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别名莲花、水芙蓉、芙蕖、水华、菡萏、玉环、泽芒、水花、水旦、药藕草等。有白、黄、紫、桃红、淡粉、大红等颜色。荷花象征高洁,寓意君子、纯洁、自在、皎洁、合美、信用。荷花象征神圣,融入世界伟大的文明,观照人类历史漫长的精神。花之君子的象征意义,使荷升华到哲学高度,代言着我们这个古老东方民族的理想人格。
莲花,荷花,芙蓉,芙蕖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莲花的别名,只是叫法不同。莲花别名有荷花、芙蕖、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芝、青莲、莲、菡萏等。 所以,莲花、荷花、芙蕖、芙蓉是同一种植物。
莲,多年水生草本,又称荷花。根茎横生,肥厚,节间膨大,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洞,外生须状不定根。节上生叶,露出水面;叶柄着生于叶背中央,粗壮,圆柱形,多刺;叶片圆形,直径25至90厘米,全缘或稍呈波状,上面粉绿色,下面叶脉从中央射出,有1至2次叉状分枝。 花单生于花梗顶端,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也散生小刺;花直径10至20厘米,芳香,红色、粉红色或白色; 花瓣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至10厘米,宽3至5厘米;雄蕊多数,花药条形,花丝细长,着生于托之一;心皮多数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内,子房椭圆形,花柱极短。
芙 蓉
【芙蓉】《尔雅》:“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夫容.”《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未为夫容.”李时珍《本草纲目》:“芙蓉,敷布容艳之意.”芙蓉亦指拒霜花.南朝陈江总《南越木-槿赋》:“千株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燃.”宋代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为有别于莲花亦称芙蓉,又称木芙蓉、地芙蓉、木槿花.
明·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芙 蕖
【芙蕖】《尔雅·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芙蕖,未发为菡萏。”汉王褒《九怀·尊嘉》:“抽蒲兮陈坐,援芙蕖为盖.”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灼芙蕖出绿波.”西晋·陆机《诗疏》:“荷花,芙蕖也,未开曰菡萏,已发曰芙蕖。“晋潘岳《莲花赋》:“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刘宋傅亮《芙蓉赋》:“考庶卉之珍丽,实总美于芙蕖.”
明末清初·朱耷《荷花》
藕 花
【藕花】谓由藕所发之花.唐张籍《送从弟之苏州》诗:“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宋曹勋《八音谐·赏荷花》:“望处藕花密,映烟汀沙渚.”宋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忆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清·吴振武《荷花》
水芙蓉
【水芙蓉】《广群芳谱》:“荷花亦称作芙蕖、水芙蓉.”因木本拒霜花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称,为明其区别,故又称荷花为水芙蓉.称拒霜花为木芙蓉.
清·陈书《荷花》
草芙蓉
《广群芳谱》“荷花:芙蕖花,一名水芙蓉。”注云:“杜诗注云: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潘天寿《荷花》
水 花
【水花】亦作水华,华古通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莲花”释名:“芙蓉、芙蕖、水华.”宋朱熹《圭父为彦集置酒白莲沼上,彦集有诗,因次其韵呈座上诸友》诗:“共怜的白乐”水花净,并倚离披风盖凉.”
