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的鼻子骂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这一声怒吼,犹如一道惊雷,在会议室内炸开,那么,一向温和的林徽因,为什么如此愤怒?

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北京城的规划,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请来苏联专家召开城市规划会议。

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提出拆除北京古城墙,建造全国工业化中心,并得到郭沫若等大部分与会人员的全力支持。

但林徽因和梁思成认为,北京的城墙、牌楼是古城不可或缺的部分,主张另建新城以保护这些古建筑。

他们的这一想法,遭到了某些专家们的反对,吴晗副市长也不赞同,他认为,不拆除牌楼就是因循守旧,应拆除牌楼来建造高楼大厦以适应城市发展。

1953年5月,北京市酝酿拆除牌楼,负责拆除工作的吴晗,与梁思成发生激烈争论,梁思成气得当场失声痛哭,还因为保护古城的主张,多次被批判。

林徽因也反对拆除,她认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拆除,就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会议上,她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吴晗等人改变拆除古建筑的决定。她认真地阐述着每一座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声音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但吴晗却觉得她和自己意见相悖,甚至当面讥讽林徽因“出身低微,思想因循守旧”。

吴晗的嘲讽刺痛了林徽因的内心,想到家人,她气急攻心,指着吴晗的鼻子骂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而林徽因所说的“一家满门忠烈”,一点也没有说错。

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时期的政界风云人物,因为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投靠日本而遭到迫害。

其中一个叔父林觉民,1911 年参加了黄花岗广州起义牺牲,年仅 24 岁,他的《与妻书》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另一个叔父林尹民,也是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成为黄花岗72 烈士之一。

亲弟弟林恒,在抗日战争期间驾飞机与日本飞机作战,壮烈牺牲,年仅 25 岁。

而林徽因自己也不差,她是出身名门的才女,为人谦和,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一位对古建筑充满热爱与执着的守护者。

林徽因的家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优秀为国捐躯的一家人,却被吴晗嘲讽,难怪林徽因要愤怒地反击。

而如今,林徽因说的这句话,不仅是林徽因对吴晗个人的愤怒指责,更是她对那些忽视文化遗产价值的人的强烈抗议。

林徽因为保护文物鞠躬尽瘁,她为古建筑保护事业深感自豪,现在,她看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即将被毁灭,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

只是吴晗作为北京副市长,肩负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当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的发展需要空间,新的建设项目需要土地。

他与林徽因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观点的不同,更是两种文化观念的碰撞。

这场讨论也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开始反思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些学者和文化名人纷纷站出来,支持林徽因的观点,呼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

然而,尽管有这样的声音,城市建设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止,一些古建筑还是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消失。

而林徽因也在这场争论中,身心俱疲。她的健康状况本就不佳,看到这样的结果,她的病情加重。

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为保护古建筑而努力。

1954年冬林徽因病危,后病情恶化住进同仁医院,1955年4月1日离世,年仅51岁。

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梁思成亲自设计墓碑。

林徽因的一生如同精彩的大戏,她在建筑领域,尤其是古建筑保护上的坚持和付出值得被铭记。

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不禁为那些消失的古建筑感到惋惜当初他反对拆除古建筑的话语,也得到了印证,像永定门重建后虽外观相同,却失了历史底蕴。

说到林徽因,大家都对她的爱情津津乐道,她的爱情故事的确是一段佳话,但她的成就不应该被埋没。

她虽是温柔贤淑的妻子,是慈爱善良的母亲,但她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严谨治学的建筑学家,她曾经为了古建筑做出过很多的努力。

她在《林徽因传》中写道:“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和炮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有好几所大学和博物馆,聘请林徽因去美国工作,被他们婉言拒绝时所说的话。

即便当时面临着战争的危险,林徽因也毅然选择与祖国共患难,在《林徽因传》中除了记录她的才情与智慧,还记录了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