思是孔子闲居在家衣冠齐整,容貌和舒。画中孔子衣冠整洁,神态和悦,这是广为流传韵孔子形象。

孔子、颜回、曾参三圣图轴(国家一级文物)
明,1368-1644年
绢本;总纵274cm,横106cm,画心纵142cm,横76cm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绢本水墨人物,图绘孔子、颜子和曾子三圣人,孔子居中、颜回、曾参侍立两旁,三人均长衣大袖,衣纹衣褶书小楷,文为半部《论语》,背景绘松树。孔子弟子以孔子为“宗”,最早的儒家学派便是由礼门师徒所组成的儒者群体。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众多,他们之间是一种“拟血缘亲”的关系。颜子、曾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孔子弟子,被后世分别尊称为“复圣”和“宗圣”。

牡丹纹铜胎画珐琅五供(国家一级文物)
清雍正十年颁赐,1732年
孔府旧藏
孔子博物馆
这套画珐琅五供颁赐于雍正十年(1732)的三月,于同年五月由第六十九代衍圣公孔广棨恭迎回孔庙。《孔府档案》5108卷记载:“雍正十年三月十八日贵送钦颁匾对供器等件,五月初五日至济宁州。袭封衍圣公孔广棨率庙厅执事官及各博士赴济宁州舟次恭迎,于十一日进庙。大成殿匾一面……珐琅香护一件、珐琅烛台二件、珐琅花瓶二件、珐琅松竹梅花二树、珐琅香盒一件、退光金漆香几五件。”
这套画珐琅五供,是国内已知现存最大的雍正时期黄地画珐琅五供。五供通体以黄釉为地,绘缠枝牡丹纹,雍容大气,花尊饰以龙耳更显尊贵。均为铜胎镀金,清宫廷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造。

秦泰山刻石明代拓本(国家一级文物)
明,1368-1644年
每开纵36.3cm,横23cm
青岛市博物馆
《泰山刻石》原刻石总共222字,原石高约1.6米,四面均有刻词,其中的三面是赞颂秦始皇的功绩,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另外一面是秦二世的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本拓片为清乾隆年间“二十九字本”与“十字本”合装本。泰山刻石拓片存世量极少,“二十九字本”更是极为罕见。本拓本历经多位名家所鉴赏、收藏,钤“松江沈树镛郑斋收藏金石文字印”“贯夫之章” “大瓢老人”“徐同柏印”“陆绍曾印”等,更有翁方纲、张廷济、赵魏,沈树镛、张燕昌等金石名家的大段题跋,详细阐述了此拓本的珍贵性和流传经历。

上面的图片包括东汉至三国时期的乙瑛碑拓片、史晨碑拓片、孔羡碑拓片、禮器碑拓片等。
孔子博物馆

6、东方微笑 称工北朝
公元1世纪,佛教艺术起源于南亚次大陆,融合了古希腊、古波斯和中亚等多文明元素,佛教传播分为北线和南线,向北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阿富汗、中亚、克什米尔、中国西部地区、中原,在南北朝时期(420-589)佛教艺术形成了中国化风格的改造,并向东继续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形成了佛教造像风格的东亚体系。
北魏(386-534)前期的佛教造像,仍不可避免地带有异域的特征,但4世纪时,早期佛像的面部特征已经开始汉化,至北魏后期(5世纪后半-6世纪初),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佛教造像实现了完全的汉化。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534-550)和西魏(535-556),后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550-577)和北周(557-581)所代,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北方。北魏后期至隋初,是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加之民众出于心灵慰藉的需要,也是佛教与佛教造像艺术大兴的一段时期——山东多个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其中以青州龙兴寺窖藏发现的大多带有迷人微笑的数百尊佛像之艺术成就为最。
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号称“北齐最称工”的曹仲达,来自西域曹国,其所画佛像“无竞于时”,形成了中古时期与唐代吴道子“吴家样”并驾齐驱的“曹家样”艺术风格典范。其特征就是青州龙兴寺出土佛像中所显示的“曹衣出水”——佛像人体的各部分形态(头、肩、躯干、手臂和腿部),变成有机的、互相关联的肌躯结构,全身躯态自由站立,胸、腰、臀部形成微妙的“反转姿态”,并且有自然、明晰的衣纹,仿佛从水中出来。这种艺术成就,清晰地反映出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北方佛教艺术中立体状物技法的发展历程,也为后世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东地区北朝至隋唐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影响了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并进而在6世纪对日本佛教通过朝鲜半岛的“官方传播”产生间接影响。
本单元展品以具有代表性的青州龙兴寺、博兴龙华寺出土北朝至隋唐佛教造像为主,兼及其他地区零星发现的佛像,以及部分宗教文物和世俗造像。

