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创作小说三国演义时曾写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不仅是东汉末年的社会状态,整个封建社会也是这样的趋势,每一个政权每一个朝代都有盛有衰,度过巅峰时期后,定然会迎来衰败和灭亡,传承12位皇帝的明朝是我国由汉人创建的最后一个朝代。
明朝的开端和灭亡都十分的戏谑,真正是开局一个碗,结为一根绳,崇祯皇帝朱由检在走投无路后选择于煤山之上自缢殉国,值得一提的是,逼得他上吊自杀的势力,并不是后来执掌中原建立下一个封建王朝的清国,而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古代封建社会横跨2000多年,农民起义并不少见,但真正能建立新秩序的却在少数,李自成带领自己领导的农民军队推翻了大明王朝,既不贪财好色,又深得民心,但最终却在清朝的绞杀之下失败,并为了实现全国的统一,这是为何?毛主席给出了答案。
声势浩大的李自成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朝廷进行了重拳反腐,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官僚阶级的腐败,但因为程度过于深刻,造成了朝廷官员的过量丧失,导致后续即位的帝王无清官可用,也就是说,明朝从一开始就向灭亡逐步迈进。
到了明朝末年之时,社会危机严重,朝廷大权沦落在藩镇诸王手中,土地开始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被地主阶级所占据,原本属于农民的土地不断丧失,然而朝廷却并未意识到这种情况,作为统治阶级依旧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到崇祯元年之时,地方自然灾害频发,例如陕北地区长久干旱,土地因为多年得不到雨水滋润而龟裂,而大明王朝却对此表现为不作为,既没有处理灾情,也没有派遣官员到当地赈灾,进而导致社会上农民起义频发。
在如此黑暗的社会生活之下,李自成在1629年参加了王左挂领导的农民起义,但身为将领的王左挂并不坚定,到崇祯四年,他和张存孟都选择叛变投敌,李自成所率领的起义军改用“闯”称呼自己的军队并加入高迎翔部,高迎翔亡故后,李自成被拥戴为闯王。
随后大权在握的李自成开始了对四方的征讨,当年秋天在山西地区活动,崇祯五年开始进发邯郸,中途有许多农民不断加入,李自成所下辖的势力也在不断强大,到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在制定一系列制度后继续征战。
一月初东渡黄河,二月初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军进入山西,并用半年时间攻下太原,随后兵分两路一路沿保定北上,另一路由李自成率领从大同宜化进入居庸关,最终在北京城下完成会师。
最终在崇祯17年3月19日,李自成所带领的农民军队攻克北京,这也宣布大明王朝的统治到此结束,按照以往的朝代惯例,李自成的胜利应该代表着更新换代,但这一次却与众不同,仅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后,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被镇压。
突然结束的起义
严格来说,历史曾给予了李自成所带领的大顺政权,统一全国的机会,1644年,大顺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管了包括山海关在内的黄河流域所有领土,完全有机会实现全国性的统一,然而李自成作为领导人却没有紧跟实事,随着战争态势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
作为农民的他在早期笼络军队之时也曾提出了一系列口号,旨在维护农民的土地和利益,大量底层阶级的农民参加到起义军中,然而当下政权已经建立,并且形势一片向好,李自成依然认为自己是农民阶级利益的维护者。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李自成开始对管辖区域内陆方乡绅和官僚不断进行打击,从三月下旬开始,大顺政权强制要求当地豪强或朝廷官员进行“助饷”运动,此举实际上是对财富的强行掠夺,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便得罪了当地豪强。
对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来说,朝廷官员原本可以作为自己的政治基础,但如此不断地掠夺,会造成对方心理上的恐惧,李自成发现这一举动在政治上造成的不利影响时,并下令停止,被积压的官僚和部分财产一律归还,但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
尽管如此,大顺依然吞并了部分财产,但并没有见到大顺关于赋税收缴的相关记录,某些文献中的记载也含糊其词,在内容上的描述并不真实,故而对已收缴的部分财产去向仍然没有一个定论,这种部下对财产的侵吞,也是加速李自成政权灭亡的一个要素。
从已知的历史事件来讲,我们应当承认大顺政权这项政策的革命性,它证明当时的李自成已经即位称帝,并且为了追赃,无情打压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一些地主和官僚。
此举无异于项羽进入咸阳城后,放火燃烧三天三夜,并且显然李自成所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他所损害的乃是较高阶级的利益,如官僚,地主,地方豪强等等,这部分阶级掌握了社会上绝大多数财富,在李自成的政权下无处容身,他们分别选择了离开。
有一部分人投靠了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也有一部分人直接选择投靠少数民族后金政权,也就是后来的清朝,按照李自成原本的想法,他希望和吴三桂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而吴三桂却面临两种选择,后金政权和大顺政权。
作为汉人,吴三桂原本要选择联合李自成一同对抗后金,不曾想李自成的手下却纳了吴三桂最疼爱的小妾陈圆圆,这才有了历史上出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一怒之下选择投降后,并大开山海关引导敌军入关,李自成的军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李自成作为领导者,他深得民心,并且不贪财不好色,但在如此的压力之下,大顺政权很快走向灭亡,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这一点也进行了分析。
独到的见解
在吴三桂和清朝的联合打压之下,李自成不得不选择退出北京,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他死在了湖北通城,大顺政权的统治也正式宣告结束,毛主席熟读史书,对李自成的事迹也十分了解,大顺政权猝死的悲剧故事,时常萦绕在毛主席的脑海,真正是以史为镜知兴替。
毛主席认为,李闯王作战的形式是一种典型的流寇主义,并不符合当今社会的环境,从历史角度看, 随着1927年大革命失败,我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来反抗国民党的镇压,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主要进攻点是长沙。
从斗争的结果来看,无一例外,这些起义全都失败了,然而毛主席却吸收了李自成的历史教训,他认为当前的国民党和其他外部势力对于我党来说,就像是当年的清朝和吴三桂围剿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武装力量和人数上都存在极大悬殊。
李自成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并没有选择避其锋芒,而是与敌军进行正面对抗与作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勇气可嘉,但是行为愚蠢,兵力如此悬殊无异于以卵击石,注定难以获得成功。
对于我党来说,面对国民党和外部复杂势力的锋芒毕露,最好的选择就是由城市转入农村,避开敌人最强大的部分,寻找薄弱地带伺机出动,用最小的牺牲,换来最大的成果才是第一位的。
另外,毛主席曾总结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失败教训,并且明确提出,李自成之所以走向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我党斗争成功的案例分析,无论是在国共对峙期间,还是在后续的抗日战争期间,红色的革命根据地是四处存在的。
如此并不至于孤注一掷,即使一些小的溃败也无伤大局,但对于李自成来说则不同,他所割据的地盘只有一处,无论敌军强大与否,他都完全输不起,一次溃败就会无力回天。
毛主席提出这个观点的两年后:我党内部召开会议,对一些不正确的倾向进行了纠正,将李自成之类没有根据和退路的作战方法称之为流寇战术,且明确表示应当理解李自成之类的作战方法,它已经不符合当前环境所需。
毛泽东以李自成的失败为借鉴,强调中国共产党离不开人民群众,并且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强调展开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以群众为基础才不会重蹈覆辙,只有保证后方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获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旧中国时期,要达到毛主席的要求并不容易,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也曾发生过一些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主义,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处分和打击。
参考文献
[1]顾诚,.李自成突然失败,真是因为腐化太快?[J].开封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11):3.
[2]马廉朴,.闯王李自成河州突围记[N].民族日报,2022-01-18((null)).
[3]张宇轩.明清时期李自成农民起义相关史籍研究[D].(null),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