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兔的历史说

关注

2024-09-08 09:32

来自黑龙江

引言

×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一句名言:“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这句话表达了礼仪在社会中维持秩序、促进和谐的重要性。古代社会极其注重礼仪,人们将礼仪贯彻到每一个方面,甚至在战场上也不例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这其中涉及到免战牌、投降白、师必有名、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等礼仪规范。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的三个。

一、免战牌与投降白

×

追溯到礼仪制度最为周密的先秦时期,战争被看作一场比试而非残酷的屠杀。在这个时期,人们强调道德、礼义廉耻,要求光明正大,不允许使用偷袭或耍计谋。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秦后战乱时期,并衍生出了“投降白”这一礼仪规范。投降白意味着在战场上放下武器,挂上一块白布,表示投降之意。战胜方会停止屠杀,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要进行更为庄重的仪式,如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投降时所采取的“国殇”礼仪。

二、师必有名

×

古代出兵作战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否则就会遭受诟病。在中国历史上,战争都是有所理由的,攻击方通常会选择一些被攻击方的过错或缺失作为正当的理由。缺乏正当理由的攻击会导致声誉受损,人们对此会心存质疑。袁绍在199年兼并四洲之际,却缺乏攻打许都的正当理由,使他在战争中备受指责。这表明,人们对于战争的合法性要求是有的,攻击方需要通过正当理由来维护自己的行为。 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战争中,交战的双方不能以任何手段伤害对方传达信息的人员。这一“潜规则”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礼仪文化逐渐形成的产物。虽然这并未被明确刻下,但这一规范在战争中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它也是一种“潜规则”,缺乏正式契约,遵守与否取决于交战双方是否守礼。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英国和法国特派使者向清朝咸丰帝呈交涉书,但由于傲慢无礼的态度,清政府将这些使者关押起来,导致英法联军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这一事件反映出礼仪在维护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结语 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渗透到战争这一极端场合。免战牌、投降白、师必有名、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等“潜规则”反映了人们对于道德和礼义的重视。尽管战争是冲突和对抗的体现,但礼仪规范的存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规范和约束。这些“潜规则”不仅影响着古代社会的战争行为,也为后人提供了历史经验,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应保持礼仪,促进和平与谅解。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