齐白石《荷花》
水 芝
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金·元好问《泛舟大明湖》:“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
张大千《荷花》
泽 芝
《类聚》引晋郭璞《尔雅图赞 ·芙蓉赞 》云:“芙蓉丽草,一曰泽芝……”刘宋·鲍照《芙蓉赋》:“访群英之艳绝,标高名于泽芝。”
石鲁《荷花》
灵 草
魏·曹植《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吴·闵鸿《芙蓉赋并序》:“乃有芙蓉灵草,栽育中川。”
吴冠中《荷塘》
玉 芝
《本草经》载:“荷花又名玉芝。”
俞致贞《荷花》
净友、净客
莲花洁净不染,因此人们称其为“净友”。唐·孟浩然《大禹寺主公禅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宋·陈亮《新荷叶》词:“艳态还幽,谁能洁净争研。”宋·刘过《贺新郎》词:“水浴芙蓉净。”
董希源《荷花》
君子花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谓莲为花中之君子,故莲又称“君子花”。黄宅中《希濂堂留诗》:“是时夏六月,莲沼吐芳芬,我爱君子花,遗花如甘棠。”
水宫仙子
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宋·张耒《鸡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轻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潜波踏明镜。”
菡 萏(handan)
《尔雅》:“荷,芙蕖……其华菡萏。”唐·刘商《咏双开莲花》:“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明·李梦阳《去妇词》:“菡萏鸳鸯不羡,人生一别何由见。”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在红花绿叶组合中,有卷有舒的荷叶搭配着有开有合的荷花,完美且自然。
持续的高温,万物皆受炙烤,只有那池中的荷花,向着烈日,花开正好,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微风乍起,荷池表面泛起层层涟漪,荷花也开始翩翩起舞,随风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清代·郑孝胥《六月十七日挟味荃贻书彦强三贝子园观荷》
荷香久乃闻,荷叶气弥满。初日加清凉,一碧已照眼。涩甘得殊味,袭人千步远。深红绝可念,风露凝未散。曲桥映高柳,纵望凡几转。雨余况无尘,渴障解舌本。神清忽坐忘,语妙涉奥衍。芙蕖莲菡萏,菂薏字尤典。生机何玲珑,造物巧莫阐。从人恣谛视,孰究顷刻变。岂徒比木樨,意会吾无隐。诸君熟《尔雅》,释草卷试展。却哂樊川文,女妇喻尤浅。
说起赏花地点,永城倒有不少地方种植荷花。沱河湿地公园池塘里种植了大片观赏荷花,还夹杂着不少睡莲。游人乘船赏花,身临其境方能感受荷花之美。
《读“的”》一文说到,“的”有一义为莲子,例证引自《尔雅·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乍看起来,这一解释可谓面面俱到,然而笔者觉得,《尔雅》释“荷”,概念较为混乱,所以试作本文,予以梳理。
“荷”是个多音字。它有三个读音:一读hé(上声),即本文所说荷叶、荷花之“荷”;二读hè(去声),即荷锄、荷枪实弹、荷载之“荷”;三读kē,《汉书·郦食其传》:“握齱好荷礼。”颜师古注:“荷与苛同,苛细也。”
荷、莲、藕三个名称实为一物;“莲”当属此水生植物之总称,而“荷”“藕”则是“莲”的某一部分。就语言习惯看,其各部位都可以“莲”冠之,如莲叶、莲花、莲蓬、莲子、莲心、莲藕;却不说“荷蓬”“荷子”“荷心”“荷藕”,或“藕蓬”“藕子”“藕心”等;佛教语有莲台、莲座,而不称之为“荷台”“藕座”……故,宋·周敦颐作《爱莲说》,而不立题为《爱荷说》或《爱藕说》。
《尔雅》云“荷,芙蕖”;《说文》曰“荷,芙蕖叶”(徐锴本“芙蕖”写作“夫渠”)。为何有一“叶”之差?许慎认为,“荷”只是“莲”的叶子。段玉裁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大叶扶摇而起,渠央宽大,故曰夫渠。《尔雅》假叶名其通体。”叶子大,负荷则大,如王莲之叶可以载人。
