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珍·
丕謨一生涉及領域頗廣,如書畫、中醫、養生、文史、命理、風水、儒、釋、道,以及法律古籍整理等等,過去我曾突然被問:“你家先生是搞什麼專業的?”說實話,一時還真不好回答哩。其實,丕謨雖涉及多個領域,最早卻是中醫出身,他與魯迅、郭沫若一樣,走了一條棄醫從文的道路。
丕謨學中醫有些偶然。20世紀50年代後期,上海市政府為了使一批有成就的老中醫代有傳人,以保護民族的醫學,曾一度搞了老中醫帶徒制,不過,能做上這種徒弟也不是容易的。好在當時滬上有位名中醫廖慕韓先生是丕謨父親的好朋友,有了這層關係,加上政策許可,於是當時正在延安中學讀高二的丕謨就成了廖先生的醫學弟子。那時丕謨父親作此決定也實屬無奈:解放後家道中落,更兼當時運動不斷,飽受驚嚇,經受了人生大起大落的丕謨父親,看到做醫生的朋友日子過得倒蠻逍遙自在,加上兒子自小體弱多病,做了醫生自然養生有道,也是一舉兩得。丕謨學中醫由名師直接帶教,一學就是6年,相當於如今中醫大學的本、碩連讀。廖先生好像不苟言笑,對學生要求很嚴。學中醫要背很多醫學古文,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湯頭歌》等等,丕謨天生就是讀書種子,人聰明,學東西又捨得花力氣,曾聽他說起,學醫時上學放學都是走著回家,既節約了幾分錢車資,又把路上的時間用來背書,由於背得太入神,好幾次一頭撞在路邊的大樹上,撞得兩眼發黑,直冒金星。學得如此認真,自然深得廖先生的喜歡。後來這種帶徒制又作了些變通,不再僅僅局限於一個老師帶教,也集中起來,讓那些名醫輪流著上些大課,這樣轉益多師,自然眼界開闊,於學更有好處。
畢業後,丕謨被分配到徐匯區新樂地段醫院,中醫師一做就是17年。從命理看,丕謨屬金命,生於亥月,金白水清命格,當然為人聰明絕頂,才華橫溢。做中醫後,他很快便嶄露頭角,聲譽鵲起,求診者絡繹不絕,如史學家周谷城、舊上海永安公司老闆郭琳爽、畫家賀天健,以及其他社會聞人如豐子愷、唐雲、陸儼少、劉海粟、程十髮、周鍊霞、鄭逸梅、錢君匋等,都和他或多或少地結下了醫緣,連遠在北京的啟功先生也留下了求診問藥的信件,至於一般九流三教、芸芸眾生,經他治療而走上健康道路的,更是無法計數了,由此丕謨在病人中贏得了“洪半仙”的雅號。
洪丕謨《三千年中醫著作妙談》封面
就在丕謨岐黃生涯如日中天、即將被提拔為副院長之際,由於骨子裏對文史及藝術的深愛,他斷然棄醫從文,於1981年考人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當了一名教師,從此在更廣闊的人生舞臺上,展示他愈益絢麗多姿的風采。
中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無論其在理論、方藥、治療,還是在疾病的預防、康復,乃至養生和醫學教育等方面,都曾熠熠生輝,對不少國家產生過極大的影響,亦為古代世界醫學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有世界上最早的麻風隔離病院,有奪世界醫術先聲的人工導尿術、藥物灌腸術、藥物麻醉術和種痘術,還有世界上最早的醫藥專科學校、最早的由國家頒佈的藥典、最早的人體教學模型、最早的法醫著作……過去美國曾經否認中醫藥是科學,並極力反對我國的傳統醫學,然而隨著當今世界疾病譜的變化,以及回歸自然呼聲的日益強烈,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中國傳統醫學,開始被許多國家重新審視,尤其是中國醫學中的醫藥、推拿、氣功、針灸等療法影響越來越大,就連美國也改變態度,由在全美禁止中醫到准許中醫行醫和從事科研活動,最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更是發佈了一份指導性文件《補充和替代醫學產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將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傳統醫學從“補充和替代醫學”(CAM)中分離出來,首次認同中醫藥學與西方主流醫學一樣,是一門有著完整理論和實踐體系的科學體系,而不僅僅是對西方主流醫學的補充。
《臨牀帶教搭脈提要》原書封面
丕謨雖然從20世紀80年代初便棄醫從文,但長達23年的中醫生涯以及他在中醫界的影響,使他應邀寫下了不少中醫方面的文章,併發表在如《中醫三百題》等一些書刊上。此次因緣和合,陝西人民出版社要在《洪丕謨精品集》中收錄一本他的中醫著作,真是考慮得周到。23年的岐黃生涯畢竟是丕謨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中醫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在中國傳統醫學方面的成就。由此我便著手對丕謨所寫的中醫文章進行了整理、歸類(其中也有數篇是與他人合作的),最後將全書分成中醫總論、方藥漫話、疾病的治療康復和預防、東方養生術、歴朝醫事制度、中醫雜談、醫林人物七個板塊,取書名為《三千年中醫妙談》。在這本書裏,丕謨既談神奇的中醫理論、方藥和治療,又談疾病的康復、預防和瑰麗的東方養生術;既談歷朝歷代複雜的醫事制度,又談中醫史上動人的典故……可謂縱橫捭闔,信手拈來皆成妙文,融知識性於趣味中,可讀性強,體現了丕謨行文的一貫風格。
如今在丕謨辭歸後的第三個暑假裏,在連日高溫酷暑中揮汗編成此書,既是對我丈夫的深切緬懷,也可認為是丕謨獻給他一生所摯愛的讀者諸君的一朵小花,願天國裏的丕謨永遠和大家同在。
于建华榜书“担雪填井”
于建华题跋汉画像砖拓
于建华行草书房对
于建华朱砂造佛像
洪丕谟先生题“建华篆刻”
于建华已出版部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