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一
大雄宝殿的坍塌
1928年大雄宝殿坍塌目击录

二
背景介绍
保圣寺古刹始建梁朝,后历经兴废。
宋大中祥符年间,时为鼎盛期,寺内主轴线上有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殿前有经幢、幡杆)、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
元代寺庙再度衰颓,僧人流失。
明代又逐渐恢复,成化年间甫里人璇大章(京师大兴隆寺住持)出资大修保圣寺,成化二十四年开工,次年峻工,古寺焕然一新,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与杭州的灵隐寺齐名。是为中兴期。明嘉靖年间,僧房倾圮,僧人搬离。崇祯三年重修大雄宝殿,重建天王殿。
清乾隆年间,保圣寺重修一次,并重建山门。
咸丰十年,保圣寺在太平军战火受损严重,几近毁灭,仅存大殿、天王殿。同治年间,两殿又重修了一次。
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各地兴起将寺庙改设新式学堂的潮流,此时寺院已衰败不堪。
1918年,北大学者顾颉刚参观保圣寺时,其大殿及佛像尚完整,并由此缘起,开启了名噪一时的保存唐塑罗汉行动。
保圣寺历史沿革
1.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保圣寺始创。
2.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保圣寺重修。
3.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赐紫僧惟吉重建,有殿宇5000多间,当时名为保圣禅院。
4.元代:战事频仍,古寺荒衰。(见明初高启《过保圣寺》中云:乱后不知僧已去,几堆黄叶寺门开)
5.明代:成化年间,寺内有200多间建筑,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嘉靖年间,僧房倾塌,日渐衰败。明崇祯三年(公元854年),重修大雄宝殿,但修葺简单致失原貌,天王殿似同时也进行了重建。
6.清代:乾隆年间,保圣寺重修一次,并重建山门。咸丰十年(公元854年),太平军攻占甪直,保圣寺毁于战火,仅剩山门及天王殿、大殿两殿,禅房悉毁,变成瓦砾场。同治年间,两殿又重修了一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乡绅沈柏寒将甫里书院(原陆龟蒙宅前院)改为甫里小学。
7.民国:民国四年(1915年),在保圣寺北部、东部瓦砾场建初小校舍,原书院处改为高等小学(甪直五高,现叶圣陶纪念馆),1920年,在东南部建培本幼稚园(目前仍存,在山门东侧)。1918年顾颉刚来甪直游玩,意外发现唐塑罗汉。至1922年,大殿屋漏雨淋,塑壁日渐剥落,四尊罗汉已毁。后经顾颉刚、蔡元培等多方奔走努力,陆续迁出9尊罗汉暂存至光明阁。1928年,因年久失修,大殿最终整体坍塌。