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
联
拾
风
程心如 丁慧莹 赵 军(通讯作者)
辽东学院
摘 要: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在社会中得广泛体现和应用。现代楹联应用于各种场合,而寺庙中的楹联更是独具特色,除了楹联固有的结构与韵律之美之外,它还蕴含着深远的禅意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本文以横山寺的楹联文化与禅意文化为核心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索其内在意蕴与文化价值,并发掘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际作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横山寺楹联以简洁精炼的语言,严谨工整的对仗传达了丰富的禅意体悟和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独具特色。
关键词:楹联;文化内涵;禅意
一、前言
横山寺,这座辽南地区最为宏伟壮观的佛教寺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在横山寺的殿堂楼阁间,楹联如诗如画,点缀其中,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些楹联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按照其主题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佛学联和山水联两大类。佛学联,作为横山寺楹联的精髓所在,承载着佛教的深厚底蕴和智慧光芒。它们或引用佛经中的经典语句,或阐述佛法的深奥义理,或讲述佛陀的生平事迹和传奇故事。这些佛学联不仅让信众们在虔诚礼佛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启迪心灵,净化心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而山水联,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横山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它们或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展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无穷魅力;或赞美自然的神奇造化,感叹天地间的玄妙与奥秘;或抒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珍视与敬畏。这些山水联不仅让游客们能够欣赏到横山寺所在地的自然风光,更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二、横山寺楹联艺术特色
(一)于自然之中品生活
大连横山寺因其优越的地理形势,美丽的自然景色,催生出许多描写优美自然风光的楹联作品。例如:
钟鼓悠扬传古寺;
松风萧瑟绕禅房。
一幅静谧悠扬的禅房清修之景。通过描写钟鼓以及松风两种意象严谨对仗,借以突出出家之人宁静神秘的修行之景。山水联表面写景,却暗藏生活中的哲学精神。此楹联,隐风物而显生活,通过对寺院和禅房的描绘,呈现出一种幽静清新、自然自在的意境美。整个空间都被自然的力量所包围和渗透,寺院和禅房的存在变得自然而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意境美呈现出生活中的一种哲学精神,即顺应自然、抱持清净、追求自由与平静的境界。
观化天人,放怀世宙;
寄情山水,极目林亭。
这副楹联犹如一幅画卷,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站在亭中,俯瞰万物,仰观苍穹,心怀宇宙,冥思天地人间大道的情景。此楹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的心态。它告诉我们,陶冶情操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融入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当我们能够心怀宇宙,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那么,陶冶情操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二)于简洁之中读深意
心中无事为极乐;
人间有味是清欢。
佛教禅语正如此句,多给人以平简而又蕴有深意的感触。“心中无事”四个字简洁明了,却道出了内心平静、无挂碍的境界,这是达到极乐状态的前提。在繁忙纷扰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而内心真正的平静却成为了一种奢望。这句对联提醒我们,只有当内心没有纷扰,达到一种无事的境界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极乐。这种极乐不是外在的欢愉,而是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同时,此联以“人间有味”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种种美好的体验。而“清欢”则是对这些体验的高度提炼,它指的是那种清新、恬淡的欢乐,非浓烈的狂欢,而是淡淡的、持久的愉悦。这种清欢可能来自于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次与朋友的闲聊,或者是大自然中的一缕清风、一抹夕阳。这些简单而平凡的事物,却能在我们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贤人处事能三省;
君子立身有九思。
这副对联以简练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贤人与君子的卓越风范。此联工于引典。上联“三省”乃引自儒家经典《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引典意在表明:贤人处事,如同明镜照心,三省其身,每一次反省都如同清泉洗心,尽显其审慎与自律之韵。下联“九思”典故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是孔子关于君子修养的重要论述。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引典意在表明:君子立身,则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九思并蓄,每一种思考都如同星辰闪耀,尽显其高尚与智慧之光。此联以简练的四字引经据典,不仅展现了贤人与君子在处理事务和树立品格方面的卓越品质,更揭示了对于现代人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启示意义。在这简洁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蕴和丰富的人生智慧。
养心一涧水;
习静四围山。
这副楹联则是“精简”的代表,上下两联共十个字,以山水作比,意在点明人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就像一泓清澈的溪水一样,同时也需要周围环境的静谧来帮助自己达到这种状态,就像四周围绕着静谧的山峦一样。上下联对仗工整,用词简练,将内心的修行与环境相联,心态的平和不仅是自身的修行,也要考虑环境的因素。