抱兔石人、吹箫石人(国家三级文物)
东汉,25-220年
石,左:宽23cm,高125cm,底宽29.5cm
右:宽28cm,高125cm,底宽28cm
1971年8月花园镇涝沟村采集
郯城县博物馆
此抱兔石人和吹箫石人,动作自然生动,表情丰富,衣纹刻画细腻,是极其少见的汉代石刻人像精品。

贴金彩绘石雕佛头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25cm,厚16cm,宽16cm
青州博物馆

孔钺造老子像(国家一级文物)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
青铜;高13.6cm,宽5cm
1983年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博兴县博物馆
四足方座上刻铭文:“开皇十一年十月,道民孔钺造老子像一躯口德。”

彩绘石佛立像
北齐550-577年
青州博物馆

彩绘石雕佛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120cm,厚25cm,宽30cm
青州博物馆

彩绘石雕佛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122cm,厚25cm,宽40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120cm,厚25cm,宽30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74cm,厚15cm,宽25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122cm,厚20cm,宽37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117cm,厚16cm,宽37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菩萨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魏晚期,386-534年
石;高105cm,厚25cm,宽35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佛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63cm,厚25cm,宽22cm
青州博物馆

立俑(国家二级文物)

隋,581-619

石;高97cm,底厚15cm,宽约15cm

嘉祥徐敏行夫妇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东魏,534-550年
石;高59.5cm,厚12.5cm,宽18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东魏,534-550年
石;高66cm,厚14cm,宽23cm
青州博物馆

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71cm,厚19cm,宽28cm
青州博物馆
注:思惟菩萨,以一手托腮、一手抚腿、头略低垂的姿势来表示思惟之菩萨。

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46cm,厚10cm,宽15cm
青州博物馆

彩绘石雕菩萨头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33cm
青州博物馆

彩绘石雕佛菩萨三尊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魏晚期-东魏,5世纪晚期-550年
石;通高45cm,厚12cm,宽43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像(国家一级文物)
东魏,534-550年
石;高40cm,厚11cm,宽21.5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佛坐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550-577年
石;高64cm,厚35cm,宽40cm
青州博物馆

贴金彩绘石雕佛坐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齐-魏,550-618年
石;高73cm,厚35cm,宽40cm
青州博物馆

皆公寺造像龛(国家一级文物)
唐,618-907年
石;通高50.5cm
广饶李鹊镇南赵村出土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葫芦形水晶舍利瓶(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960-1121年
水晶,通高9.25cm,腹径3.35cm
济宁市汶上县宝相寺砖塔地宫出土
汶上县中都博物馆
天然水晶雕琢而成。状似束腰葫芦,盖顶有宝珠,下呈覆钵体,硕腹,底部渐内收。舍利瓶是用来盛装佛舍利的容器,一般用金银、水晶和玻璃等珍贵材料制作而成。

立式背光莲花座引路菩萨(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960-1127年
银;高15cm
济宁市文上县宝相寺砖塔地宫出土
汶上县中都博物馆

铜立佛造像(国家一级文物)
北魏,永兴二年,410年
铜鎏金;通高18.7cm,宽8.3cm
1975年邹城平阳寺村征集
邹城博物馆

五彩抄手瓷人(国家一级文物)
宋,960-1279年
瓷;通高31.4cm,底长10.3cm
底宽10cm,肩宽7.6cm
1973年成武县吕台遗址出土
成武县博物馆

青釉胡人抱囊瓶(国家一级文物)
唐,618-907年
瓷;高25cm,底径12cm
陵县神头镇东方合墓出土
德州市陵城区文博苑
器身施青釉、人物高鼻深目,盘膝而坐,长发披肩,怀抱一巨大皮囊,为典型的胡人形象。唐人小说中多记有西域胡人善饮,在唐人眼中,波斯等胡人多有宝物且善饮酒。

东汉孔子见老子、泰山君、河伯出行小祠堂右壁画像石拓片
东汉,25-220年
Eastern Han dynasty,25-220 CE
石;纵84cm,横85cm,厚18cm
1958年滕县桑村公社 (今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
滕州汉画像石馆
画像十层,从上往下:
一层,人面兽、异兽;
二层,孔子见老子,榜题“孔子”和“老子”
三层,人物,手特笏板,中刻榜题“东王父”;
四层,双鹿拉车,一人驾车,一人手持便面内坐,左侧刻“秦山君”
五层,持猎:
六层,群山异兽:
七至九层,人物:
十层,水上行船,垂钓。被认为是河伯出行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