“芙蕖”者,莲花也。颜师古注:“別名芙蓉,江东人呼荷。”许慎却说:“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徐锴注:“菡犹含也,未吐之意。”
接下来说“藕”。《辞海》解释说:“亦称’莲藕’。荷的地下肥大根茎,由莲鞭先端膨大而成,横生于泥土中……根茎中有管状小孔,折断后有藕丝相连。可食用及制淀粉,藕节入药。”
“藕”字本来写作“蕅”(见小篆体)。许慎曰:“蕅从艸、水,禺声。”说明它是个会意字。“蕅”为什么是个会意字?笔者猜想,从泥中挖出的莲藕一般都是两两而生的。一双为“耦”(参见本书第97页《耦与偶》),故,莲的根茎则称作“蕅”。
《尔雅》称“其本蔤……其根藕”,此处概念尤为混乱。其实,根和本是一回事,也就是说“蔤”即“藕”。《段注》引郭璞之语“(蔤)茎下白蒻在泥中者”,按:“蔤之言入水深密也。”李时珍《本草》云:“莲藕,荆、扬、豫、益诸处湖泽陂池皆有之。以莲子种者生迟,藕芽种者最易发。其芽穿泥成白蒻,即蔤也。长者至丈余,五六月嫩时,没水取之,可作蔬茹。”
此外,还有“茄”,《说文》释为“芙蕖莖”,即莲叶、莲花、莲蓬之茎。还有“薏”,《疏》云:“薏,中心也。”此乃莲子的心,即莲子中的青嫩胚芽。
综上所述,可见“芙蕖”之叶(荷)、茎(茄)、根本(藕、蔤)、花(菡萏)、实(莲子)、子中心(薏),通体相连,为之取名“莲”,这个概念何等严密,何等形象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里还有一种莲——千叶佛莲。传说佛祖诞生之时每走一步,足底便会生长 出金光灿灿的金莲花,也就是千叶佛莲,观音菩萨道驾慈航,也是踩着一朵朵千叶佛莲花普度众生。也被喻为“圣花”,是吉祥如意、蓬勃向上、兴旺发达、生生不息的象征。
《陶庵梦忆》中载:『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读之阔然,高古隽永。
荷花,又名芙蕖,芙蓉,菡萏,南人称荷花为芙蓉,北人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此皆习俗传误也。《尔雅》以荷为根名,韩氏以荷为叶名,陆机则以荷为茎名。吾则以为白色为莲,红色为荷也,未开的为菡萏,已开的为芙蓉。菡萏,函合未发之意。芙蓉,敷布容艳之声。
汉昭帝元始之年,穿淋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阳光一照,叶片就垂到茎根,这种荷花唤叫“低光荷”。散发出来的芬芳,香彻十里。宫中的人都视其莲子为宝贝似的,外出宴游或出入宫中,常含着其莲子。同时,剪下来荷叶缝制衣裳,遮挡阳光;《楚辞》谓折芰荷以为衣,意在斯也。

《北梦琐言》载:唐代元和年间苏昌远,居吴中,邻近有小庄,距离官道约十里,中有池塘,莲花盛开。一天,他在池边看莲,忽见一个红脸素服的女子,貌美如花,迎面而来。苏一见倾心,就和她逗搭起来,女子没有拒绝,并表示好感。
从此他们俩常到庄中来幽会,苏赠以玉环,亲自给她结在身上,十分殷勤。有一天,苏见阑槛前有一朵白莲花开了,似乎特别的动目,他低下头去抚弄一下,却见花房中有一件东西,就是他所赠的那只玉环。大惊之下,忙把那白莲花拗断,从此女子也绝迹不来了。
苏昌远绝非爱花人,难以草木为妻,不若冀国夫人任氏女,任氏女少时信奉释教,一天,有僧人拿法衣来请她洗涤,女很高兴地在溪边洗着,每漂一次,就有一朵莲花应手而出。女于惊异之馀,忙回头看那僧人,却已不知所往,因给这条溪起了个名字,叫做浣花溪。
宋人陈与义,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以长短句记荷花。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此两句特别讨喜,意境清旷,浓淡两相宜,其词仅存十余首,《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都是很清婉的句子。
荷花喜人,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及至沈三白《浮生六记》: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得妻如此。我辈羡之,未及。同落落,肯栖栖。
今日荷花以盛,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昔日王太史游香山,欲与二三子作妄想,若斩荻芦陂隰,尽田荷花,使十五小儿,锦衣画舸,唱采莲词,吾辈何不出没于青萍碧浪之间,以此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