这些楹联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那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平衡思想以及心境上自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简洁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展现了横山寺的寺庙文化,也给香客带来了精神上的开解,并充分营造了一种佛门清净地的氛围,赋予了大连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
(三)于楹联之中悟禅意
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根痛长老曾撰文道:“佛学联重在说理寄情,山水联重在写景抒情。但即使是山水联,貌似写景,却也深藏佛理,暗蕴禅机,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此乃横山寺楹联的最大特点,横山寺近百副楹联大多意境高远,耐人寻味。这些楹联宣扬慈悲为怀、或强调修行悟道,以文字的形式将佛教的智慧与哲理传递给每一位到访者。
横山寺楹联的最大特点就是楹联与禅意的结合,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字意境和禅宗思想的共鸣上。例如:
观化乐天,与山同静;
游和抱朗,随地皆春。
这副楹联巧妙地描绘出了一种物我相合,身即万物的物我合一的意境。“与山同静”意味着内心平静如山,波澜不惊,不为外物所动。这种平静并非简单的沉默或冷淡,而是一种深度的宁静,是一种物我同乐,拟身自然的心灵上的平静自如。“随地皆春”则进一步展现了这种内心的明净与透亮,如同清澈的水晶,由心而发,映照出万物的美好,不为尘埃所蒙蔽。这一副楹联体现了禅宗思想物我合一,相由心生的观念,于山中观自然景色,感觉自己与山脉共鸣心生沉静;心怀喜悦赏景闲游,自然而然感觉处处春暖花开,休闲得适。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执着于物质或形式,而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在精神上寻求超脱自由。
整副楹联以禅宗的哲学观念为内核,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内心平静、透彻的禅意,以及对个体自我与外部世界虚幻性和空性的深刻认识。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明澈,超越自我与表象,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智慧去面对生活,心境开拓,自然心生愉悦静好。
横山寺的楹联与禅意的结合同时也体现在自然山水当中。例如:
水暖池塘鱼极乐;
山临花坞鸟先鸣。
这副楹联通过春日里水暖鱼乐,花开鸟鸣,深入描绘了禅宗对生命活力和万物变迁的领悟。“水暖池塘”,鱼儿在水中摇曳生姿,自得极乐,“极乐”二字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存在与喜悦。“山临花坞”,鸟鸣啾啾,如同生命的舞曲,随风流转,展现着自然生机的韵律与变化。而在这生命的活动之中,禅者的心灵得以澄明,仿佛映照着日辉,悟透了生命的真谛。
水暖花开,生命的生息变化,更是自然界中一种永恒而又无常的旋律。它不断地流淌,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流动与变迁。在这鱼游水动、花开鸟鸣中,禅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跃动与世间万象的瞬息变幻。这些自然景物,如同禅宗的一面镜子,触发了人们内心对生命与存在的深沉思考。
在禅宗的领悟中,生命是无常的,万物都是虚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无意义或世界的空洞。相反,它提醒我们要超越表面的现象,去体验生命的真谛。在这无常与虚幻之中,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本质——一种超越物质、超越形式、超越时间的精神存在。
楹联中的禅意文化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智慧和审美情趣。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而禅意文化,则是以禅的理念、禅的智慧和禅的修行方法为核心的文化形态,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心灵的解脱。将禅意文化融入楹联中,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深邃、宁静、平和的艺术境界。
三、结论
大连横山寺楹联中的禅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对横山寺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看出楹联文化与禅意文化在横山寺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楹联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横山寺中,楹联文化与禅意文化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楹联中的禅意使得寺庙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而禅意文化则赋予了楹联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意境。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横山寺的文化品位,也让人们在欣赏楹联、体验禅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横山寺的楹联文化与禅意文化,也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房宇亭,丁山.禅意文化在养生会所空间中的体现及研究[J].大众文艺
[2] 李婧.翻译美学观视角下的五台山景区楹联汉英翻译研究[J].
[3] 杨大方.论风景名胜楹联的作用——以岳阳楼楹联为例[J].
(本文原载于《对联》十月上)
作
者
介
绍
撰稿人简介:
程心如,女,2003年3月生,辽宁大连人,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学生。
团队其他成员:
丁慧莹,女,2005年3月生,辽宁岫岩人,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邱桐,女,2005年1月生,辽宁大连人,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史娇函,女,2004年4月生,辽宁大连人,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魏宏磊,女,2004年9月生,辽宁铁岭人,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